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村《一天》|張三的歌

文|鳴鳳喬

圖片來自網絡


陳村的《一天》,我讀了三遍。

第一遍看得云里霧里,感覺啰哩巴嗦的。都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情,讀到最后不知道究竟要表達的是什么。

開篇寫的是少年時的張三,母親做好了飯,一遍又一遍地叫兒子起床,因為兒子要去學生意。

然后他走出家門去工廠。在路上,他愉快地聽有軌電車的“叮叮當當”聲,看到了買菜的婦女,聯想到了自己的媳婦兒。

看到這兒就感覺很奇怪了,他不是一個要去學生意的半大孩子嗎?怎么出來一個媳婦兒?

還沒有想明白這些問題,思路又跟著張三進了工廠,他的車間,他的工友,他的沖床,還有他那外人看來繁瑣異常的工作程序,有點眼花繚亂。

看著看著就到了下午,說他眼睛花了。開始以為眼睛花了,是因為工作到下午,太疲勞的緣故。

再然后就是他的徒弟們把他塞到了面包車里,送他回家。這個時候有軌電車突然不見了,徒弟們在他的門上,貼上了光榮退休的牌子。

兒媳婦出現了,而且還懷著孕。他用手揩老婆照片上的灰,他老婆不知道什么時候死的,那他母親早就死了吧?

莫非他老了?

這一遍讀完,心里的確有很多的疑問。這篇文章到底想說什么?剛開始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孩子,怎么到結束的時候,突然間變成一個老人了呢?優美的語言不用,偏偏啰里啰嗦,拖沓反復,是不是有什么用意?

第二遍帶著這些問題重讀,漸漸地讀出了一點味道。這本就是張三的生活,也是他父親和他兒子的生活。他的一天,也就是他的一生——他的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因為他每天的生活都是一樣的,吃飯——工作——睡覺——吃飯,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然而每一個時間段過渡得都很自然,巧妙而不突兀。漸漸地對這篇小說有了好感,有了讀第三遍的欲望。

第三遍,就是帶著欣賞去閱讀的,現在我把閱讀的收獲總結一下。

先說說小說中出現的畫面和場景,看看你有沒有被帶入。

第一個場景就是,天還沒有亮,窗外一片漆黑,張三的母親在廚房里做飯,而張三在屋里睡得很香,飯好了,是蘿卜頭泡飯。母親叫他起來吃飯,因為今天他要去學生意,是很重要的一天。

他吃飯的時候,母親在旁邊給他準備盒飯,這是他的午飯。吃完飯后,母親又把父親的棉襖和圍脖準備好,他穿上棉襖,從下往上系好扣子。母親又把圍脖一道一道圍在他的脖子上,圍了兩道,圍得都看不見了脖子。然后目送他下了閣樓,母親才又去睡了一個回籠覺。

一個慈愛的母親躍然紙上,這讓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

小孩都覺大,早上不愛起床。經常是母親在廚房里飯都做好了,還不愿意起來。特別是過年的時候,媽媽頭天晚上都要告訴我,早上叫就趕緊起來,不能賴床,更不能說“困死了”。大過年的最忌諱的就是“死”字,每一次那個字馬上就脫口而出,都被媽媽的一個眼神制止住了。

現在我做了媽媽,我也常常叫兒子起床吃飯,他也是先睜開一只眼睛,嚴格地說是睜開半只眼,看看我,又閉上,不說話,轉過頭又睡去。那睜開的半只眼睛,作者寫得真的很形象,很有生活。

第二個畫面就是張三上班的路途。下了閣樓,轉身就到了鋪滿石頭的弄堂,因為腳上有凍瘡,被石頭咯得很疼。走出弄堂,就是柏油路,柏油路平坦,有凍瘡的腳走上去就不太疼了,有點癢,像母親腳縫里的癬。

柏油路前面的橫馬路拐一個彎兒,沿著有軌電車的軌道一直走,就會到自己的工廠。

這條路上有來來往往的行人,有上街買菜的婦女,這是張三眼里的風景。看到那些買菜的婦女,他會想起自己的妻子,也會拿著他賺來的錢去買菜,把這些菜做成美味佳肴,他吃過后,會更加有力氣去工作,去賺錢,賺了錢媳婦才能買更多好吃的飯菜。此時的張三已經結婚了。應該是青年時的張三了,是生意已經學成的長大了的張三了。

第三個畫面是張三的青壯年時期。因為他每天的生活都是一樣子的,單調又重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也都一樣,區別就是墻上的鐘表所指的時間。

