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妃研讀社D116】《如何高效的閱讀一本書》終篇

昨天跟朋友聊天時,說到了讀書,閨蜜都在說感覺讀了不少書,我們都打哄說,那給我們分享一下吧,閨蜜就愣住了,說,我不知道該從何說起,聽到這里,親愛的你,在讀書的時候是不是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呢?有這樣困惑的請回復1,謝謝大家。

? ? ? ? 看來這個問題確實比較普遍,當讀書成為生活中的一種常態,就需要我們提高選擇、整理以及收納的技巧,日本“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是有大量研究和以經驗聞名的專家。今天呢,我想給大家分享一本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在本書中,他依次介紹了選書、購書、寫筆記、重讀筆記以及活用筆記的方法,我們今天著重介紹一下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書和如何開始記筆記。

如何選擇自己的書?先來做一個小小的調查,我們大家平時都是真正選擇書籍的?1、朋友推薦;2、報刊、雜志、書推薦 ;3、電視、可多選哦。

看到大家的回復了,大家書單是各種各樣的來源和途徑,非常豐富啊。那我想問一下,我們得到的書單都買了嗎?是怎么購買的呢?有什么順序還是,遇到打折就都買?遇到打折就買,請打1,隨心購買,請打2.

看來我們大部分書友都是非常會過日子的,都是等著打折的時候,買很多書回來是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像我這樣的情況,因為經常買買買,家里面至今還有30余本書沒有拆封,甚至有10多本書現在不準備看了,如果以上問題大部分都命中了你,那么接下來我分享怎么樣做到指名購書,讓我們的購買更有明確,你可要注意聽嘍。

指名購書前需要先做一些前期準備工作,

首先呢,需要在生活中收集線索,主要有兩種途徑:主動尋找和被動尋找


主動尋找:譬如,我們在看電影或逛街時,看到了一個感興趣的領域,譬如最近遲到了一種超級好吃的食物,對這個食物的做法非常感興趣,有空都可以找找這個方面的書,甚至可以延伸到食材的挑選甄別方法。這樣我們就可以把主題和關鍵詞寫下來,這需要我們保持足夠的好奇心。我們大腦每時每刻都會有成千上萬種想法,所以,很多念頭很多時候只是會閃現一下,如果我們及時記錄下來,說不定,這就會成為我們一個精準的學習點。主動尋找還有兩個關鍵點小點:

第1、找到能幫助自己找書的“樞紐書”

在我們自己喜歡的書里推薦的書,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以讀過的書為起點,會離研究主題更近一步,也會讓自己的閱讀更加連貫和有體系化。這樣以“樞紐書”為中心開始找書,我們的閱讀范圍也會不斷擴大。譬如說:前幾天我看了一本書,林文采博士的《心理營養》講到了阿德勒《自卑與超越》,講到了兒童發展的敏感期的一些行為,看到了這里,我們就可以把書名和關鍵字“敏感期”記錄下來,在有空閑的時間可以在網上找一下相關書籍。

第2、認真研讀書評

近幾年,電子科技的發達,讓我們在選書和購書增加了很大的便利,使我們現在對于紙質報紙的閱讀和使用大幅度降低,但我們有時會在報社的網站上看看書評,我們會不自己覺的跳讀,沒耐心,網絡可能不是一個適合熟讀的環境,作者比較建議用紙媒體,假如沒時間還可以剪貼,放在自己的筆記內。

被動尋找: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運用的也很廣泛,我們會通過書籍、電視、廣告、甚至朋友介紹,得到很多好的書籍的推薦,也可以把捕捉到感興趣的書名或主題都可以記在隨想筆記里。

通過我們的主動尋找和被動尋找來的書單,我們可以用一張A4紙做成表格,列出書單,列書單時先把書名,作者列入書單,也可以試著標注一下序列號,因為,書店在陳列時,只憑作者名很難找到目標書籍。A4紙可以粘貼在我們的筆記中也可以在我們去書店時,更便于攜帶。在我們購書前,如果有一些書籍,決定不再購買,可以直接劃掉,已購買的就打鉤,讓我們更清晰自己都買了什么書,有一些書是我們曾經想買,但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購買的。也是讓我們更清晰自己的學習方向和思路。

剛才分享的是作者關于書單來源和列書單及具體操作,接下來我還想分享一個關于,看書時及看完后讀書筆記的一個整理方法。作者推薦了一個比較簡便,更容易操作的“蔥鮪式“”筆記法。

一般起讀書筆記大家是不是經常會覺得無從寫起,不知道如何下筆,只怕自己寫的不夠好,“蔥鮪火鍋式“”筆記法,完全克服了這方面的問題,“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打個比喻就像是吃火鍋,湯底這個載體端上來,只要火開了,想要下什么喜歡的菜品,就可以下什么樣的菜品,一切只有一個原則,你喜歡的的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的要點有以下兩點:

1、?首先,寫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名,這三個要素會讓我們想起來,哦,我還讀過這本書,也可把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摘抄)、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想(評論),寫到時候我們要注意,段落中間可以留有一定空間,便于日后我們再讀時,寫點最新的認識或感悟。

2、對于摘抄的內容,我們可以通過反復的閱讀,精簡一些后,字數就不會太多,可以用一個符號表示譬如“o”或你想用的任何符號做標記,然后在摘抄后邊,我們可以吧自己找到的資料,證據或感悟寫在后面,可以用任何你想用的符號做標記.

