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小伙伴小時候都經歷過這樣的一些對話:
“兒子啊,爸爸我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啊!”
“女兒啊,媽媽小時候是沒有條件啊,不然肯定就去學舞蹈了。你現在條件那么好,一定要好好學啊!”
…………
父母們一直把自己的子女視為自己生命的延續,總是希望在自己身上發生的遺憾不要再繼續發生在孩子們身上。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愛的表現,是為了讓孩子們未來的道路能夠走得更順暢一些。老實說,從父母的角度出發,這種希望并沒有什么錯。
但是如果我們從孩子們的角度出發呢?
記得我小時候,我的父親特別喜歡逼著我學小提琴。他總說他學得晚了,小提琴不會有大的成就。我如果好好跟我二伯父學的話,以后光是靠教小提琴就能養活自己了(其實這句話是我自己猜測的,他本人沒說過)。
可是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耍,我哪里有心情跟他一樣,為自己的未來做那么長遠的打算呢?所以心里總是抱怨:“為什么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我就要練習這個玩意兒?”
于是,我只要逮著空子,我就逃避練習。為了這個原因,我沒有少挨打。但是最后我還是成功的“逃脫”了小提琴的噩夢。
我之所以要在“逃脫”兩個字上加上引號,就是因為,其實我現在很后悔,當初沒有好好的學習小提琴。如果能夠從那個時候起一直堅持的話,我也許不能成為一個小提琴大師,但是至少我可以熟練掌握一門樂器,通過樂器來表達我的情感。我覺得那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那么為什么我當時不愿意學習小提琴呢?其實不是因為小提琴本身難學(這當然也是一個比較其中的原因之一)。更多的是因為我父親的表達方式讓我覺得,我受這些苦都是為了滿足他自己的遺憾。那么為什么這些苦你自己不吃?要我來吃?
后來,我學了心理學。我才知道,心理學中有一種心理機制叫做:“代償性滿足”。
也就是說自己無法實現的滿足,我通過他人的實現來讓我自己得到類似的滿足。因為不是直接的得到滿足,所以這種滿足通常都是暫時性的,也是不完全的。
而我的父親其實也是因為有了這種“代償性滿足”的心理,才會想著通過讓他生命的延續——我——來完成他沒有完成的成就來實現自己需求的部分滿足。可惜,因為他太關注于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沒有照顧到我的需求,以及引導和開發出我發自內心的對小提琴學習的一種需求,最終失敗。
這種心理其實也不光是在親子關系中存在。
前些年很多機構都在做戒除網癮的業務。那么網癮又是怎么產生的呢?
在我看來,網絡包括網絡游戲之所以能夠吸引那么多人趨之若鶩,甚至染上所謂的網癮,就是因為這種“代償性滿足”的心理機制。他們在現實中無法達到的成就,可以在網絡中得到實現。比如在現實中,也許他本身是個社會功能比較差的人,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社會功能弱,很想改變。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發生關系和沖突都是即時性的,他并不能馬上適應和改變。可一旦進入網絡中,他就很有可能是某個論壇的版主,某個公會的會長。他在網絡中獲得了現實社會中沒有獲得過的成就與滿足。那么他當然愿意在網絡世界中不愿意出來。
然而,網絡世界畢竟是虛擬的世界,網絡本身就是一種現實社會的模擬和替代,所以你在網絡上獲得的滿足也只是你在現實世界中希望獲得卻得不到的滿足的一種替代。
還有一些朋友很喜歡看網絡YY(意淫)小說。這些小說里面的男女主角都是各種奇遇,各種霸道,各種不講道理的強悍。其實誰不知道這些小說寫得一點都不真實,很荒謬!但是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人看呢?因為看起來很爽啊!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想要做一件事情總有這樣那樣的制約。比如我看我領導不順眼,我想抽他一巴掌。但是我一想,抽了這一巴掌,我就要卷鋪蓋走人,就沒有收入,我還是忍忍吧。雖然你忍住了,沒有沖你領導發脾氣。可是你的怒氣其實還是存在的,只是被你壓抑了而已。這時候有一本小說,說的就是像你這樣的小職員,出離憤怒抽了領導一巴掌后,奇遇迭起,最終成就了不可一世的人生!那你說你看完爽不爽?當然爽啊!但是這是你的人生嗎?不是啊。所以這也是一種代償性的滿足。通過把自己代入男主角的情境中去獲得平時想要獲得卻不能獲得的一種快感、一種滿足!
說到這里,當你再聽到別人說“兒子,你可一定要幫老爸完成這個心愿啊!”的時候,你到底幫,還是不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