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ter Is Coming-----《權利的游戲》
年前意外的離職,沒想到竟然經歷了2個月的求職期,這段時間,回想起來,真的是感悟頗多,與之前的求職不同,這段時間,印象最深的是人才與崗位的供需嚴重失衡。借用《權利的游戲》里一句話來形容現在的互聯網行業,就是“凜冬將至”
回首這兩個月,我廣撒簡歷,通過拉勾,脈脈,BOSS直聘等渠道累計投簡歷500+(招聘HR真的辛苦了!),收到面試邀請30+,參加面試20+,累計斬獲3個offer(2家上市公司,1家老牌金融公司)。整個求職過程,每一步轉化率相當低,因此,作為對這兩個月的回顧,我總結一下這兩個月的求職經驗。
簡歷篇
簡歷是求職的敲門磚,在這兩個月,我的簡歷大改了3版,小改保存無數次,最終也是在最后一星期里,做到了我還算滿意的程度,而隨著最后一版的確定,我最后一周的面試邀請暴增,達到了1周10次的高頻率,其中也有面試官直截了當的告訴我,是因為我的簡歷,才邀請我參與面試的。(這也不知是褒是貶......)。
首先說一下我簡歷的大概框架吧,主要分為這幾個部分:
基本信息
包含姓名,求職崗位,郵箱,聯系方式,一句話介紹。對于自己顏值自信的同學,可以選擇放上照片.....所以我沒放。這里重點說一下一句話介紹,它是最能體現你突出優勢的介紹,也能讓面試官,對你有深刻的第一印象和定位。因此,你首先需要自己對自己的一個清晰定位,自己有什么牛逼的地方,擅長什么方向領域,自己有什么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最好是和求職崗位有關系的。如圖示例:
個人評價
包含了你對自己的主觀評價,客觀事實敘述,以及項目概括等內容,你甚至可以把這部分理解為一本書的前言,目錄,這是能吸引面試官去看正文的引子。因此,你需要對自己有進一步的剖析,總結概括出你的所有優勢。
工作經歷
終于說到正文部分了,這是面試官在簡歷上停留時間最長的一部分了,這部分應包含:公司名稱,公司簡介,任職時間,擔任部門&職位,以及工作內容等信息。這里重點說工作內容的格式。
很多人不知道以什么樣的結構,去總結工作內容,因此最終呈現的內容可能會是雜亂無章,也可能會是毫無條理。像這樣的,雖然內容詳細,但可讀性非常差,需要面試官一字一句的去讀,然后去思考,最終得出結果。這無形中增加了他的閱讀門檻。
這其實需要寫作的一些技巧或思路,需要對所有詳細內容進行分類,可以將工作內容按工作性質進行小分類,最終效果是這樣的:
對比上下圖,內容并無明顯變化,但因為小標簽的存在,可讀性大大提高。看下圖,面試官可以輕易的了解你所負責板塊,功能及方向。用戶體驗其實就是上下圖的區別。我的最后一版,改的就是這部分,事實證明,這樣的排版,可以大大提高簡歷可讀性。
項目經歷
項目經歷,其實和工作經歷類似,但更多偏向你所負責的項目相關內容,你可以在這里面介紹你所負責項目,你具體負責哪塊,最終達成了什么樣的成績,按照這樣一個思路寫,基本沒什么問題。有時候會與工作經歷發生重疊,需要自己去權衡是否要將工作內容分為不同維度去展示。這里個人感覺依然需要完善,因此,僅供參考。
其他&簡歷總結
到這里,主要內容都已展示完畢,沒錯,我的簡歷就寫這么幾項,不過根據個人情況,職位要求,還可以展示你所掌握技能,作品集之類的模塊。個人感覺,產品經理,如有突出的技能,比如說會Python,會SQL等技術相關技能,可以直接放在個人評價里展示,無需專設模塊展示。至于作品集,如有,可以放上你的作品鏈接,包括但不限于你所寫文章,輸出文檔,交互原型等內容。
另外,往往我們不能明確想要求職什么方向的職位時,我們要根據方向的獨有特點,去有針對性的寫簡歷。比如,移動端產品經理和后臺產品經理;UI和設計,Java和安卓等。他們都有差異性與共同點,如果你肯用心針對性的改簡歷,那簡歷通過的概率也會大大提高。
