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羅胖又在深圳衛視推銷他的新產品“每天聽本書”了。我對這個新產品并不十分感冒,我覺得書只有經過自己全面深入的閱讀,才會有深刻和獨特的體會。別人讀得再好聽,歸納得再精煉,都感覺是在吃壓縮餅干或者壓縮罐頭,味道會差很遠。雖然說書海無涯,但是我們也不一定非要片面追求讀書的數量。
雖然對它的產品無感,但這次發布會還是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我喜歡里邊的一些事例和金句,于是就找出來與大家一起慢慢欣賞!
以我自己為圓心,通過這個產品,我分別向五個方向發出了我的使者。
第一個方向,去,到歷史深處去,替我向回看。
第二個方向,去,到未來遠處去,替我向前看。
第三個方向,去,到我的周邊去,替我瞭望我未曾抵達過的地方。
第四個方向,去,到我的內心去,向我匯報我生命的可能性。
第五個方向,去,到頭頂的星空去,告訴我那些極遠處的消息。
都說細節是魔鬼。不對,細節還是天使。一旦歷史進程的細節被展開了,歷史本身的面目也為之一變。
但是通過青霉素的故事,我們突然發現,發明不是某個幸運兒被上帝恩寵的故事,它不是某個天才孤獨的表演,原來,它是一場千軍萬馬和生命賽跑的故事
社會環境的綜合的支持,才是一個奇思妙想得以成為人類財富的根本原因。
這個時代的衰老,最可怕的是,你自己并不知道已經衰老。
《黑天鵝》的作者塔勒布說的一句話,他說:“現代社會給我們的雙重懲罰是,既讓我們衰老得更早,又讓我們活得更長。”
未來的世界沒有一個固定的狀態。不斷的升級,這才是未來的常態。
人也是一樣,除非你死了,活著就要升級。不升級,就淘汰。
我們都知道經濟學有兩塊基石——“分工產生效能,交換帶來價值”。
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預言,未來有一種知識分享的類型會崛起,它就是——“通識”。通識不是學術,那是內行講給內行聽的。通識也不是科普,那是為要入門的初學者準備的。通識是內行的頂尖高手,把自己行業內的頂尖心法,變成別的行業里的人創造力的源泉。
清單是什么?它不只是一張紙,甚至不只是一個工具,它其實是人類應付現代復雜事物演化出來的一個大腦外掛系統。
我們都知道經濟學有兩塊基石——“分工產生效能,交換帶來價值”。
在《清單革命》這本書里,列出了處理不同問題的清單。
面對簡單問題,比如做菜,那就應該采用“執行清單”,有明確的步驟可以提醒自己避免遺漏。
面對復雜問題,比如開飛機,那就應該采用“核查清單”,確保每個基礎而重要的環節不被遺漏。
面對極端復雜問題,比如,要主辦一場大型運動會,牽涉到各個領域各個部門,所以你應該有一張“溝通清單”,知道要找那些部門商量,以確保問題和隱患能夠及時地被發現和排除。
本來,我們是把大腦當成“自己”,是用大腦控制其他的東西。而所有這些出神技術的出發點,都是用其他東西控制大腦。
新工具一旦誕生,它就會把人類劈成兩半,有的人靠著它改善自己的命運,并且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有的人就會從排斥到落后。
工具越多,人和人的差別就越大,工具出現的越快,人和人之間的分化就越迅速。這是當今世界貧富分化、階層分裂的一個根本原因。
泰森說,我是專門研究天體物理學的,我整天面對宇宙,可是我并沒有“渺小感”。我的感受是我是跟宇宙是連接在一起的,我感覺我更自由了。
這就是知識的力量。它能讓你從眼下的困擾中超拔出來,用一種更超脫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處境。
宇宙學視角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讓我們謙卑一點。
都說知識是一種力量。但是這種力量是怎么來的?
它產生力量的一種方式,是武裝我們,讓我們帶著它闖蕩世界。
它產生力量的更重要的方式,還可以重新標定我們生命的坐標,讓我們重新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們的力量是滄海一粟。
但是,
正如泰森所說的那樣——
我們并沒有“渺小感”。我們是跟整個人類的知識、和我們的用戶連接在一起的,我們會更自由了。
正如胡適當年所說:“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