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父母會怎么照顧他們?是由父母一方全職在家照顧?請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幫忙?送去托兒機構或請專業人士上門?
有哪些因素決定了家長們最終的決定呢?
澤小童編輯部翻譯整理
如需轉載,請聯系澤小童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美國兒童養育的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在1975年,超過一半的美國兒童有一個全職家長(通常是母親)。到2012年,這一數字還不到三分之一,父母們越來越依賴各種其他形式的育兒方式。
非父母的兒童照管模式日益普遍,部分原因是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參與工作。
過去,女性往往在結婚時或孩子出生時就離開工作崗位,做全職主婦直到孩子成年。如今這已不再是常態。數據顯示,2017年,有6歲以下子女的女性就業率為65%,1975年這一比例僅為33%。
然而,盡管雙職工家庭已經成為非常常見的家庭結構,許多母親仍然選擇(或不得已選擇)在家照顧年幼的孩子。在美國,如今仍有更多的女性比男性中斷自己的職業生涯,成為全職家長。2016年,有27%的18歲以下孩子的美國母親沒有全職工作,在家養育孩子。
照管幼兒方式的選擇是父母為自己和孩子做出的最重要的決定之一。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試圖找出影響這些決定的關鍵條件和考慮因素。總的來說,研究指出,收入較低、受教育程度較低、家庭規模較大的父母往往較少依賴正規的非父母育兒服務,而更多地依賴于居家育兒或親屬照料。
不意外的是,研究發現,富裕的、父母受過高等教育的、規模較小的家庭更有可能選擇高品質的托兒機構照料孩子。例如,一項2013年的文獻回顧發現,家庭收入越高的父母越可能關注托兒機構的品質而不是花費。
除了收入,父母的個人喜好、價值觀、態度和目標也會影響他們的育兒決定。例如,研究發現,擁有傳統家庭價值觀的母親傾向于親自在家照顧孩子或請親人幫忙,而觀念現代的母親則傾向于選擇托兒機構。
對于一些父母來說,尤其是女性——傳統上人們認為女性應該為了養育孩子而犧牲自己的職業生涯——決定使用非父母的兒童照管方法的動機可能是想要提升個人發展。一些女性可能會覺得全職呆在家里很孤獨,對于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來說尤其如此,這些女性的工作通常更令人滿意,也有不錯的薪酬。
研究表明,許多選擇非父母的兒童照管方法的家長認為,這將有助于孩子的學習、社交、友誼、語言技能和未來學校教育的準備。例如,研究發現,重視孩子社會化發展的母親也更愿意選擇托兒機構。一些選擇在家里親自撫養孩子的父母也可能是出于他們對養育子女的個人想法,或宗教和文化傳統的動機。
63.jpg
綜合以上,很明顯,父母對孩子照管方法的決定,既基于個人的想法和實際情況,也受到社會變化的影響。一項對有關父母選擇托兒方式的研究發現,這一過程涉及父母對工作和家庭需求的平衡、社會文化導向、認識水平和經濟狀況。
2014年,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10700名兒童的全國代表性樣本,評估了家庭和托兒機構育兒的預測因素。他們發現,家庭因素,如收入和教育,以及文化因素,如種族和社會地位,兒童特征,以及背景因素,如托兒機構的可獲得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家庭的育兒選擇。
影響父母的育兒決定的因素那么多,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性因素就是:兒童托管的成本。
托兒機構或其他非父母兒童照管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多數家庭的就業和育兒決定。研究已經有力地證明,家庭的育兒選擇反映了他們認為負擔得起的選擇。事實上,對于尋求非父母育兒的家庭來說,成本是最常見的障礙。
04.jpg
這并不奇怪。對大多數人來說,維持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通常需要伴侶雙方的收入。因此,家庭可能為了讓家長繼續從事全職工作,而將孩子送到托管機構。但與此同時,父母們也要承擔正規的、高品質的兒童保育機構所需的高費用。
換言之,我們的文化表面上沉浸在所謂的傳統家庭價值觀中,實際上卻又要求父母雙方都工作。而且即使選擇托兒機構,父母們也仍然要面對高額的花費,這同樣是巨大的壓力。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當今年輕人生育欲望下降的現狀。
如何平衡幼兒的教育以及父母們的工作,仍然是整個社會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