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習之903001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白話】孔子說:“智者不惑亂,仁者不憂慮,勇者不畏懼。”
【思考之一】何謂“智仁勇”三達德?
本章“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智、仁、勇”這三種道德,李炳南先生認為“這是三達德,儒家必修之學。”“達”就是常行,百王不變的意思,這三種道德是永恒不變的、通達的道德。有兩層內涵:一是通達,達德就是通行不變的道德,有了達德,任何地方皆行得通,無此則不通;二是大,達德就是大德,是道德的頂端。儒家從“士志于道”開始修學,漸次上升為君子、賢、圣,三達德是圣人的境界。這三種道德,分別會產生三個功效:具備了智就不惑了;具備了仁就不憂了;有了勇就不畏懼了。圣人用他的經驗告訴我們:具備了“智、仁、勇”這三種道德,就可以完全消除這些痛苦。
《論語·憲問篇》中,孔子曾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君子之道有三條,我還沒做到:仁者就不會憂慮,智者就不會疑惑,勇者就不會恐懼。子貢聽到后,就說“夫子自道也”,這是夫子對自己的描述啊,孔子是仁德、智慧和勇氣三者都圓滿的人。
這兩章,內容基本一樣,可順序不一樣,為什么?河南伊川程子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此德之序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此學之序也。”朱子也說:“明足以燭理,故不惑;理足以勝私,故不憂;氣足以配道義,故不懼。此學之序也。”知(智),如內心點亮明燈,能夠照出事上之天理,所以不會疑惑;仁,如天理昭彰,能夠摧伏人欲,所以不會憂戚;勇,則天地正氣充實于心,能夠與道義相應,所以不會恐懼。所以整個過程,由知而明理,明理則無我,無我則有勇。朱老夫子說,這是修學的次第。南懷瑾先生認為,這是人格修養的三個重點。
“知(智)”不是知識,而是大智慧,知識向外求來,智慧向內覺悟,所以求道與求學、求智慧與求知識,方向方法完全不同。王陽明說:“人人本具良知良能”,就如同明珠蒙塵,只要把明珠表面的灰塵擦掉,明珠就會綻放出本具的光明。“仁”是愛人之心,智慧的特征如同水流一樣沒有障礙,而仁德的特征則如高山一樣堅固不動,即使海枯石爛、江河倒流、星月墜地,仁者愛人永不變心,所以“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勇”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孟子說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見義不為,無勇也。”浩然正氣,至大至剛,用正義去培養而不用邪惡去傷害,就可以充滿天地之間無所不在;浩然之氣,需要補充仁義和道德,否則,就會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樣會疲軟;浩然之氣,靠長期熏習,非一時之功;若不能心安理得,則浩然之氣也會衰竭。
知(智)、仁、勇,看起來是三個,但集于一身是一個。蕅益大師引方外史的話說:“三個‘者’字,只是一人,不是三個人也。”三者彼此關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李卓吾曰:“使人自考。”是用來拷問檢查自己的。我要幫助他人,先看看自己有沒有智慧,如果不了解對方,一定沒辦法幫人;即使了解了對方,還要勇于擔當,見義勇為。所以知(智)仁勇三者合起來,才能真正幫助到他人。
【思考之二】您有體會到惑、憂、懼的苦嗎?
惑,是煩惱,是疑惑,錯亂顛倒的狀態,因為見不到真相,所以情緒的抒發就會出問題,猶如精神病人。惑的道理深邃難明,但惑的相狀則多見易犯。比如教育孩子,光有主觀愿望,卻沒有切實的下手處,常常束手無策;總覺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一番苦心,患不己知也;卻沒想到自己不懂孩子,患不知人也。比如飲食,也知道要健康飲食,多吃蔬菜,少食膏粱厚味,大魚大肉,可以到餐桌上,自己就控制不住自己嘴,山吃海喝起來。再比如抽煙喝酒,也知道對身體有害,可就是管不住自己。也戒了多次,就是戒不住,這也是惑。
憂,是自私的產物,以自我為中心,計較得失,在乎名利,因而滋長出來的一種憂慮、擔心。懼,是內心沒有正義的力量,所以對到境界不能見義勇為、勇往直前,而是害怕退卻,內心不能安住。出發點是保護自己,但卻害了自己。
【思考之三】當遭遇惑、憂、懼時,您有希求智、仁、勇嗎?您又作了哪些努力?
錢穆先生說:“本章知仁勇三德,知以明之,仁以守之,勇以行之,皆達德。學者能以此自反而加體驗,則此心廣大高明,希圣希賢,自能循序日進矣。”《朱子文集》石子重請問:“知以明之,仁以守之,勇以行之,其要在致知。知之明,非仁以守之,則不可;以仁守之,非勇而行之,亦不可。三者不可闕一,而知為先。”朱老夫子回答說:“此說甚善,正吾人所當自力也。”
學了這一章之后,我們應該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當我們遇到不被理解、困惑的時候,應該知道:這是我們缺少智慧;當我們憂愁煩惱時,應該知道:有可能是我們不具備仁德;當面對失敗恐懼的時候,應該知道:這是缺乏勇敢了。生命中出現的一切不悅意,都是因為我不具備智、仁、勇三達德所造成的。于是,我們就要在自己身上努力去圓滿這幾點,早日脫離一切無謂的煩惱和糾纏!
老師說:知(智)、仁、勇,是在一切的境界中歷練的,人生遭遇的每一件事都是通向真理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