例如我在《平衡觀點說心理》中看到一句話,我覺得很好用,摘抄如下“o”心理不平衡常是因為個人自身的實際能力與其欲望要求不匹配引起的。#自知之明?是不是這樣就感覺簡單多了?

就像這樣,記錄筆記時,一個簡單的回應就可以,不需要想那些華麗的辭藻,不需要想什么這個話合適不合適,只要把我們當時的情感或疑問,表達出來。精力不允許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做個很簡便的記錄,目的只是為了讓我們有鮮明的印象,如果很想細致的做筆記,甚至,時間不允許的時候,還可以分次,一次做一點一次做一點,細致的讀書筆記,也會讓我們對本書有更深刻的印象。當然一切建利在不違背你的意愿上哦。

對于摘抄,“蔥鮪式筆記"也鼓勵摘抄摘抄呢,可以促進和加深我們的記憶,讓我們加深對書的理解。摘抄時要注意尋找最具代表性的語句,這個語句呢?就是最讓你心動,讓你有共鳴感受或想要探討一番的話語,記得摘抄時要摘錄原文,當然如果我們,看到書上大面積都是我們想摘抄的內容,那在摘抄時要注意不要抄錯行哦,也可以先在書上做上標記,過段時間再重新翻閱,會發現,不過如此。因此,我們摘抄的內容也會減少很多哦。這樣是不是也簡單了很多?

補充一個點,可能對于有些人來說,覺得摘抄太過復雜,我們可以復印一些復印件或跟有書內容一致的剪報內容或者買書時的書腰,都可以粘貼在讀書筆記里。

做筆記的意義:讀書的體驗比書本更重要,很多時候,我們遇到問題,身邊沒有合適的人溝通,不知道該怎么辦時,可以靜下心來向我們書本里的大智慧請教。而書本又太多,就需要我們用筆記來縮小自己再次閱讀的范圍了。

? ?重讀筆記提高自我

(1)活用。學以致用,讀書后我們會發現,僅僅對于書本的摘抄,隨時間的遞增我們隊書中內容的印象越來越淡,反而,我的理解是——,讓我們對書中內容反而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們消化內容后,提出自己觀點,進一步的寫書評,反而能更輕松理解和掌握書中內容。大家覺得呢?覺得是的請打1

(2)輸出。輸出,其實就是不斷的練習把自己已知的知識,往外灌輸,說出來后我們經過反饋,自己提高,然后再反復的輸出,這個知識就成為我們自身的知識或技能。之前有個同事,學習能力超強,他一個視頻資料看過3遍以后,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整理后,就能把這些知識點提取總結,并做出一個課件,給大家的分享,大家都會覺得他超級專業,有一次聊天中,問道他如何做到的,他透漏,就是把課件整理出來后,他會找到3個不同的人,把課件從頭到尾說一遍,不管對方的反應如何,自己回頭再分析總結,哪里說的好,哪里不對,下次好進一步的提高自己,知識就這樣變為自己的了。我們所有的知識,只有通過不斷的輸出,才會成為我們自己的,大家認同嗎?

(3)、重讀?可以在固定的場景、固定的時間內,重讀筆記,可以是每晚都7-9點鐘,翻看一下,也可以在出差途中搭乘交通工具時,可以每周一次或兩次,可以在我們疲憊時,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一點小小的樂趣。

(4)、養成習慣?我們工作勞累時或思路受阻,在再次讀筆記的時候有所收獲,讓我們?這個行為變成習慣。

(5) 、認知重建 ?對于書本的閱讀和思考,其實就是一次認知的探索,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讀書筆記對書本內容進行精煉和概括,每次閱讀筆記,也是對我們認知的一次升級,讓我們通過對方的閱歷和見聞來擴充自己的新認知。

(6)、運用?通過對筆記的總結歸納,其實也是對自己寫作能力的一種提升,在對筆記的反復閱讀中,每次發現的知識點都不盡相同,可以把發現的點在我們自己身上或生活中,積極的運用,落實到實處,讓書本上得到的知識,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結合。

通過以上的分享,從獲取書單開始,到如何做筆記,以及筆記對我們每個人的意義,也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可以先來嘗試一下,看我今天分享的方法對您來說是不是實用,謝謝大家的聆聽。再次感謝。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