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任何一個社群來講,經過時間的沉淀逐漸會產生分層。人生而平等,社群強調去中心化和多邊關系的構建。但是在特定語境和環境下,人是自然就會分層的。這個特性語境我就理解為這個社群專業方向的勢能高低。在社交場合下,情商高和情商低的就分開層級了;在創業社群內,融資到C輪的就和才初次創業的草根分開層級了;在家長社群里,孩子教育出色的和孩子才出生初接觸家長教育的家長也分開層級了。
社群成員的可支配時間也一個緯度上部分決定了這個社群的活躍度。對于一個家庭主婦來講,因為可支配的時間多,參與社群的范圍和可能性都非常高。而對于一個管理500人企業的創業者來說,參與社群的范圍和可能性都會小很多。
不同場景下的人因為價值評價體系不一樣,對于社群的需求不一樣。工作場景為主的人,因為工作繁忙,一定會慎重考慮參與各種社群,如果不能帶來明確的價值,他不會去參與。而同樣是這個人,當他決定花2個月住在三亞度假社區的時候,他就有可能愿意積極參與嘗試各種社群,因為他這個時候場景的轉化使得價值評價體系已經轉換了。
很多時候,我們一種策略對應一批混合人群,發現效果并不太好。今天我們就提取2個緯度,使用2*2矩陣法來將社群的成員進行分類,對于不同人群應該分別有不同的運營策略。
對于1號人群來講,屬于有專業高勢能沒時間的類型,這類人是顧問智囊的角色。這類人主要屬于內容生產者,有持續不斷的內容產出,才能有關系因為內容而被連接。這類人群一般需要社群內部的人主動去發掘和邀請。
對于2號人群來講,有專業高勢能還愿意投入時間參與,無疑是社群的核心引擎角色。通常這類人群比較少,一旦出現他將會是社群持續發展的核心引擎。他既然自己生產內容,又能去構建場景。這個時候給到他足夠的空間和看見,他會不斷驅動內容到關系、內容到場景、場景到關系的無限循環。這類人群增多除了主動的發掘和邀請之外,還有一個被動型可能。就是1號人群某天突然某種狀態的改變,使得他有了更多充分自由的時間,使得他能夠更多的參與。
對于3號人群來講,有充分的可參與時間,但是專業勢能相對較低。他的角色就是粉絲和義工。這類人本身不能生產內容,但是他們有時間,愿意做線下場景時候的義工。他們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是可以為1-2類人點贊,3號人群也為1-2號人群提供了內容分享的關注流量價值。1-2號人群帶來的內容和場景數量和質量更多了,3號人群自然也就增長了。
4號就不用講了,可以排除在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