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我的中文系

“本文參加#未完待續,就要表白#活動,本人承諾,文章內容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表過。”

數個夜晚,燈火螢然,一個人靜坐書齋,龍泉青瓷杯里的烏龍茶在開水的沖泡下氤氳芬芳。手中握著鋼筆,記憶的文字和時光一同靜靜地從我指間流淌,游離而下的字跡在潔白的稿紙上喚起我遙遠的回憶。

2010年9月7日,晴,帶著對大學的憧憬與家人的期望,終于踏上了異地求學的征程。汽車在高速路上疾馳,車體里的我坐在20號靠窗的位置上,與窗外一嘯而過的樹木擦身而過,雖然我們互不相識,但我們彼此感知。都說最美的風景在路上,起伏的群山,阡陌的農田,一望無際的汪洋與長橋臥波,都從我的眼下掠過。窄小的車廂里多半是遠赴他鄉求學的學子,一打聽,原來都是抵達同一所學校,青澀陌生的我們一下子親切了,彼此交換姓名與電話號碼。

下午5點,已是日落樓頭,經過6個多小時的顛簸,終于抵達。藍白相間的教學樓,碧水漣漪的文心湖(當時不知其名),造型新穎的圖書館以及彩旗飄揚,橫幅醒目的迎新場面,是我對這個大學的初印象。在人聲鼎沸的現場找到自己的所屬學院和專業,熱情的學姐便帶領著我去辦理繁瑣的入學手續,一路上,她還不忘為我介紹學校情況。

第二天,與老爸閑逛舟山街頭,沒有高樓林立,沒有車水馬龍,只有略帶咸味的海風輕拂臉龐。說實話,沒來這里前,我對舟山的認識僅停留在地理課本上的“舟山群島”與“舟山漁場”,從來不曾想過,在煙波浩渺的東海之上灑落著千島之城,更不曾設想,我還會與這座城結下一段緣!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的著名論斷成為許多大學的辦學理念。海洋學院雖非名牌學府,但這里也有一群擁有廣博知識與傳統美德的學者教授。

時過三載,仍然對張嵐老師的課記憶猶新,她的上課方式與西南聯大名教授雷海宗頗為相像。走上課堂,不帶教材,只有一紙講稿,

面對滿堂學子,井井有條,娓娓道來。張老師是教授現代文學的,對文學史上每一位作家生平、作品以及逸聞軼事都能講解得深入淺出,鞭辟入里,往往使人感到余興未盡。記得有一次,講到了新月派詩人徐志摩,張老師竟聲情并茂地朗誦起了他的名篇《沙揚娜拉》: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還有一次,是關于周作人的小品文,“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張老師便學起了文人雅士,手握杯沿,靜聞茶湯,爾后分三次將茶水細細品啜,還直呼:“好茶,好茶……”

程繼紅老師也是我敬重的一位師長。第一次與他接觸是在講座《定海黃式三、黃以周父子與近現代中國學術》上,程老師侃侃而談,循循善誘,清晰地為我們梳理出中國近現代學術的脈絡,從那次起,我深深地被先生的學識所折服。后來,他又成了我畢業論文和科技立項論文的導師,在百忙之中老師一次次地給我指點、幫我修改。

中文系就是這樣一個溫情脈脈,充滿人文氣息的學習天地。這里還有魏晉風流、書法人生的阮忠勇老師;學富五車、儒雅學者的閔澤平老師;魯迅風格、海島詩人的李松岳老師;和藹可親、傳道授業的虞卓婭老師……

宋朝翁森有《四詩讀書樂》,春讀“綠滿窗前草不除”,夏讀“瑤琴一曲來熏風”,秋讀“起弄明月霜天高”,冬讀“數點梅花天地心”。

隨著數字閱讀勃然興起的年代,仍有少數人迷戀于傳統閱讀帶來的心靈愉悅。大學四年,圖書館成為我光顧最多的地方,選擇一個閑暇的午后,帶著那份特殊的敬畏與渴望走進書香滿溢的流通書庫,穿梭在鱗次櫛比的書架間,抬頭仰望抑或低頭尋覓你心儀的書籍時,那種坐擁書城的感覺都會使你心跳加快,因為只有在這里,才能真正感受到一個大學的脈搏與靈魂。

“三更有夢書當枕”,喜愛書籍的我最神往作家葉靈鳳《書齋趣味》里的一幕:

