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他們同行(二):郝景芳
——2019-2020君子蘭班下學期第十封信
親愛的大、小君子們:
周末愉快!
每天過著充實的校園生活,總覺得時間流逝太快,想抓住也抓不住,就如同蘇軾詩中所寫,“泥上偶然留指抓,鴻飛那復計東西”。
這周二立夏,意味著我們已經走進夏天了,但中原的天氣,向來是多變的——上周穿短袖都覺得熱,這兩天下雨,氣溫驟降,街上居然又有穿棉襖的行人!
初夏時節,校園里的樹木花草都在野蠻生長:站在教室走廊,清晰地欣賞到廣玉蘭開出一朵兩朵碩大的花,走在樹下會有濃郁的花香撲鼻;枇杷樹上的青青枇杷果越來越大,惹得一些七年級小朋友踮起腳尖摘下來玩,這就是“暴殄天物”了,讓人心疼。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這幾天花壇的主角不是偶爾開一朵兩朵的鳶尾花,不是開出一片紅海的酢漿草,而是粉色的打碗花。打碗花本來是匍匐植物,一長串的莖上,可以同時開放好幾朵花,狀如喇叭,似乎吹奏著粉色的浪漫曲,從早到晚不舍得停歇。
我們的紫竹梅這一周也開出了一朵粉色的小花,嬌嫩而倔強地開著,在教室門口迎送著大家。
教室里的一個個生命也在拔節。唐代詩人王勃有兩句詩,“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小君子們則是人格與個頭齊長,智慧與心靈共飛啊。看著試卷上同學們的答案越來越規范,感覺大家的吸收力很強大!
1
明天就是西方的母親節了。
母親節起源于古希臘。在這一天,古希臘人向希臘眾神之母希布莉致敬。在17世紀中葉,母親節流傳到英國,英國人把封齋期的第四個星期天作為母親節。在這一天里,出門在外的年輕人將回到家中,給他們的母親帶上一些小禮物。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起源于美國,由Amanm發起,她終生未婚,一直陪在母親身邊,1905年母親去世時,她悲痛欲絕,兩年后她和她的朋友開始寫信給有影響的部長,商人,醫院來尋求支持,以便讓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的節日。第一個母親節于1908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亞州和賓夕法尼亞州舉行,1913年,美國國華通過了一項議案,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作為法定的母親節。
對于西方的節日,我們總是有選擇地接納的,比如母親節,沒有誰愿意抵制這個洋節,因為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對孩子的愛慷慨而無私(當然,也會有特別的);天下的兒女都是一樣的,總想借個機會表達對母愛的感激對母親的祝福。西方的母親花是康乃馨,中國的母親花是什么呢?下面這首小詩會給你答案:
游子
孟郊
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
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是的,是萱草花,不過不是從唐代孟郊才作為母親花,在《詩經》里就已經有“焉得諼草,言樹之背”了。在《博物志》里,說萱草花也叫忘憂草。
那么,萱草花是什么樣的呢?
其實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我們平常所見的黃花菜啊(和對蘭開出的花形狀很像)。平時吃黃花菜的干菜,可能很少注意萱草花盛開的樣子,其實很美。有圖為證——
分享臺灣現代詩人洛夫的一首小詩吧,請你朗讀一遍,你一定深有共鳴,會有積累下來的沖動吧。請你明天早上,朗讀給你的母親聽——
母親
作者:洛夫
母親
卑微如青苔,
莊嚴如晨曦,
柔如江南的水聲,
堅如千年的寒玉,
舉目時,
她是皓皓明月,
垂首時,
她是莽莽大地。
小君子們,母親節,讓我們為母親寫一首小詩,或者寫一篇散文,或者寫一封信,傾訴心聲,傳達祝福,傾吐心愿吧!你的祝福,你的心聲,要表達出來,要讓母親看到、體會到!