簡歷的重要性,無需多言,一份優秀的簡歷,真的是可以為你爭取更多的面試機會。我16屆普通二本畢業,社招求職產品,無大公司背景,原本以為理所應當無緣大公司,但這兩個月,也先后獲得了美團,滴滴,360,搜狐等名廠的面試機會,由于個人能力未達到要求,因此最終未能拿到offer。然而,樂觀的想,最起碼簡歷改的是有進步的。
投遞渠道篇
這里主要指的是簡歷投遞方式,有了一份好的簡歷,如何才能讓伯樂看到,尤為重要。這兩個月,我用的最多的是拉勾,Boss直聘,脈脈。因此重點說一下這幾個求職平臺的使用技巧。
拉勾:它限制用戶每日投遞簡歷次數,一般是10-13次/日,因此,為了投遞更多的公司,我注冊了2個號,這樣1天可以投遞20+次。另外,拉勾APP里可以選擇在對話框里直接投遞簡歷,這是不占用限制次數的。一般情況下,只要你的簡歷狀態到了“通過初篩,待溝通”狀態時,盡量注意手機的來電,有可能會接到面試電話。
Boss直聘:它是以一種對話的形式讓用人單位和求職者直接溝通,發布職位的人,有的會是部門領導等角色,因此,如何在聊天過程中體現你的個人優勢,這很重要。比如,當你看到對方的身份是你的職位直屬人員時,你可以在系統自動發送寒暄語后,去介紹自己的專業優勢,這樣可以讓對方感覺到你的誠意,并且有可能進行更深入的溝通了解,最終如果你的能力對方認可,很容易獲得面試機會。如果對方是HR的話,可以先打個招呼,對方如果回復,你可以再發下簡歷。Boss直聘里的公司有許多非互聯網公司和初創公司,需要根據個人需求去權衡。
脈脈:這是一個職場社交平臺,因此聚集了很多牛逼的人,你可以在這里面,找到各種實名認證的大廠大Leader,只要你有能力,你就可以找到想要你的伯樂。而且里面的匿名區,簡直是各種黑幕聚集地。如果你想了解某公司如何,可以在匿名區里查找別人對他的評價以及爆料。總之,脈脈上匯集了求職資源,公司詳情,公司人脈等各種職場資源,你可以找到你想要的某個人,某個公司,某個職位的資源。一些大廠的招聘也會時常在這上面進行。你可以讓其他人幫你內推。這大大提高了求職效率。
其他:如果你有同行朋友,內推也許是最直接的辦法,如果沒有這方面資源,你需要耐得住寂寞,耐心在各個平臺上投遞簡歷,靜候面試邀請。但極不推薦用智聯,51job等傳統招聘平臺,因為這上面的公司大部分不具有互聯網特性(無歧視傾向),可能并不符合你對職位的預期。
個人認為,在投遞簡歷時,要明確自己選擇傾向,是穩定大公司,還是快速發展的成熟創業公司,或是有機遇的初創公司。其次,要明確對自己的定位,是應屆生,或是1-3年初中級?還是3-5年高級或資深。設定了這些條件以后,就能大大減少篩選公司的成本。專注于針對性的投遞簡歷。這樣效率可能才最高。
技能提升篇
考一個最常問的問題,產品經理都要求哪些能力?答:邏輯性強,深入思考能力,學習能力,洞察力,溝通能力balabalabala..........在求職的這兩個月中,我忽然意識到自己之前所學的所有東西,基本都處于一個零碎化的狀態。這些零碎化的東西,也許在工作中并不凸顯,但當遇到牛逼的面試官,將一個又一個問題拋出來,等待你解決時,我發現,對于我所了解的行業領域,我可以侃侃而談;而當遇到一個陌生領域的問題,我腦中一片空白,會變得不知錯所。
我突然意識到,我所具備的,都是基于自己所了解的行業,并沒有將這些能力,真正轉化為自身具有的素質。于是,這兩個月,我一邊在求職,一邊也在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大腦不能停止思考
我又開始混跡在產品社區里,思考來自四面八方的問題,試著沿著自己思路,嘗試解答每一個有想法的問題。并和社區的其他人進行交流,和他們爭辯,不求結果,但求在整個過程中,去明白自己所欠缺的思維角度。
保持看書的好習慣
重拾起那些沒堅持看下去的書籍。有面試官說我邏輯性不強,我拿起很久以前買的《金字塔原理》,一遍又一遍思考著什么叫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這些晦澀難懂的理論,可能要比生動形象的舉例更有存在的價值。舉一反三的定義,大概在于你明白了方法,可以靈活運用在各個方面。
