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不能武斷地說哪一種生活方式更好。現在的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各種應酬多,人際關系復雜,常常令人在招架之余會茫然不知所措。將擁擠不堪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不僅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智慧。其實,不管哪一種生活,都應該適度節制,有取有舍,而不是一味地盲目追求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人與生俱來想要追求知識、成功、富貴、名利。我們的生活如同一個容器,總想放入很多東西來豐富我們的人生。這本身并沒有錯,關鍵是要放什么進去、怎么放。一個管理時間的小實驗。首先把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放進廣口瓶,直到再也放不下去。其實,還可以放礫石來填滿石塊的間隙;亦可以倒入沙子來填充礫石的間隙;甚至還可以把水倒入廣口瓶中……
可見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的,而人的潛力也是可以被不斷挖掘出來的。只要堅持不懈,不自滿,不自卑,給自己定一個稍高一些的目標,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學識、技能、事業等都是生命中的大石塊,趁著風華正茂,早早地把它們放進自己的瓶中,然后再從容地去享受、去游玩、去消遣。但是,如果把這個順序顛倒過來,那么等到想要裝入“大石塊”的時候就為時已晚,能做的只有“老大徒傷悲”了。
但仔細想一想,很多人一輩子拼命,有了金錢,又要權力;有了豪宅,又要名車;有了地位,還要名聲。總覺得自己擁有的太少,一味追求,沒完沒了,結果可能會導致生活失調,精神崩潰,遠離了那份其實早已唾手可得的幸福。
這無休止都源于人的欲望,欲望本是人生存的基礎,沒有了欲望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據,但欲望太多,又會讓人陷入一個個痛苦的輪回之中。因此,對于不斷滋長出的欲望,我們必須靜心修剪、去除,才能遏制其在心里蔓延、瘋長。欲壑難填,避免不合理的貪欲牽引著我們脫離正常的人生軌跡。
如果任憑欲望自由瘋長,那么我們的生命該怎樣承受如此的重負,人生又怎能獲得快樂呢?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追求一種淡泊,坦然面對生活對你的賜予,包括所有的磨難與不公,用平和淡定的心態去看待沿途的一切。做一個真實的自我:無須虛偽,無須奉承,無須圓滑,不為塵俗所迷,不為物欲所困,時時修剪欲望之樹,處處保持知足之心。最后就會發現,我們苦苦追求的幸福可輕松獲得。
范蠡當年在越國功成身退后,帶著家人離開了越國來到了齊國,改名換姓,在海邊安頓了下來,以耕田為生,再創家業,享受著淡泊的人生樂趣,得以安度晚年。在他離開越國之前,曾寫了一封信給越國大夫文種,信中寫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以共患難,不可與之共樂,子何不去?”但文種沒有聽范蠡的忠告,后遭越王勾踐猜忌,伏劍自盡。同為越國重臣,一個功成身退而生,一個身在高位而死。
為我們加入成長、加入學識、加入智慧、加入美德、加入財富、加入親情、加入人世間的各種溫暖與體貼,使我們的一生日漸豐盈。但人生這一道又一道的難題,有時也使我們背負了太多的重擔,這來去匆匆的腳步,走到什么時候才能停歇下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來來往往為的不過是一個“利”字,到頭來只有讓身體勞頓疲憊,使心靈憂慮忡忡。
當我們減少一次應酬周旋,就增加一份家人的親情與生活的從容;減少一次驕奢淫逸,就增加一份靈魂的純凈與人生的寧靜;減少一次諂媚邀寵,就增加一份人格的尊嚴與心靈的輕松。做到有取舍、有禮節、有度量、有分寸,這非平常心者不可得。它不是保守退讓,不是消積避世,更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一種選擇、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