2
這封信,繼續領大家走進榜樣。
上封信介紹的是何江,相信未來我們班里也會涌現出幾位“何江”,一切皆有可能啊。
這封信里,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郝景芳。名字已經很熟悉了是不是?先正式介紹一下她的身份吧:第74屆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得主,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天體物理學碩士。作家,經濟學家,3歲女兒的媽媽,兒童通識教育品牌童行星球創始人。2018年世界青年領袖,2017年財富雜志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領袖,2016年人物雜志中國十大人物。
以上其實是摘抄自她的公眾號自我介紹。郝景芳,妥妥的社會精英啊。
求學階段的郝景芳,更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人小時候,都曾經被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籠罩。那個孩子從小學一年級的期末考試,就考年級第一,平時參加各種活動,該玩的都玩,到了高三高考,依然是年級第一名,畢業之后,又拿到碩士、博士和國際獎項。如果有這樣一個同學在你身邊,是不是很遭恨?郝景芳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
2018年的4月9號,看了郝景芳發的一篇文章,《“別人家”的孩子,也有你不知道的憂傷》,我們就結合文中的部分文字,來看郝景芳是如何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的吧。
郝景芳說,她的自我感知,就是向遙遠的光亮奔跑的孩子。我們知道郝景芳是個科幻小說作家,創作過《北京折疊》。她說,我在學業上一直有遙遠的光亮。但考試從不是我的主要目標。初中的時候,我平生最愛的語文老師給我們推薦了《火與冰》,我和幾個朋友后來一直追隨先鋒文學。語文老師鼓勵我們自由寫作,我于是寫了幽默點評三國,也寫了諷刺現實,還寫了幾個羞怯的小說。那個時候的我,心里野心勃勃想要高中的時候出版一本暢銷書。
但高一之后,一系列閱讀讓我開始無法提筆。……我心里有了光,是馬爾克斯、卡爾維諾、羅曼羅蘭、福克納、塞林格、博爾赫斯、加繆。
小君子們,《圣經》中說,“要有光”。郝景芳這里說的有了光,就是這些世界文學大師們讓她看到了文學世界的美好,讓她有了寫作夢,當然也看到了自己的寫作天分。夢想,就是引領學業的光亮。
問過不少同學理想是什么,大多數回答都是毫不遲疑的:考大學。可是高考并不應該是目標,只是一個關口,一個重要的關口。
郝景芳說,我知道自己需要通過高考,但從來沒有把高考當作目標。高考只是我摘星之夢的一小步,距離洞悉宇宙的秘密,還有十萬八千里。我渴望找到宇宙的寶藏,因此必須學一些基本技能。雖然最后的結果顯示,我可能永遠找不到宇宙的秘密了,但由此積累的技能,應付高考還是綽綽有余了。
大家能夠讀到,有夢想的人,即使不把考上一所理想大學作為目標,也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因為有夢想助推啊。
關于夢想,郝景芳分享的心得還有建議是:
這是我近期才想明白的事:把夢做大一點沒壞處,夢做大了,現實中的挑戰都是小事。即使充滿失落和憂傷,在別人看來也已經挺成功了。
如果希望我給后來的孩子們一些建議,那可能只有這一點:把夢做大一點,看得遠一點,即使做不到也沒關系。即使到不了宇宙盡頭,也強于只看到水塘盡頭。
小君子們,有人說夢想不是用來實現的,意思就是夢想實現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一直在追夢的路上。即使沒有實現,我們也自有意外收獲。
3
喜歡文學,高三得了新概念作文一等獎,但郝景芳沒有去讀愿意錄取她的北大中文系,而是選擇了清華大學物理系。為什么呢?
她說,一方面原因是,我沒覺得新概念作文獲獎就能證明自己有文學才能,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心里當時還有另一個更遠、更強烈的光芒照亮。
這要追溯到小學三年級,我愛上看《少年科學畫報》,被里面趣味的機器人漫畫迷住了。后來讀《十萬個為什么》,我在天文卷里讀到,宇宙里有一種奇特的星星:"中子星上面每一立方厘米物質,都需要一萬艘萬噸巨輪才能推動"。我當時驚呆了。后來不止一次跟人講過,每個人一生中可能都會有一些暈眩時刻,這就是讓我目瞪口呆的暈眩時刻。
從九歲開始,我就想學天文學。中間雖有反復搖擺,但是最終我第一志愿填了物理系。為什么不報中文系?因為我最大的夢想是住在群星之巔啊!
高三的時候,我偶然看到一些有關量子力學的科普作品,被深深吸引住了。后來,順著這條線,我讀到了玻爾、海森堡和薛定諤。
在這個時候,我正式找到了人生最大的偶像:薛定諤。讀到他的一篇文章,有關宇宙與人的意識,讓我一下子有開竅的感覺。有關意識的本質,有關感官與現實的關系。
在那之后,我熱烈愛上科學哲學。又找了薛定諤和笛卡爾、萊布尼茨、牛頓的一些文章。我后來了解到,薛定諤三十幾歲發表了著名的薛定諤方程,他寫的一本小冊子《生命是什么》直接影響到克里克發現 DNA。他對古典哲學和古印度哲學有深入研究。他懂六國語言,曾經把《荷馬史詩》從古希臘語翻譯成德語,他業余時間喜歡寫詩,喜歡雕塑,喜歡和生物學家友人一起散步,討論生命哲學。他低調、內斂、思辨,對經歷的二戰磨難講得云淡風輕。
他就是我最想成為的那類人:洞悉世界,洗盡鉛華。
大君子們,從上面幾段文字,你讀到了什么呢?
閱讀,讓郝景芳找到了人生榜樣,薛定諤(你可能沒聽說薛定諤,但你一定聽說過薛定諤的貓,有興趣的話可以百度一下)。同樣,閱讀,也可以讓小君子們找到人生的榜樣,所以初中階段可以多讀一些人物傳記。一個學生在求學階段找到一個榜樣,就如同得到光的引領。所以郝景芳說,我的努力是因為心中有光,憂傷也是因為心中的光。我從來沒覺得自己就是 " 別人家的孩子 ",因為我心中也有"別人家的孩子 ",他們是真正值得追尋的光。
小學階段孩子的閱讀口味還未定型,你給孩子提供什么他就看什么,所以科普書閱讀應該在小學低年級開始進行,不,學前就應該開始。功利一點想,一個女孩小學就開始讀科普,上初中后她的理科成績絕對不會差,而且會有持續的興趣。當然,不僅僅是科普書,基礎教育階段孩子應該博采雜收,人文科普文學歷史等書籍廣泛涉獵,高中之前的學習就會很輕松。我們班的悅同學就是如此,小學的時候就每天讀《可怕的科學》,讀《什么是什么》,所以進入初中學歷史學生物學物理,都很輕松,成績也特別棒。
再回頭看看,郝景芳的夢想是如何生成的?是什么助推了夢想?