在學生意的時候,母親叫他起床,是這樣的日子,現在成人了,結婚了,還是這樣的日子,父親也是這樣過來的。

第四個畫面,吃完午飯,下午還是要接著做工的。突然有一天,就是下午,他感覺眼睛花了,車別針的時候就更加小心。

其實,在下午工作,眼花了,累只是一方面,事實上是他已經老了,到了退休的年齡。師傅給他留下的高腳凳磨得更亮了,沖床上的漆也掉了很多,好多年過去了,他的確是該退休了,此時老伴兒已經去世了,兒子也娶了媳婦。

我只選取了四個場景:早晨、上午、中午、下午。這一天中的四個時辰,代表的是張三一生的生活——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

這些場景就像電影的若干畫面。作者并沒有簡單地堆砌疊加,而是巧妙地連接起來,柔和不露痕跡,絲毫沒有違和感。

小說整體的節奏感是緩慢的,甚至有一些啰嗦,拖沓重復。主人公的一天就是吃飯睡覺工作,每天都如此,整個一生都是啰嗦的、重復的。

今天跟昨天沒有什么區別,明天也就是今天的復制。作者運用的這種手法非常形象,描寫如張三這樣如機器人般的生活是很貼切的。

小說的人物除了張三,還有張三的母親,張三的父親,張三的媳婦,還有師傅和工友們。

母親的形象是間接來描寫的,是在日常生活的片段中,截取關于母親的一些細節,來夸贊她的優良品格和為家庭的付出——丈夫在的時候,以丈夫為中心,兒子長大了,兒子就是全部。

她每天的生活也是重復的,她的圍著兒子轉的每一天,和張三一樣,幾十年如一日。

妻子的出現很巧妙。在上班的路上,他看到了挎著籃子買菜的婦女,就想到了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就是那些婦女中的一員,做著天下所有妻子們應該做的事情,接過了母親手里的接力棒,重復著母親的軌跡。

父親已經去世了,對父親的描寫,也很出彩。少年時去學生意的第一天,就提到了父親。因為他穿的是父親曾經穿過的棉衣和圍脖,他不僅走父親走過的路,就連吃飯穿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父親生活的繼續。

還有一些小事情,比如說看到路燈,想起小時候爬到路燈上面,挨父親的打。現在父親走了,就是再爬上去,也沒人會打他,但他很想念那時候的父親。

他的師傅筆墨很少,師傅教會他沖床技術,把自己的高腳凳也給了他,那高腳凳是師傅的師傅留下的,工作間隙可以坐在上面休息一下。師傅們是這樣的,張三也是。

工友沒有具體的人設,只是說不工作的時候他們熙熙攘攘很熱鬧,張三不愛熱鬧,他只知道認真工作。因為他的工作性質有危險,疏忽大意就有可能傷及手指,他的工友就有流血斷指的。做他們這樣的工作,到退休時手指健全就是最大的幸運了。

小說是在他家的閣樓,上班的路上和廠子的車間——這樣的環境里進行描寫的。三點成一線,很有規律,單調機械,又無法改變,怎么會不重復!

從小時候的有軌電車到年老時面包車的出現,文章沒有交代年代背景,但讀者還是能夠模糊感覺到故事發生的時間。

其實具體的時間已經不是那么重要,這樣的時間跨越已經很說明問題,在哪個年代都是一樣的。

整部小說對話很少,多是人物,環境,和心理的描寫。氣氛就像是一個荒廢的園子,從始至終都是死寂的。但是幾組聲音的描寫打破了這種寂靜。

閣樓樓梯的“咯吱咯吱”,有軌電車的“叮叮當當”,機器沖床的“咣湯咣湯”,調動起讀者的聽覺系統,迅速在腦海里勾勒出一個無奈又多彩的世界。然而,無奈是自己的,多彩是別人的。

這三種聲音又從側面告訴我們閣樓的年代久遠,父親活著的時候就在這里生活,或許爺爺輩也在這里。

有軌電車的聲音每天都能夠聽得見,小時候就這樣,那時候這就是一種優美的音樂。上班途中的欣賞,讓他感覺生活還是很美好的。電車的走動,上上下下的人群,給人的感覺是穿梭喧鬧,市井煙火,濃濃的生活氣息。

車床的聲音也沒有讓他感覺煩躁,從父輩開始就是這樣。工作會給他薪水,能讓他吃飽,讓他養活老婆孩子,所以“咣湯咣湯”也是最美好的聲音,就像“咯吱咯吱”會給他家的溫暖,給他親情,“叮叮當當”會給他速度,和稍眾即逝的激情。

完整地讀過三遍,這篇小說基本算讀懂了,咂摸起來,意味深長。世間美味有多種,大餐很享受,小吃也更有特色,回味起來,唇齒留香。

如果人生是一首歌的話,那么張三的歌就是一首民謠,很熟悉,也很接地氣。他不只代表張三,也可能是李四,或者王二,更可能是人群中的你和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