在這冬季的深夜,放下了窗簾,封了爐火,在沉靜的燈光下,靠在椅上翻著白天買來的新書的心情,我是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為自己搜尋著新的伴侶。

與書相伴的時光總是幸福的。除了圖書館,逛書店也是我忙里偷閑的生活方式。定海城區不大,書店卻有不少,但我基本鎖定三家:人民北路的南國書屋、席殊書店以及解放東路的新華書店。三家書店各有特色。可以在南國書屋淘書,倘若運氣好,用低廉的價格便能淘到品相內容俱佳的書籍;可以在席殊書店品書,主人好茶,在長久的翻閱后,向主人討杯茶水,品茶的過程還可品讀書籍;也可以在新華書店讀書,閱讀的同時還能及時了解圖書市場行情,哪位作家出了新書,最近的暢銷書籍是什么。

與讀書相似,行旅同樣是一種閱讀。因為旅行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行為,對于風景的發現、知識的獲取以及閱歷的增長,都是重要的途徑。

喜歡在人生的第三個十年,可以讀書,可以遠游。“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一只背包,一臺相機,學習古人的漫游之風,名山大川,通都大邑,抑或是大漠邊塞。行走大地的日子總是幸福的,因為困在教室里的一介書生永遠無法體會在路上的詩意,忙碌在方寸空間的都市人感知不到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旖旎風光。

啟程前往心向往之的城市,并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恰巧這種經歷又發生在青春年少,想想都是如此的美妙。每去一個城市前,總會事先查閱好關于這個城市的眾多資料,并且設計好屬于自己的旅游線路。然后選擇夜行的火車,一路北上或南下,明晃晃的萬家燈火迅速從車窗外閃過,一想到心馳神往的目的地馬上就在眼前,內心涌動的巨大興奮可以伴隨車輪與鐵軌的摩擦聲一齊跳躍。

大學四年,游覽過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感受過濟南的冬天,欣賞過五月的青島,領略過蘇州園林,也走讀過西湖七月半……每一次出發,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獲,大概這就是行旅的妙處吧!

我與頓曾經這樣商議:每個學期,出島一次。即將面臨畢業的我們,又想啟程另一個陌生的城市,因為那里,有著我們共同的夢想。

荷爾德林說,“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除了閱讀,文字與書法同樣是我詩意棲居的兩大原由。從小便對文字充滿著敬畏,因為我自認為每一個漢字都有自己的靈魂,所以一直以來我總是小心翼翼地擺弄它,用它來記錄生活的點滴。步入大學,我重新拾掇起了文字的記憶,這其間緣于一個人的指導與支持,他就是院報編輯袁鐵武老師。同樣酷愛文字的他,一步步教授我寫作新聞稿,還時常會把我的文字拿去發表。開始漸嘗甜頭的我,對寫作充滿了激情,每當遇有好的題材,總要將之流淌筆尖,方能舒心中暢快,爾后投稿,癡癡地等待……功夫不負有心人,從院報校報直到市、省級報紙,也屢有我的散文隨筆見之報端。

磨一硯墨汁,執一管狼毫,習慣和著自己的心跳,在點挑橫豎與撇捺勾提間尋求精神的慰藉。寫字其實就是澄懷觀道的過程,當你沉浸在書寫的快樂時,全部的煩惱都會煙消云散,一個真實的自我氤氳在筆墨之中。特別要感謝自然書法社,因為在這里我尋找到了人生知己——頓,我可以和她和翰墨如影相隨。

回眸四年,參加過的書法比賽不勝枚舉,那一大沓紅色榮譽證書的背后述說著自己對書法的鐘情,也述說著社團指導老師的悉心指點。從典雅古拙的秦篆漢隸到灑脫飄逸的王氏行書,在書法的世界里,我將永遠作一個撐蒿者,溯流而上。

轉眼之間,似水流年,注定離別在花開的季節。

短暫而又漫長的大學生活就像《畢業季》里唱得一樣——就算想念,就算留戀,總是要揮手瀟灑的說再見。回首四年,這所以“海洋”命名的學府,承載了我們太多的記憶,從青澀到成熟,從懵懂到理性。我們盡情揮灑著青春的激情,演繹著人生最精彩的傳奇,校訓石旁有我們難忘的身影,文心湖畔有我們深情的歌唱。

而今,在山花浪漫,春暖花開的日子里,我記下如上的文字,但愿我們的青春不老,但愿我們仍能激情四溢!

e我的大學我的中文系

2010級中文2班徐小駿

僅以此文紀念我那即將逝去的大學時光!

