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參加了成都行動派的線下活動——行動派創始人琦琦的分享會《讓理想的人生撲面而來》。這也是第一次帶上家人(老公和寶貝)一起參加社群活動。沒有帶紙筆的我,只是把get到的幾個點記錄在了手機上,我想每一個點都值得我認真思索,并整理成一篇篇文章。
今天我想說說第一個主題《如何打破框架,發現你潛在的無數可能》。琦琦分享了好幾個她朋友的故事,聽故事的過程中,我就在想,自己是不是那樣的人,常常受框架限制呢?
以前對框架的理解其實很模糊,我只知道那是一種局限性。人被受限,就不能得到施展,無論是能力、技術還是學習與生活方式。框架主要體現在思維上,因為人的想法往往可以決定很多事。你還是你,你的思維不一樣,你做事的結果就不一樣。
我們時常會很在乎外界對自己的看法,有多少人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樣?
一年前的我是一個極其自卑的人,嚴重地自我否定,因為我不知道我有什么用,感覺自己什么都不會。不好意思和朋友聯系,更不好意思去參加什么活動。連在回答興趣愛好這件事情上都會極其迷茫。每每想到這些問題,唯有以眼淚來表達自己心中的那種對自己的憤怒與悔恨。
通過一年的成長,我覺得自己變化最大的就是心態,現在的我比以前自信多了,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美好的期待,我也相信我可以做很多事情,讓自己的人生充實、有意義、不虛度。
我發現自己以前就活在自我設定的框架里,學習上、工作上、生活上,甚至做事方式上。但現在因為那一點點心態的轉變,我對這些曾經的框架都有了不同的認識。
1.學習框架
以前我學習的主要內容是與工作相關的,雖然興趣不大,但為了讓自己更好地完成工作,我都會盡力去學。公司要求考證什么的,也會熬夜去看書,然后一次性通過。因為這種學習力,我屢次被評為優秀員工,但很奇怪,被評為優秀之后,我并沒有心底的那種愉悅感。在我看來,我只是做好了自己的工作而已,沒有激起心中那份能夠牽動自己的成就感。后來與導師溝通的時候,才知道,那是因為我做的不是我真正喜歡的事情。是啊,如果把這種認真的學習勁兒放在我熱愛的事情上,并且取得好的成效,我將會是多么開心,多么激動。
但是我不知道啊,因為我從未仔細去思考過我喜歡什么,擅長什么,熱愛什么。我只是在不咸不淡地生活著,家——公司,這就是我生命里一直重復的路線。
學習,不應該只是學習需要的東西,還要去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把自己的優勢與天賦發揮出來,不斷學習、不斷精進,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才是自己內心最大愉悅感與滿足感的所在。
現在知道為什么大學的我會感到無助,努力后依然覺得自己收獲不大。我的確很認真、很刻苦,可我把高中的學習模式帶到了大學里,我只是在學習專業課本知識,而沒有去充實自己的技能,沒有去想自己步入社會后要做什么事,要用什么技能來養活自己,要在什么時候取得什么樣的成就……這些我一概沒想過。一味地埋頭看書,的確讓我收獲了每年的獎學金,也讓我獲得了優秀畢業生。可是現在,我寧可不得到這些,而讓我知道——學習,重要的不僅僅是課本知識,還有其他的知識,以及轉換而成的技能,活著需要具備的技能,擅長的,喜歡的,那才是最重要的。
我曾經陷在學習的框架里無法自拔,你呢?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學習模式被什么框架限制住了呢?
2.工作框架
以前的思想是覺得自己會在一個行業干一輩子,最好是在一座城市少出差,在一家公司不要變動,可以干一輩子,且最好工資高又一身輕松。我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人最開始對理想工作的設定。總覺得只要找到這樣一份工作就衣食無憂了。可現在發現即使給我這樣一份工作我也不敢要啊。
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
1、一個行業,自己沒有機會接觸和了解其他行業;
2、一座城市少出差,那么自己是不是就像鳥籠里的鳥呢,只看到手掌那么大塊天;
3、干一輩子,那么自己在這個崗位上一定駕輕就熟了,工作技能已經定型,也不愿去學習其他技能,因為會有挑戰,沒有其他的技能可言;
4、工資高,工資是與自己創造的價值相匹配的,一個沒有見識,只會一項技能,不知道進步與成長的人怎么可能獲得高工資?
5、一身輕松,一直處于這種舒適的狀態,就如溫水煮青蛙,如果一旦出現一點狀況,自己便無力應對。
如果真是一輩子輕松,那臨終時回想此生,又有什么意義感可言呢?
