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雨村生來就壞嗎?從其成長與變化,看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紅樓夢》林林總總的人物中,賈雨村是個線索性的人物,同時又是個叫人厭惡的人物,他科舉高中進士,靠的是甄士隱的慷慨相助,到得有能力回報時,卻在英蓮(香菱)被拐兼人命案上來個“葫蘆僧亂判葫蘆案”;他被革起復靠的是賈政、王子騰,官做得順風順水,卻在賈府敗落時劃清界限、隔岸觀火。

對了,他倒在一些徇私枉法的事上幫過賈家、薛家,不過,這豈不是更令人厭惡?

這個形象是定型的;而其實,每個人都有其成長、變化的過程,都會遭遇理想與現實的碰撞,并在這碰撞中做出自己的選擇,而這選擇就造就了“所成為的人”。

現在我們就回顧一下賈雨村的成長和變化吧。?

?我們常說,事業與愛情雙豐收是一個男人成功的標志。當時還寄居在甄士隱家隔壁葫蘆廟里的賈雨村應該也是這樣想的。

書中給他的身份定位是“窮儒”,但身世并非尋常草根:

也是詩書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盡,人口衰喪,只剩得他一身一口。

原來賈雨村原本也是世家子弟,只不過如今敗落,只剩下他孤身一人了,真可謂孤苦伶仃。而這樣的人,往往具有兩個基本特點:執著和敏感。

執著,是因為失落。祖上的光榮還看得到影子,盡管抓不到尾巴,卻難免讓人戀戀不舍,想要恢復舊觀,為此而積極作為,改變命運,像賈雨村就想著“進京求取功名,再整基業”,只是身上無銀,半路上“淹蹇住了,暫寄廟中安身,每日賣字作文為生”,但照常讀書不輟,以待有朝一日一飛沖天。

敏感,是因為自卑。空有凌云志,卻寄居在葫蘆廟里,連上京趕考的盤費都沒有,再怎么高才,那也只是“窮儒”而已。別人會怎么看?這難免讓他特別在意別人對他的態度。當然,他是幸運的,他住到當地望族甄家的隔壁:甄士隱在物質上襄助了他,甄家的丫鬟在感情上激勵了他。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接受甄士隱(包括后來林如海、賈政)幫助的時候,都不十分表現得感恩戴德,因為那樣會失去“平等感”。

這兩個特點,就寄寓在賈雨村的理想之中。

他的理想是什么呢?所謂“詩言志”“詩緣情”,我們就以賈雨村的詩句(對聯)為例吧。

(一)玉在中求善價,釵于奩內待時飛。

(二)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意思都非常明顯。上面一副聯句,分明就是“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的意思,要報效朝廷;下面一首七絕,是應中秋時節而作,而末句“人間萬姓仰頭看”一句,分明就是要做“人上人”的意思,居高凌下氣勢很強??!難怪甄士隱聽后,會覺得賈雨村“抱負不淺”,乃至“飛騰之兆已見,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

毫無疑問,賈雨村的理想,就是當官,當大官。但若你問他,他當官的“初心”是什么?恐怕難以滿意;在他而言,無非就是“重振基業,光宗耀祖”而已,“一枝一葉總關情”恐怕是他無暇慮及的。當然,也不必因此指責他,畢竟他還沒說“做官只為稻粱謀”。

他的理想,在自己執著追求的基礎上,得到了甄士隱的有力支持,使他有機會參加科考;而另一方面,他所獲得的第一份支持其實也很重要,那就是甄家的丫鬟嬌杏(僥幸)的“一看兩回頭”。

也許每個男子都會渴望有一個“紅顏知己”,特別是像賈雨村這樣的書生,長夜孤燈,讀書求進,除了自己執著追求理想,最好還要軟玉溫香、紅袖添香,因為那是對自己最溫暖的鼓勵和肯定。我想,《聊齋志異》里的那些書生與狐仙的故事正是在這一層面上獲得了現實感。

賈雨村偶然在甄士隱的書房里,獲得了嬌杏偶然的“一看兩回頭”,就此“自為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盡,自為此女子必是個巨眼英雄,風塵中之知己也”,他獲得了極大的動力??此潞髮尚拥南肽?,倒真有相思之味:

未卜三生愿,頻添一段愁。悶來時斂額,行去幾回頭。自顧風前影,誰堪月下儔??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樓。

也許他在得到甄士隱的資助后馬不停蹄進京趕考,除了事業的使命感,還有至少一小半是緣于感情的激勵呢。

盡管實際上嬌杏于他其實只是好奇加好感,而他于嬌杏其實只是感激加自勵。

賈雨村終究是有本事的人,他的理想初步實現了:考中了進士,放了知府,恰好是甄士隱岳父家所在地面,又恰好遇到了因甄家遭火隨主人(甄士隱已隱世)寄住于此的嬌杏,于是連未達時的“愛情”也一并收獲了。

到這時,賈雨村算是“事業愛情雙豐收”了。

但這不是結束,實際上是剛開始,理想與現實碰撞的開始。這不,做知府沒多久,他就挨了現實一記重重的耳光:

(賈雨村)雖才干優長,未免有些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員皆側目而視。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尋了個空隙,作成一本,參他生情狡猾,擅纂禮儀,大怒,即批革職。該部文書一到,本府官員無不喜悅。

問題是明顯的:“有些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就是大概有貪污之事,做事冷酷,對上級不尊重之類的言行吧。但其實這又很模糊:到底怎么貪、怎么酷、怎么侮上?對此,我將另文討論,這里就不作展開,只是要明確一點,其實是賈雨村不合群,沒有掌握官場存身之道,有點另類,破壞了官場的潛規則。所以他不到一年時間,就被上司找了個疏漏處就給參了,革職了。

在這“至暗時刻”,賈雨村的兩個特點仍然發揮作用:

那雨村心中雖十分慚恨,卻面上全無一點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過公事,將歷年做官積的些資本并家小人屬送至原籍,安排妥協,卻是自己擔風袖月,游覽天下勝跡。

他并不覺得自己就這樣完了,也絕不能讓別人恥笑了去。他也果然在揚州林家給林黛玉當家庭教師期間等來了起復的機會。

只不過,當他在林如海、賈政和王子騰等重要人物(家族)的幫助下起復,新任應天知府后,他的狀態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實已經教育過他了。

在判斷葫蘆案時,他原也想秉公執法,但當那個門子(以前葫蘆廟里的小沙彌)提醒了他并向他展示了“護官符”,他就馬上改變了念頭,“為民請命”是不用提了,連回報甄士隱大恩也一筆勾銷了。

為什么?因為他不想重蹈覆轍。在維護正義與保全前程,在報甄家之恩與抱“四大家族”大腿之間,他的選擇是不言而喻的。

這也就是一個現實的考量:在甄士隱所強調的“義利”考量中,甄士隱選擇“義”,而賈雨村選擇“利”。

他的為官之路就按著這樣的考量繼續前進,期間他因為有利可圖而親近賈府,又因為賈府敗落而袖手旁觀,直到最后他自己終究也被流放,并在那里遇到被他流放的前門子。

以上就是賈雨村的理想與現實的碰撞和他所做的選擇。這里并不是為他辯護什么,而是想強調“初心”和“選擇”是多么重要。

如果,你是賈雨村呢?你會怎么選擇?

對此,朋友們怎么看呢?歡迎留言討論!

(網圖侵刪)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