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及方法論
對于產品經理這個角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肯定不是零零散散的技能加上偶爾天馬行空的創意這么簡單。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已有的基礎上和成長的道路上,快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擁有自己的方法論。做正確的選擇要比付出更多的努力更有意義。
堅持寫文章
曾經在2016年的時候,保持過近1年的寫文章習慣,但真正工作以后,卻再沒寫過,當時的借口是,上班忙,沒時間。現在想想,沒堅持寫下去,就一個字:懶。而這個字,對于需要不斷思考,不斷學習的產品經理,簡直致命。私以為寫文章是一個梳理想法,總結方法的過程。付出的時間,也許寫的東西,不能獲贊,沒人看。但寫下的東西,既是永遠存在的, 這要遠遠強于放在腦瓜中。就好比程序員在github上寫項目,源碼一樣。這同樣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心態篇
玩英雄聯盟時,我們總會用一個詞來形容不斷被敵方kill的隊友”心態爆炸”,求職也一樣,我經歷過簡歷狀態里清一色的“不匹配”,也經歷過面試10多家,每一個都是回去等答復,卻沒答復的尷尬狀態。這段時光,也許是求職過程中,最痛苦,最迷茫的狀態了。
每個人的自信心都是基于一定基礎上建立的,也許你會被別人夸你帥,也許你會被上司夸你能力強,但當你不斷受挫,自信心不斷被打擊時,你還能沉著冷靜下來么。
誰沒心態爆炸過呢?
如果你有過受挫的經歷,或是正在經歷類似的事情。說什么,調整心態,要樂觀,都是蒼白無力的安慰。在這里,我會推薦你一個人安靜的看本書,《解憂雜貨店》,暫時拋開你所想到的煩心事,以一個上帝視角,看看小說里的人和故事,相信你看完,會有一些感想來緩解你的壓力。
換個角度想一想,人生如此匆忙,這兩個月的工作間隙,可以靜靜的干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就當是利用假期找工作唄。雖然你沒錢,但你有時間啊!
面試篇
終于寫到了最重要的部分,結合我這近30次的面試經歷,我給自己的面試水平打50分,沒錯,不及格分。如果你認為這是什么成功的面經,那可能讓你失望了。我將此定位為失敗者的反思面經。分兩部分吧:面試官和自己。
面試官
這段時間,我接觸了近50個面試官,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到10位。他們大部分來自美團,360這樣的大公司,他們所問問題風格,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延伸性和細節。每一個開始的問題,都不難回答,但當你給出一個答案后,他會就你答案中的某個關鍵詞,繼續發問,直至你回答不出來,或是面試官滿意為止。也許有人會非常討厭這樣的方式,但我卻很喜歡,盡管每次被問的啞口無言,但這樣的方式,卻能真正考察你的思維方式。細節這東西,最能考察你的洞察力與實際工作經歷的。比如針對你工作經歷中所涉及到的某個小功能點,他會問你這個功能從需求層面上,是如何開始實施的等等。
與牛逼的面試官交談,簡直就是對自己的一次升華,他可以輕而易舉的通過問題看出你能力的缺陷,而你,也能在交談的過程中,學習到很多來自面試官的傳授。下面節選幾個印象最深的問題,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你覺得從你大學創業失敗到現在,你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
如果現在重新負責之前失敗的項目,你會怎么做?