現在我對工作的理解是:工作不是為老板工作、為公司工作,而是為自己工作。在工作中,你可以不斷接受新的挑戰,去提升自己的各項能力,當有一天你的能力夠強,你便能創造更大的價值,也能幫助更多人實現他們的夢想和價值。
想起曾經的自己目光是多么短淺,那時候就屬于公司給我多少錢,就干多少錢的事。一旦有新任務時,心里便會犯嘀咕,你就給我那么點錢,我憑什么干那么多事呢,即使做了,也不會特別用心,或者更多去考量和研究。這也是為什么工作那么多年后,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能力得到肯定,卻不能作為遷移能力時,再其他行業更好地運用,因為功夫不扎實。
都說現在的人應該成為U盤,能力拿到哪里都可以用。未來的工作方式也不再是聘用制,或者一個人只能在一家公司上班,而是合作與聯盟的方式,有可能一個人與幾家不同行業的公司合作。
這個時代的工作,已經不限工作場地、不限年齡、不限行業……我們會看到那么多自由職業者。他們可能時常飛來飛去,全世界都是他們工作的場地;他們可能很年輕,是學生,同時也是職場精英;他們可能橫跨幾個你認為八竿子打不著的行業,做得風風火火……
當我知道自己要成為全職媽媽時,我沒想過未來還可以去工作,還可以去干自己喜歡并擅長的事,因為朝九晚五對于要照看孩子的我來說根本不可能。現在我知道了工作還有很多的可能性,我們可以“一邊……一邊……”做事情,也可以完成“既……又……”的任務。
3.生活框架
你想過自己要過什么樣的生活嗎?你是否為自己的生活設了框架呢?比如超過多少錢的衣服不會買,什么顏色的商品不會去嘗試,哪類東西一輩子不會用,哪類人永遠不愿意接觸,哪些食物是你排斥在菜單外的?
我們總是為自己設定各種框架,這些框架都是曾經的自己不愿意嘗試的。什么是生活呢? 生活是指人類生存過程中的各項活動的總和,范疇較廣,一般指為幸福的意義而存在。記得之前央視節目去街頭采訪,采訪的題目就是“你幸福嗎?”答案千奇百怪,但體現了一點,就是真正幸福的人很少,因為我們不注重生活,不會生活。
你可能會說,怎么可能呢?我每天都在生活呀。那你有去體驗生活、享受生活的細節嗎?
你每天會細心地準備早餐嗎,還是在上班路上買個包子油條就打發了?你的家是整潔充滿淡淡香氣的嗎,還是雜亂有刺鼻的味道呢?如果有朋友尋找的地方就在你上班的路上,你能很快說出方位嗎?你提著重重的東西回家時,有人幫你提到樓下,你會心懷感恩之心嗎?你會因為小區的花香而感嘆生活的美好嗎……動用你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去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你對生活的體悟會更多,內心也會更加舒適和自在。生活的幸福感就是由點點滴滴的暖流匯聚而成的。
且要更多嘗試,可能有些美好的東西你只是因為價格、因為外形、因為顏色、因為感覺,你就不會去體驗,讓你錯失了很多美好生活的機會。
一天一個樣,一年一個樣,這樣的生活想想也會乏味,讓自己多些體驗,發現生活的不同精彩之處。
4.做事框架
這是我某一天學習開車突然想到的,我以為我已經突破了好多思維框架,可在那一刻,我才知道有時候某一點思維框架,在這個領域不出現了,并不等于另外一個領域不會出現。
當時是學習科目三的第一堂課,教練叫我踩油門,我很猶豫,根本不敢踩下去,稍微鼓起勇氣踩了一點點,速度快起來趕忙把腳移開,特別是教練叫我換成2檔、3檔之后,心頭那種恐懼感特別強烈。我怕,怕撞到路邊的車子,路邊的人,平時連自行車都不敢上路的我,硬是突破不了心中的那塊障礙。教練說,你這樣開車拿到駕照又有什么用?后來教練實在看不下去我猶猶豫豫的樣子,在我有一次手一用力給換到5檔上去時,直接叫我將油門踩死,“你就這樣開,你看會發生什么?”(勿模仿,有教練在身旁當然不會出現意外)當時我幾乎快哭出來了。但是正是在教練的幫助下,我突破了內心的那種恐懼,現在可以自己踩油門換擋控制車速了。
這讓我想到,平時我們做事總是會瞻前顧后,會去想象可能發生的結果,然后畏首畏尾,不敢行動,其實轉念一想,你不去做,你怎么知道會不會發生你擔心的事情呢?我們總是在事情還沒開始時就已結束。
且我們常常做事時會帶著“我以為……會……”的模式,而事實上這種“我以為”只是個人的想象,不能代表事情本身,也不能代表他人的觀點。
有一句話說得好: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經歷。你不會有任何損失,問題只在于你敢不敢。
思維的框架無處不在,要想成長,要想活出不一樣的自己,就必須去打破這些框架,克服自己的思維定勢。“人的一生至少會有三次成長:想到,做到,達到。”而思維的框架是第一階段,就是想到。不僅要想到,還要做到,最后再達到。
想,不能產生任何結果,但可以通過想去思考、去總結、去計劃。
做,不一定就會產生想要的結果,但你可以通過做達到想要結果的概率,過程中不斷練習、學習、總結、反思,就會讓你離結果越來越近。
當你做到了想到、做到,最后才能達到,成為自己夢想中的樣子。
敢行動,夢想才生動。
打破固有的框架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