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
馮格格閱讀《穿別人的鞋,才能走好自己的路》,主要摘錄如下:
一、 共情,是社會更加美好的關鍵
馬克斯韋伯曾經過:人類是生活在自己編織的意義網上的動物。這就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行為準則、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生存意義。
然而,社會終究不會是相互獨立的個體,我們需要與人溝通和交往,我們需要來自他人的認同和關心,所以我們不可能只按照自己的意義來生存,我們需要理解他人,以及讓他人理解自己。這種理解他人的能力,我們稱之為共情,這是讓社會變得更好、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寬容的關鍵。
【馮格格也相信,未來共情越發重要】
二、共情,也是商業的基礎
共情有助于商業上進行創新。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工作坊,叫Dialogue in the dark(黑暗中的對話)。
1988年,德國人AndreasHeinecke在一家無線電臺工作,有一次,他被派去為一個年輕記者做工作培訓,這位記者在一次車禍中失明了。
在此之前,Andreas Heinecke從未接觸過視障人士,所以這次相遇對他產生了巨大沖擊,讓他真正體會到了視障人士所面臨的巨大偏見,以及他們在受教育和工作方面所受的限制。
這種沖擊,激發了他為視障人士做點事情的愿望,當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捐款或者慈善,因為他深切地知道,視障人士最需要的是尊重和權利,而非金錢。
他在德國開設了第一個工作坊,在全黑的環境下,讓正常人和視障人士一起相處,在這個工作坊內,習慣了黑暗中生存的視障人士是引導師,而第一次經歷全黑環境的正常人變成了需要幫助的學員。
如今,這個工作坊已經讓數千個視障人士擁有了體面且有尊嚴的工作,讓800多萬人在黑暗中與視障人士產生共情。這算得上一個完美結合了商業和社會責任的商業模式,而靈感的起源,就是Andreas Heinecke與那位視障記者的共情。
【馮格格認為這個商業創業非常有價值,但是還沒想好對自己的啟發】
三 、光靠想象是很難共情的
電影"Me Before You"中的男主角遭遇高位截癱,他不是一個只要有飯吃能呼吸就可以生活的人,他熱愛運動、熱愛生活、擅長商業,舉手投足都帶著巨大的魅力,然而現在的狀態,對他來說根本無談“生活”,只是“活著”。當然,他愛父母家人,所以為他們堅持了六個月,最后赴死也得到了家人的理解。面對絕癥病人,“生命多美好,你要珍惜生命”、“想想看,你還有我們啊”……這些話,看似為對方著想,其實也只是我們“以為”自己在為對方著想而已,這些全來源于自己的立場。
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曾真正體會過他的痛苦,我們說“生命是美好的”,那是因為我們是正常人,我們的生命當然是美好的。我們說“想想看,你還有我們啊”,那是因為,失去他將會讓我們自己難過。“何不食肉糜”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也都覺得晉惠帝實在荒唐。但是,當別人遭遇巨大的災難時,我們無心甚至好心的一句 “生命很美好”,何嘗不是彼之肉糜?
【馮格格想起了已離去的伯父,他要的也是生活而非活著,既然生命體質已回不去,走應該是更好的選擇。】
四 共情有三大技巧,并且需要刻意訓練
1. 見識更大的世界
共情的第一步,首先要承認世界的多樣化,你需要知道,與我們不同類型的人群的存在。
見識更大的世界、提高認知水平,認識到社會、文化、個體之間的差異,是實現共情的第一步。
2. 穿上對方的鞋
穿上對方的鞋,就跟正常人士在黑暗中體驗視障人士的感受一樣,是共情的一個好方法。
3. 放下自我 (ego),把“我”變成“我們”
“記著,Check out your ego at the door(進客戶門前,將你的“自我”留在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