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出這條命來看?
7.26日冰點周刊發布了一條《趕在零點之前》的推送,我才第一次知道《二十二》,第一次了解到那些經歷過屈辱的老人們的生活狀態。當時我就在想,等它公映,我一定去支持,因為我所能做的也只有這個。
8.14日,《二十二》公映,而這一天正是世界“慰安婦”紀念日。
我承認內心里也曾想象過他們滿臉淚水哭訴著自己的不幸遭遇,或者憤怒地叫囂著要日本人道歉。可是都沒有,她們平靜而又溫和,那些過去的傷痕似乎早已被生活抹平,傷口愈合得甚至連本人也快要忘記,只要你不提,她們就很難想起。
“沒有控訴、生活平靜、難見眼淚”,這才是老人們最真實的生活狀態。
片中的開頭便是山西幸存老人陳林桃的葬禮,致辭人用短短的時間向參加葬禮的人介紹了她長長的一生。老人曾經說,希望中國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為一旦打仗,會有很多人死去的。
可人死如燈滅,老人所經歷的一切都隨著她的離世而飄散如煙,人們哀悼之后,便會散去,繼續著自己的生活。一切都會恢復成原樣,生活就是這樣,它能毫不留情的抹去一個又一個人存在的痕跡。
所以要趕在零之前,去記錄她們的生活。歷史需要了解,需要感知,需要銘記于心。
影片中,一位老人斷斷續續的回憶著,后來她說道,不說了,不說了,我不舒服。她壓抑著開始低聲抽泣,那一刻我忍不住淚光閃爍,心格外的疼。可是我能做些什么?心疼他們的過去卻也無法幫助他們改善如今的生活,除了貢獻一張電影票,還能做些什么?或許什么都做不了,我們無法分擔別人的傷痛,別人也沒法理解你的艱辛。
這部影片一點也不好看,它也不該用好不好看來形容。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甚至都沒有矛盾沖突點,導演用非常克制的手法客觀的拍攝了老人們生活的現狀。片中只有老人回憶往事時隱忍得令人心疼,但那些畫面并不多。因為讓老人們回憶相當于讓她們受到二次傷害,所以更多的畫面是她們現在平靜的生活以及善意的笑容。
正如《三十二》里韋紹蘭老人說,天上落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憂愁自己解,自流眼淚自摸干。可是就算命運已如此坎坷,她還是感覺這個世界真好,就算吃野東西都要留出這條命來看。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所以,更多時候他們更愿意善意的看待這個世界,記住那些美好,而非丑惡。
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去減輕他們的傷痛呢?或許我們可以從心里把他們當做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記得片中的二十二位老人中,有一位至始至終不愿公開露面,所以鏡頭只是定格在她生活的房子上,畫面靜默著。我猜老人是因為害怕吧,害怕別人的眼光,害怕別人在背后說三道四,害怕親人因此受到困擾,害怕一切的一切……
你們看吶,明明是受害者,可他們還是得承擔這么多外在的壓力。是不是很可笑,但也很現實。而我們正是那些別人,所以把他們當成一個普普通通的老人就是我們所能給予的幫助,這對于他們而言或許是最大的善意。如果可以,就讓他們平平靜靜的生活。
我們一時的憤慨與心疼并不能改變些什么,他們的生活還在繼續,我們的生活也在繼續,也許上一分鐘的你還在為他們難受、哭泣,或許下一分鐘就會因為別的事情轉移注意力破涕而笑。人不可能永遠沉浸在痛苦里,老人們不會,我們更不會。
走出影廳,天氣很好,恍惚間我好像開始忘記紀錄片的內容了,浮現腦海里的只是一張張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