————題記

數個夜晚,燈火螢然,一個人靜坐書齋,龍泉青瓷杯里的烏龍茶在開水的沖泡下氤氳芬芳。手中握著鋼筆,記憶的文字和時光一同靜靜地從我指間流淌,游離而下的字跡在潔白的稿紙上喚起我遙遠的回憶。

2010年9月7日,晴,帶著對大學的憧憬與家人的期望,終于踏上了異地求學的征程。汽車在高速路上疾馳,車體里的我坐在20號靠窗的位置上,與窗外一嘯而過的樹木擦身而過,雖然我們互不相識,但我們彼此感知。都說最美的風景在路上,起伏的群山,阡陌的農田,一望無際的汪洋與長橋臥波,都從我的眼下掠過。窄小的車廂里多半是遠赴他鄉求學的學子,一打聽,原來都是抵達同一所學校,青澀陌生的我們一下子親切了,彼此交換姓名與電話號碼。

下午5點,已是日落樓頭,經過6個多小時的顛簸,終于抵達。藍白相間的教學樓,碧水漣漪的文心湖(當時不知其名),造型新穎的圖書館以及彩旗飄揚,橫幅醒目的迎新場面,是我對這個大學的初印象。在人聲鼎沸的現場找到自己的所屬學院和專業,熱情的學姐便帶領著我去辦理繁瑣的入學手續,一路上,她還不忘為我介紹學校情況。

第二天,與老爸閑逛舟山街頭,沒有高樓林立,沒有車水馬龍,只有略帶咸味的海風輕拂臉龐。說實話,沒來這里前,我對舟山的認識僅停留在地理課本上的“舟山群島”與“舟山漁場”,從來不曾想過,在煙波浩渺的東海之上灑落著千島之城,更不曾設想,我還會與這座城結下一段緣!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的著名論斷成為許多大學的辦學理念。海洋學院雖非名牌學府,但這里也有一群擁有廣博知識與傳統美德的學者教授。

時過三載,仍然對張嵐老師的課記憶猶新,她的上課方式與西南聯大名教授雷海宗頗為相像。走上課堂,不帶教材,只有一紙講稿,

面對滿堂學子,井井有條,娓娓道來。張老師是教授現代文學的,對文學史上每一位作家生平、作品以及逸聞軼事都能講解得深入淺出,鞭辟入里,往往使人感到余興未盡。記得有一次,講到了新月派詩人徐志摩,張老師竟聲情并茂地朗誦起了他的名篇《沙揚娜拉》: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還有一次,是關于周作人的小品文,“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張老師便學起了文人雅士,手握杯沿,靜聞茶湯,爾后分三次將茶水細細品啜,還直呼:“好茶,好茶……”

程繼紅老師也是我敬重的一位師長。第一次與他接觸是在講座《定海黃式三、黃以周父子與近現代中國學術》上,程老師侃侃而談,循循善誘,清晰地為我們梳理出中國近現代學術的脈絡,從那次起,我深深地被先生的學識所折服。后來,他又成了我畢業論文和科技立項論文的導師,在百忙之中老師一次次地給我指點、幫我修改。

中文系就是這樣一個溫情脈脈,充滿人文氣息的學習天地。這里還有魏晉風流、書法人生的阮忠勇老師;學富五車、儒雅學者的閔澤平老師;魯迅風格、海島詩人的李松岳老師;和藹可親、傳道授業的虞卓婭老師……

宋朝翁森有《四詩讀書樂》,春讀“綠滿窗前草不除”,夏讀“瑤琴一曲來熏風”,秋讀“起弄明月霜天高”,冬讀“數點梅花天地心”。

隨著數字閱讀勃然興起的年代,仍有少數人迷戀于傳統閱讀帶來的心靈愉悅。大學四年,圖書館成為我光顧最多的地方,選擇一個閑暇的午后,帶著那份特殊的敬畏與渴望走進書香滿溢的流通書庫,穿梭在鱗次櫛比的書架間,抬頭仰望抑或低頭尋覓你心儀的書籍時,那種坐擁書城的感覺都會使你心跳加快,因為只有在這里,才能真正感受到一個大學的脈搏與靈魂。

“三更有夢書當枕”,喜愛書籍的我最神往作家葉靈鳳《書齋趣味》里的一幕:

