教學無痕、潤物無聲
? -------觀閆學導師的課有感
? ? ? ? ? ? 錦和小學? ? ? 張巧霞
在河南成長學院的第一天,便被閆學老師包含悲憫的評課情懷所打動。
《伯牙絕弦》是一篇高年級的小古文,也是一篇流傳千古的經典之作。聽過很多老師在公開課上講這一課,不過,并沒有給我留下過深的印象。今天,閆學老師會以什么樣的姿態來呈現這一課呢?內心無比期待。
上課了,閆學老師衣著素雅、舉止端莊,面帶笑容地來到學生面前。
首先,閆學老師用話家常式的語言和學生聊天,得知孩子們屬于四升五的學生,來自不同的班級。閆老師告訴大家,能夠相聚在一起,是一種多么美好的緣份啊!大家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閆老師借機把個子較高的學生和個子稍矮的學生前后互相調整了一下座位。了解學情,教學定位,情感滲透,關注學生,閆學老師在悄無聲息中一一呈現。沒有聲音的夸張造勢,也沒有故意的課前預設,有的只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
“大家平時在讀書的時候都積累了哪些句子?”大部分學生展示的都是些有關描寫春天的句子,閆學老師一句“一年四季都很美喲!除了春天,你還有觀察到生活中的哪些美呢?”一下子打開了孩子們的腦洞,課堂上瞬間小手如林。“其實,好的句子不僅僅單指美好的景物,能讓我們感受到不同美好的句子都是好句子。”此言又為文本中的經典之句“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洋洋兮若江河!”悄悄地埋下了伏筆。
“今天,我們來挑戰六年級的課文《伯牙絕弦》,敢嗎?”在閆學老師有意挑釁的言詞中,學生很激動地接受了這份挑戰。
一、初讀課文,感知文本節奏及韻律
看文章題目談發現,讓學生由題目入手,了解今天的課文與以往的課文不同,這是一篇經典的小古文,提示學生,讀這樣的課文難度有些大,一定要讀上三遍。在我們平時的課堂上,大多數老師讓學生初讀課文時,指向不夠清晰,造成學生在讀中無所適從。閆學老師能從如此細微之處關注學生,可見她的情懷非同一般。
讀完三遍,學生舉手示意,然后一個男生試讀,閆老師點評:這個同學,一個字也沒讀錯,只是節奏有待調整,不過呀,有個句子讀得特別的好。說到“特別的好”時,閆老師有意加重語氣,兩眼放光地注視著眼前的這個起初有些發怵的男孩。老師有節奏地范讀課文,逐詞逐句地指導朗讀。不時把目光投向那個男孩,他的認真、專注從他緊盯文本的神態中一覽無余。閆老師再次驗收朗讀情況,男孩高高把手舉起,如老師般有節奏又不失韻味的朗讀迎來了在坐老師們的熱烈掌聲。此刻,男孩的世界是明亮的,美好的,充滿自信的。閆老師的一句“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很自然地過度到理解題目上。學生的理解再次得到閆老師毫不吝嗇的評價:太利害了,把古文的意思便成了生活中的描述,這個學生好聰明呀!言語中交給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古今之意,學會變通。
二、研讀文本、賞析古文語言句式之美
結合注釋,看看大家讀懂了哪些句子,一個程度較好的女生一下子把整篇課文翻譯了出來。這種現象課堂上我也經歷過,如何接著無痕地呈現要講的內容,我無計可施,這下我倒要看看閆學老師如何支招。
“你真了不起!我們來聚焦文中的一個句子,來解說一下,比如,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說得好,閆老師想問其中的一個字“善”的意思?”學生作答“善于”。閆老師追問:“其實這個字還有在文中其它地方出現過,那么,在哪句話里?又是什么意思?”“善哉……”學生找到后不知其意,沉默中。老師提示:可以結合句子來理解喲。學生悟出“好”。閆老師做總結:同學們,同樣一個字在不同的語境中意思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一字多意呀!
看,看似都會的文本,在閆老師巧妙的語言追問下,讓學生處處留心文本中有很多值得大家探究的知識喲!