毫無疑問,是閱讀。她說,父母對我的最重要助推是什么呢?回想我的成長經歷,文學、物理的追求都是因為閱讀。父母最重要的助推就是帶我閱讀……我因為書而樹立夢想,從書中學習,以讀書來自我提升。這個世界上,只要一個孩子掉進了書的海洋,他 / 她的一輩子基本上并不用擔心走不好。因為這個世界的智慧,都是用書來傳承的。
我的每一次選擇、每一次求知,都是因為閱讀。我以閱讀愛上知識,再進入學校學習,這是我學習主要的動力來源。
在郝景芳看來,閱讀對于學習的意義何在呢?
在閱讀的世界里,我能了解廣博宇宙,知道知識的聯系和范圍。學校的考點是知識海洋的小島,先見到海洋,再學習小島,自然不覺得費力。
這個比喻實在是很形象,其實就是我之前經常說的“閱讀構建廣闊的智力背景”,智力背景越廣闊,教材學習越輕松。
女兒才三歲,郝景芳給她看各種各樣類型的書,有趣味圖片書,有純粹的童話,有情感哲思書,也有很多科學知識書。她挑選書的品質,但并不限定書的類型。最終孩子會在各種書中挑出她最愛的,反復閱讀,反復探索。故事是所有孩子天性中的摯愛。這是最好的思維啟蒙。
讀郝景芳的閱讀經歷和求學經歷,小君子們一定有很多感慨吧?也一定更理解我為什么創建班級圖書館,理解我為什么在班里抓住機會就推薦圖書推著大家閱讀了。關于閱讀的意義,關于讀什么和怎么讀,我們在上學期的前幾封信里一直在談,我的觀點和郝景芳的觀點完全一致。
閱讀助推夢想的誕生,夢想助推學業的進步,學業提升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就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中,郝景芳可以放棄北大中文系考進清華的物理系課堂,考上經濟學博士,期間還創作并出版了很多小說散文,并確定了事業方向。
4
今天給大家介紹郝景芳的求學經歷,我們更清晰地看到了閱讀對一個人的學業的影響,當然還有對事業的影響——
從小學生到博士,經歷了22年的中國公立教育系統學習,她一直在觀察、追問和思考;從一個作家到一個三歲孩子的媽媽,郝景芳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在反思中國教育,她看到了中國教育強在何處:重視技能訓練;也看到了中國教育弱在何處:教育眼界太窄,過于注重紙面上的標準化題目,缺乏學習真實世界,也就是說,學習和自己的當下缺少關聯,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這些學科和知識。一個人接受教育,最終的目標是什么?我們接受教育要解決的問題究竟是什么?郝景芳把當前的這種教育成為“有腳無頭”的教育,“讓我去哪兒我就去哪兒,比誰跑得都快”,可是究竟想去哪兒呢?說不上來。這就造成了大多數孩子高考填寫志愿很犯難,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所以郝景芳希望給現有教育體系注入思想和愿景,希望孩子能夠具備:宏觀思想(看得遠一些,想得大一些,以思想引領行動);國際視野(理解世界理解古今,具備思考人類問題的意識,未來做好主內走入國際舞臺);問題思維(學會思考問題);跨界聯系(能從生活具體的事物出發,超越學科界限,能將生活具體事物與所學知識聯系在一起,解決問題)。總之就是希望孩子能真正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所以郝景芳創立了童行計劃項目,致力于打造中國最好的通識啟蒙體系,她率領團隊開發很多通識課程組織夏令營活動,讓兒童通識教育走進更多普通家庭,惠及更多普通人家的孩子。
如果你想讀郝景芳的作品,推薦你閱讀她的獲雨果獎的科幻作品,短篇小說《北京折疊》,她的科幻小說作品集是《孤獨深處》;如果你想了解郝景芳的思想更多一些,推薦你關注她的兩個公眾號:“晴媽說”和“童行學院”。
其實從何江到郝景芳,小君子們已經看出來了,很多追求卓越的人物,一定是有夢想有情懷的人,他的夢想,不是關乎自己的功名;他的情懷,是對更多有需求的普通群體。這也是魯迅的那句名言要表達的意思吧:無窮的遠方,無盡的人們,都和我們相關。
愿你也擁有他們的視野和情懷,朝著自己的夢想奔跑!距離中考還有兩個月,保持奔跑的姿態,目視前方,腳踏實地!
好了,時間很晚了,這封信就到這里吧,比較長,慢慢看。
你們的,王老師
20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