人人和pmcaff有什么區別,媒體具有怎樣的屬性,UGC和PGC之間的關系.....
滴滴目前面臨著什么樣的問題?從產品層面上如何去解決?
你對XX行業有著怎樣的認識
這里我所列舉的其實是對于我比較深刻的問題,而一些比較大眾的問題,面試官也會問,但我相信,大部分產品經理也都會事先準備這樣問題的答案:
試著畫一下7天無條件退款的流程圖(邏輯)
畫一個登陸邏輯流程及頁面(邏輯)
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職責認知)
說一下在每段工作經歷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成長反思)
談一下你的未來職業規劃(成長目標)
詳細談一下你前期需求是如何確立的(需求分析)
當遇到老板和你意見不統一時,如何處理解決(溝通能力)
介紹一下你平時都玩什么APP(職業習慣)
...................
為什么要把問題分為兩類呢。因為一類問題是專注于你對你過往經歷或是求職領域的理解和事實表述。這部分往往能考察你你臨場應變的一個能力,因此問題更具場景化,具象化。而第二類問題,則考察你的一個總結概括能力,比較抽象化。兩類問題結合在一起,則是對面試者比較全面的考察。
面試者
站在面試者的角度,在面試前,你需要提前體驗產品app,對公司發展現狀有大致的了解,對所在行業有大致了解,這不僅僅是為了面試,也是出于對面試官的尊重。就好比,面試官要拿著簡歷和你面試,你也要了解公司的一些情況。
這里有一個面試小技巧,面試官往往會根據你的答案進行延展性提問,所以當你在有準備的情況,請盡量引導面試官朝著你所擅長的方向發問。比如,面試官問的是資訊行業,但你更加擅長社交類方向,不妨將資訊和社交結合著回答。并通過你最擅長的社交角度去解答問題。可以回答:“當有了一定的資訊內容后,資訊本身又具有傳播性,最終會形成用戶,內容的關系鏈...................最終形成資訊類的社區巴拉巴拉。
心態決定你的氣場,對面試官的尊重是建立在具有一定實力的基礎上,一般情況下,面試者說的話越多,越容易形成自信,會更加刺激內容的產生,因此,請盡可能的多回答,并且主動回答問題。不要面試官問一個回答一個。比如,當面試官問:“你們團隊有多少人時”,他并不希望你只回答一個數字,而是更多的關于你們團隊的分工,你所處的角色等等。介紹你的項目也是,應該包含項目的發展狀況,團隊組成,你的角色及成績等更加詳細的信息,面試官并不會對你的詳細介紹感到厭煩。
在面試結束前,面試官通常會讓你問題問他問題,這里推薦一個萬金油的問題:“你如何評價我的面試表現?”,這個問題,簡單直接,一方面,可以作為這次面試過程的一個總結和反思依據,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面試官對你的一個認可態度。面試官如果對你評價不高,先褒后貶,說明基本沒戲,這時候,你需要去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做針對性的提高。如果面試官對你贊揚有加,那說明你實力還不錯,可能會有后續?
一般情況下,Leader,總監,hr3面都面完,基本就到了談錢不傷感情的階段了。如果1面完就是回去等通知,基本就沒戲了。
總結篇
終于寫完了這篇慘慘淡淡的失敗者面經,也算是對自己的一個反思,互聯網行業寒冬已至,接下來,該淘汰的就是濫竽充數的人了,每個人對自己都應該有一個清晰的定位,永遠不要停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