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小吳又一次選擇了建構區,看來他今天是鐵了心要再一次挑戰自己之前所創下的紀錄了。那是國慶長假前一天,小吳選擇了建構區游戲。當時他們的建構目標是利用木制積木與廢舊材料搭建一個比我高的作品。(我身高185cm左右。)這對于一個6歲的孩子來說,已經是一個很高的難度了。不過小吳很想挑戰。
? ? ? 他事先其實做了規劃。在比較了幾個形狀之后,圓柱體和長方體成為了他最終的選擇。不僅如此還將長方體材料進行了篩選。扁硬殼盒子,面積大、穩定性好,適合于做平面。小吳之后告訴我,他選擇使用盒子而不選長方體積木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很輕,不容易倒。它事實證明這是聰明的材料安排。
? ? ? ? 為了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高的效果,小吳的這座塔充分發揮了極簡主義美學。除了最基礎的作為支柱的圓柱體和作為平面的硬紙殼外,他沒有選用其他任何的材料。而且只搭設建筑的主體結構,放棄其他的裝飾或者枝節。這樣的選擇使他的作品制作起來效率極高。一切的目的只有一個:壘高。果然,小吳很快就搭到了6層(140cm左右)這已經與他的身高相等了,再往上搭就顯得尤為費勁了。這時他想到了在一旁“閑置許久的”人字梯。
? ? ? ? 這是小吳第一次使用人字梯搭積木。他先嘗試著將人字梯架好,然后慢慢推進到建筑的附近。,這一步很重要,因為很多孩子不喜歡在建構游戲中使用“人字梯”的原因是:當“人字梯”打開時,會將附近已經建構好的作品弄塌。顯然他想出了,即使用人字梯又不破壞作品的好方法。隨著他作品的不斷升高,他踩踏的層級也越來越高。
? ? ? ? 這時新的矛盾又出現了,區域游戲時間有限,一趟趟的下梯子拿材料特別浪費時間。小吳看來也發現了這一點。于是當他開始踩在梯子的第二層作業時,就叫來了好友梓欣幫忙。梓欣幫忙遞送積木,小吳負責搭建,流水作業。不一會,小吳就踩到了梯子的最高層(第三層)。并且成功將最后積木的高度定格在1.9米。這是小吳踩在梯子上所能達到的點。這也是小吳班級幼兒室內建構所創造的第一個記錄。
? ? ? ? 沒想到只是過了一個國慶假期,由他創造的記錄,再次由他打破。
? ? ? ? 區域游戲一開始他又來到了建構區,駕輕就熟地運用上次建構模式很快將一個比我個子高的作品建構完成。這個時候,他站在梯子的最高處,低頭看看我,又看看天花板,然后對我說:“老師,我還要往上搭,行嗎?”
“可以啊。你打算怎么辦呢?”
“矮了點,能不能換個高梯子?”
“高梯子在操場,我們在三樓,搬上來是不是困難了點?”
“我能用桌子嗎?”
“那你試試吧!”
? ? ? 于是他和小伙伴在教室內挑選了一張高約70cm的長約1.2米的木桌子(這是教室里最大的一張桌子),并且搬了到了建構作品前。
? ? ? ? 小吳嘗試著將人字梯架在木桌子上。搖晃了一下梯子,然后爬上桌子,再上梯子。由于第一次嘗試那么高的位置,小吳還是顯得小心了許多,他身體重心向下,爬到梯子的最高層,試探性的將一只手脫離扶手,另一只手去夠作品,發現夠不著。他又將桌子向積木推進了一點。用他的話說:“推桌子方便。”其實他是怕梯子離桌子邊太近,危險。所以他只動桌子!
? ? ? ? 很快,建構工程的“流水線”,又開始啟動了。小吳和他的伙伴們就像手術臺上的主治醫師和護士。小吳負責建構和維持作品。他的小伙伴們則為他遞送所需要的材料,就這樣。小吳的建構作品,越來越高。就快碰到3米高的天花板了。
? ? ? ? 這時,小吳開始猶豫了,因為即使踩在梯子的最高層,伸長手臂也無法碰到天花板。就這樣他開始用一小小積木開始在頂部設置一些裝飾,努力讓頂層變得更加豐富。
? ? ? ? ? “太棒了。小吳,馬上就到天花板了。”我說。
? ? ? ? “可是我夠不著了,就到這兒了……”小吳說
? ? ? ? “你不需要真正的用手碰到天花板啊。”我說。“你可以考慮用長點的積木啊。”
? ? ? ? “積木,立不起來,太重了。”
? ? ? ? “那看看有沒有輕一點的長一點的容易立起來的?”
? ? ? ? 小吳從梯子上下來,和小伙伴們,拿了瓶子、罐子比較了一下。最后他們選擇了長筒薯片罐。當小吳將薯片罐立在建構作品頂部,建構作品終于觸碰到天花板。他的眼中充滿興奮。他再一次刷新了自己的記錄,這是無錫市太湖幼兒園十年開園以來的最高室內建構記錄。3米。
? ? ? ?
游戲時間尚未結束,小吳似乎開始欣賞于自己的作品,因為他之前的目標:搭到天花板。已經達成。他的作品依舊是簡約風,每一層都是四個圓柱體立柱和一個硬紙盒平面建構而成的。于是我對小吳說:“小吳,太棒了,那么高的塔,簡直是第一高塔啊。能不能想辦法讓這個塔更漂亮一點呢?”
? ? ? ? 于是小吳開始利用一些小型的積木為他們的作品進行裝飾。使結構變得豐富。
? ? ? ? 游戲結束了,小吳遇到了最后一個難題。如何拆了這座“3米高”的作品。一推?那就太危險了。一層層地拆?那一次次的爬梯子,也很麻煩。小吳和伙伴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他和他的團隊,就像在給病人做拆線手術一般,每個步驟都有條不紊的,繼續著精妙的配合。小吳,在梯子上將作品從上往下一層層的拆除,每個拆下來“部件”都會交給他在梯子下面的同伴,由同伴去擺放整齊。所以他們用了很少的時間就很安全的拆了這座3米高的作品,并將積木有序回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