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從枯燥講解到有感情的說服》總結

依然是三節課公開課的課程內容。

今天談的是溝通能力,其實也適用于生活場景。溝通是讓聽的人認同你的觀點,接納你的觀點,甚至執行你的觀點,而不是沒有重點地侃侃而談。不同的場景,面對不同的人,不是理性的說教而是給他們講1.2.3個故事,讓他們自己主動去理解,認識到問題或辦法,這樣的主動狀態,讓觀點更容易被人接受,因而另溝通更有說服力。

想要把故事講好,原則有四個。

1平實。真實反映實際用戶的故事,過分的評估會脫離現實。在說的過程,如果你自己很激動,會讓人產生抗拒或者戒備的心理,對方可能反而不容易被調動起情緒,而變得平靜,缺乏思維的交匯點,達不到說服的效果。相反,如果自己很平靜地去講故事,而能調動別人,讓別人激動,則更容易達成認同感,那么觀點更容易被認可。

2有用。長篇大論而沒有重點只會招人煩,千言萬語不如擲地有聲的只言片語。只說有用的話。

3簡練,和前面的原則相通,簡練的話語要求內容高度濃縮,全是有用的精華部分。這個可以用電梯理論去衡量,如果30秒內你不能發動面前的用戶,那么就不要阻止他離開,因為即使說得越多,用戶的耐心越少。

4提煉。總結用戶的問題,用一句話說明它。這樣在對研發人員,用戶自己推廣宣傳時,都大有裨益。后面會說到。

溝通也不是一有問題就一股腦上前去談的。這樣容易焦點模糊,也容易被“反說服”。因此溝通前需要做好準備,理清要溝通的問題。要理清的問題有一下兩點。

1理清用戶完成這個事情的流程。通常流程清楚了,很多問題就順了。確定使用流程是產品設計必須搞清楚,時刻清楚的點。

2理清同類用戶、不同用戶之間的關系。類似的人,有多少的用戶是用同類的辦法做的?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是不是互通的群體?沒有用這個辦法的人,是什么群體,為什么沒有用這個辦法?與他們相關的群體都用還是不用這種辦法?借此去了解用戶之間的關系,確定目標用戶群。

自己清楚了自己的問題以后,就有了清晰的表達訴求,不再模棱兩可了。那么接下來就可以根據這些做法去溝通了。雖然分三種人群去分析,但其實總體來說,溝通就是要訴諸于利益,而不是理性說教,讓別人覺得和自己相關,對自己有幫助,人家才會用你。

那么第一種做法,是針對與研發人員溝通的。對研發要講需求。先說用戶有什么問題,有多痛,問題已經很嚴重了!然后再提產品研發需求。讓研發人員認可你,覺得問題確實到了不得不解決的時候了,才更積極去研發新功能。

第二種做法針對產品對外推廣宣傳,要先講有了這個產品,難言之隱都能一洗了之。然后再講用戶之前遇到的1234個問題,用場景激起用戶對痛點的反應。再說用了產品后,會優化成怎么樣。先說結論再情景再現,再引出問題,最后提出解決方案。

第三個是和運營人員溝通時。要先講對比,使用了新功能,能為他們帶來什么樣的變化,再講功能要怎么做,最后才說用戶面臨的問題。先把和他相關的事情說出來,讓他知道用了新功能對他的效率有多大的提升,讓他感興趣了再說怎么做。最后說用戶面臨的問題,讓他把解決問題與提升自己效率相關聯,對自己有利也更積極去做。

溝通要從對方的角度想,這個道理誰都懂,但“對方的角度”到底是什么角度呢,也許就是這個課程研究的點吧。以對方利益點為核心,簡練地講平實有用的故事,并提煉成一句話,讓人主動去領悟,讓人從切身利益去思考,更容易觸發對方的感情,引導對方做出選擇。比起冷冰冰地說教,說故事,而且是能調動人家的情緒地講故事,是一種本事。



最后發表一點個人意見。這個課程總結起來總有一種利用人家心理弱點去達到自己目的的感覺。總感覺溝通如果不是將心比心,人家還是很容易察覺的。我以為有感情的說服,首先是自己必須是對對方有感情的(別想歪,純粹是把對方當朋友一樣去幫助)。可是看下來總有一種冷冰冰的感覺。就是自己保持百分百的冷靜,去通過刺激別人的痛點來引導他們做我想做的事情。這樣的溝通真的是“有感情的說服”嗎?還是“利用別人感情的說服”?我不太清楚到底是將心比心,還是保持旁觀的角度去溝通是對的。只是想堅持真心的原則吧。原來對待世界,我還有這么多我自己都不清楚的原則在。也許這也是我對世界的倔強和堅持吧?像奇葩說里的陳詠開,三觀正義得超然脫世,也許是因為未曾走入現實社會。我三觀已然達不到這樣的高度了,但有些堅持不就證明心還沒完全老到全盤接受現實了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