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新研究證實了也許學校教育對學習沒有直接的作用。
Aeon上三月份有篇文章 “為什么最成功的學生對學校沒有熱情”(why the most successful students have no passion for school),作者叫李知炫(Jihyun Lee),韓國人,現在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教育學院的副教授。
李知炫調用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e Student Assessment)2015年最新測試的數據。
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用一套通用的試題,在多個國家對中學生進行測試,考試項目包括閱讀、數學和科學。考試分數結果經常被媒體報道,人們把它當成各國學生水平的較量。不過PISA的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給各國教育排名,而是教育研究。
考試之外還有一套問卷調查也要求學生完成,調查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等待。PISA要做的事兒就是尋找學生學習成績和問卷調查結果之間的關系。它的最高目標是想知道什么辦法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到底怎樣才能培養更好的學生。PISA項目提供了很大的數據庫,研究中可以直接調用這些數據。
李知炫使用2015年最新測試數據,覆蓋72個國家和地區,對象都是15歲的中學生(大概相當于初三或高一的學生)。李知炫關心的是學生對學習的觀感,和他的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PISA問卷調查里,有這么一道選擇題:談談你對學校的印象,一共有四個選項:
A. 學校對我將來畢業以后的成人生活沒有起到任何準備作用
B. 學校整個就是浪費時間
C. 學校幫我獲得做決定的信息
D. 學校的確教給我將來工作有用的東西
李知炫就想看看學生給這道題的答案,和他們的學習成績有什么關系。她只需要做一些簡單的統計分析。
常理假設,好學生應該熱愛學校。你每天上學充滿熱忱,對老師言聽計從,對教材深信不疑,對教育體制滿懷敬畏,你的學習成績就應該更好。差生在學校充滿挫折感,也許他對學校的印象就不那么好。
但李知炫得到的結果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學生對學校的態度之間,沒有任何關系。
很多好學生認為學校不起作用,純屬浪費時間,但他們的成績就是那么好;很多差生認為學校很有用,充滿感恩之情,可是成績還是那么差。
不管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如何,是男是女,生活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這個結論不變。學生對學校的態度和他的成績無關。
那什么跟學習成績有關系呢?李知炫使用PISA數據發現,** 對成績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對 自己 的態度。對自己能力評估強弱,焦慮感的大小,是否享受學習過程,這些因素對學習成績有非常明顯的影響。**
這個研究考察的只是學生對學校的主觀印象。也許學校事實上起作用,但是學生以為學校不起作用。
學校的最重要作用的提供了一個社區環境。
有記者采訪過霍金當年在劍橋大學時教過他物理的一個教授。教授很謙虛,說“我不能自吹曾經教過霍金任何東西,我的作用也就是督促他的學習進度。”
學習是自己的事兒,學校提供的學習氛圍和正反饋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那些有著良好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學生學校的作用就不是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