文章開篇就說“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多數學生都能找得到,并進行了反復閱讀。閆老師利用課件出示了這句話:
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洋洋兮/若江河!
師讀,生讀,師生共讀。在這情景中誰是俞伯牙的知音呢?俞伯牙的琴聲僅僅表達了高山、流水?還有可能表現哪些意境呢?一連串的問題迎面而來。閆老師有層次感的發問,讓課堂環節如同行云流水;閆老師利用自己的語言優勢漸漸打開學生飛速旋轉的腦洞;閆老師在與孩子們的眼神交流、碰撞中,激起了學生學習的強烈欲望……學生沉思片刻:花草樹木、鳥語花香、飛禽走獸、風雨雷電……這么多的美好意境,學生們七嘴八舌、脫口而出。
這時,出現一張新的幻燈片:
徐徐清風? 皎皎明月? ? 依依楊柳? ? 萋萋芳草
裊裊炊煙? 潺潺流水? ? 皚皚白雪? ? 蒙蒙細雨
閆老師問這些詞都有什么特點,學生一眼看出AABC的形式。閆老師又問文中有這些形式嗎,找出來,解釋一下吧!“峨峨兮若泰山? ? ,洋洋兮若江河”閆老師就這句話解釋道:作者用一個嘆詞“兮”和“若”字把“峨峨/泰山,洋洋/江水”給聯系在了一起,組成了句式優美的經典句式。老師如果是俞伯牙,你們來做鐘子期,不妨試著選擇圖片上的一個意境改用文中的句式來說一說吧。閆老師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在大家不經意中創設下這樣一個場景,著實令人佩服呀!學生們不僅積累了詞語,還激發了學生即興仿寫句子的熱情,更難得的是入情入境地體驗了一把知音情,俞伯牙無論志在高山、流水,還是清風、明月,鐘子期必得之。
三、深入文本,探索文字背后的文字
在俞伯牙遇到鐘子期之前,大家覺得其他人會怎么稱贊他?學生爭先恐后來作答。此刻,學生們眼神中流動著一樣的奇異之光,而閆學老師依舊是知性、淡定、智慧于一身的化身。
當他聽到那些毫無意義的稱贊時,他的心情又如何呢?“是呀,那孤獨、失落、彷徨的內心有種聲音在呼喚:我的知音在哪里呀?”
當他遇到了鐘子期時又是什么樣的情形呢?激動萬分、為這難得的相遇痛哭流涕,定會緊握鐘子期的雙手說:“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閆老師利用有梯度的問題無時無刻不在關注學生的思維,進而利用自己的語言智慧給學生創造思維空間。學生們在閆老師的情感帶領下,暢游在文本背后的文字間,與文中人物共同體驗著得一知音的快樂。
閆老師適時建議學生帶著這種難得的快樂心情來讀俞伯牙與鐘子期在一起的場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在閆老師智慧而又巧妙的語言搭建下,學生們再次浸潤在這情感充沛的朗讀聲中。
當鐘子期染病而死,俞伯牙會怎樣呢?
學生很快在文中找到“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這句話。
大家應帶著什么樣的情感來讀呢?學生思索后作答。
那就請大家帶著所說的那種失去知音的絕望、痛苦、心灰意冷的情感來讀這句話吧!
俞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還斷絕了什么?
兩個很有探討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深入到了俞伯牙的內心世界。音樂是俞伯牙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部分隨鐘子期而去,在俞伯牙的內心只留下了無邊無際的心灰意冷,道出“千古知音最難覓”的無限惆悵。
四、知音延展,追求美好
閆學老師對學生說,大家完全可以把知音當成今后成長路上的美好追求。在悲傷的基調中讓學生看到了一縷陽光,這是多么令人期待的美好呀!也只有閆學老師那悲憫的情懷才能創生的呀!
人們常說字如其人,在這兒,我要說課如其人。
反復回味閆學老師的這節課,教學無痕、潤物無聲,心中時刻裝著學生。智慧的引領,思維的碰撞,悲憫的情懷,無不體現閆學老師做為一名優秀教師應有的特質――自我的智慧與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