在這冬季的深夜,放下了窗簾,封了爐火,在沉靜的燈光下,靠在椅上翻著白天買來的新書的心情,我是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為自己搜尋著新的伴侶。

與書相伴的時光總是幸福的。除了圖書館,逛書店也是我忙里偷閑的生活方式。定海城區不大,書店卻有不少,但我基本鎖定三家:人民北路的南國書屋、席殊書店以及解放東路的新華書店。三家書店各有特色。可以在南國書屋淘書,倘若運氣好,用低廉的價格便能淘到品相內容俱佳的書籍;可以在席殊書店品書,主人好茶,在長久的翻閱后,向主人討杯茶水,品茶的過程還可品讀書籍;也可以在新華書店讀書,閱讀的同時還能及時了解圖書市場行情,哪位作家出了新書,最近的暢銷書籍是什么。

與讀書相似,行旅同樣是一種閱讀。因為旅行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行為,對于風景的發現、知識的獲取以及閱歷的增長,都是重要的途徑。

喜歡在人生的第三個十年,可以讀書,可以遠游。“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一只背包,一臺相機,學習古人的漫游之風,名山大川,通都大邑,抑或是大漠邊塞。行走大地的日子總是幸福的,因為困在教室里的一介書生永遠無法體會在路上的詩意,忙碌在方寸空間的都市人感知不到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旖旎風光。

啟程前往心向往之的城市,并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恰巧這種經歷又發生在青春年少,想想都是如此的美妙。每去一個城市前,總會事先查閱好關于這個城市的眾多資料,并且設計好屬于自己的旅游線路。然后選擇夜行的火車,一路北上或南下,明晃晃的萬家燈火迅速從車窗外閃過,一想到心馳神往的目的地馬上就在眼前,內心涌動的巨大興奮可以伴隨車輪與鐵軌的摩擦聲一齊跳躍。

大學四年,游覽過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感受過濟南的冬天,欣賞過五月的青島,領略過蘇州園林,也走讀過西湖七月半……每一次出發,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獲,大概這就是行旅的妙處吧!

我與頓曾經這樣商議:每個學期,出島一次。即將面臨畢業的我們,又想啟程另一個陌生的城市,因為那里,有著我們共同的夢想。

荷爾德林說,“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除了閱讀,文字與書法同樣是我詩意棲居的兩大原由。從小便對文字充滿著敬畏,因為我自認為每一個漢字都有自己的靈魂,所以一直以來我總是小心翼翼地擺弄它,用它來記錄生活的點滴。步入大學,我重新拾掇起了文字的記憶,這其間緣于一個人的指導與支持,他就是院報編輯袁鐵武老師。同樣酷愛文字的他,一步步教授我寫作新聞稿,還時常會把我的文字拿去發表。開始漸嘗甜頭的我,對寫作充滿了激情,每當遇有好的題材,總要將之流淌筆尖,方能舒心中暢快,爾后投稿,癡癡地等待……功夫不負有心人,從院報校報直到市、省級報紙,也屢有我的散文隨筆見之報端。

磨一硯墨汁,執一管狼毫,習慣和著自己的心跳,在點挑橫豎與撇捺勾提間尋求精神的慰藉。寫字其實就是澄懷觀道的過程,當你沉浸在書寫的快樂時,全部的煩惱都會煙消云散,一個真實的自我氤氳在筆墨之中。特別要感謝自然書法社,因為在這里我尋找到了人生知己——頓,我可以和她和翰墨如影相隨。

回眸四年,參加過的書法比賽不勝枚舉,那一大沓紅色榮譽證書的背后述說著自己對書法的鐘情,也述說著社團指導老師的悉心指點。從典雅古拙的秦篆漢隸到灑脫飄逸的王氏行書,在書法的世界里,我將永遠作一個撐蒿者,溯流而上。

轉眼之間,似水流年,注定離別在花開的季節。

短暫而又漫長的大學生活就像《畢業季》里唱得一樣——就算想念,就算留戀,總是要揮手瀟灑的說再見。回首四年,這所以“海洋”命名的學府,承載了我們太多的記憶,從青澀到成熟,從懵懂到理性。我們盡情揮灑著青春的激情,演繹著人生最精彩的傳奇,校訓石旁有我們難忘的身影,文心湖畔有我們深情的歌唱。

而今,在山花浪漫,春暖花開的日子里,我記下如上的文字,但愿我們的青春不老,但愿我們仍能激情四溢!

人文學院2010級中文專業徐小駿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