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兆豐
刊載:得到專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
全文轉錄如下,僅供個人學習使用,特別地,對于部分內容做了解釋、跳鏈:
你好,現在我們開始第一周的問答時間了。
這個禮拜二老羅在“得到”的例會上面提到了我的專欄,他說得沒錯,我是一個喜歡追求完美的人。我告訴你一個秘密,我寫文章,不喜歡一行里面最后一個字是標點符號,也不喜歡一行里面頭一個字是標點符號。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我一定會把句子改來改去,改到它們對齊為止,這不是強迫癥,不是有病嗎?我就是有這種追求完美的習慣。
1.同學們給老師的最佳獎賞
但是這個語音專欄,我自己完全沒有經驗,過去只是操控文字。現在我聽到自己的音頻,感覺有很多地方要學習,很多地方是可以改進的。
這讓我想起我們北大法學院的一位老院長,朱蘇力老師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他學生跟我說的,他說有一次朱老師上課的時候,一上課,他就給大家看他的講義,說:“ 你看,我給你們的這堂課準備了講義,我是做了準備的,但是我覺得我上一堂課沒講好,所以如果大家不介意的話,我很想把上一節課,重新再講一遍。”
我相信我在“得到”上面給你上課,也一樣會這樣講上癮的。
這兩天我花了很多時間,看你們給我的留言。留言的質量真的非常高,這又讓我想起了我們北大另外一位前輩,周其仁老師的故事。有一次某個大公司請他去給這個公司的高管上課,周老師說:“我可以給高管上課,但是作為回報,你們的中層管理人員得先倒過來給我上一門課。”
結果那天去到這個公司,下午2點鐘開始,二十幾位中層干部圍成一堆給周老師上課,這課一上就上到凌晨12點多。周老師受完教育以后,第二天早上才給那些正襟危坐的高管上了一個上午的課。
所以我想跟你說的是,如果你覺得你在我這里能夠學到一點東西,那么對我的最好的獎賞,就是你倒過來教我一點,你覺得我應該知道的知識,這就是對我最大的獎賞。
所以我期待在留言板里看到你的分享。
所謂“教學相長”
2.課后思考題沒有標準答案
我現在回答同學們在留言板里面提出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
首先第一個問題,很多人問,我在每一堂課的最后留了一個思考題,我能不能給出思考題的標準答案?我這里明確的告訴你,我是不會給標準答案的。因為我提出來的思考題,通常有以下幾種類型,它們都不具備提供標準答案的可能性:
這些問題本身可能就沒有標準的答案,本來就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經濟學家是一個比較獨特的群體。在外人看來,經濟學家他們內部挺團結的,因為他們都受過非常接近的教育,他們都接受理性的思維,他們思考問題都有一樣的范式,所以在外人看來他們挺團結的。
從經濟學家內部看來,他們并不是鐵板一塊,他們經常爭論,經常有不同的的意見,還有各種的派別,以及各種的流派。所以我提這些問題,是想讓你慢慢知道,你的想法其實并不孤單。你的想法跟很多經濟學家,很多經濟學的流派是一脈相承的,很多問題還在探索之中。這是第一種類型的問題,不會有標準答案。
因為我八卦,我想聽你的故事,我想讓你給我舉一些例子,增加我的案例庫,那這種問題當然也不會有標準答案。
我提的問題,將會在后面的課程里面專門討論,我先提出來是想讓你先思考,先預習。你要知道,對于同一個知識點來說,你在接受這個知識點以前,自己思考過還是沒有思考過,學習的效果是很不一樣的。我先提思考題,目的是想讓你做個預習。
我一般都不喜歡給出非黑即白的標準答案,我更喜歡蘇格拉底式的問答、交流、碰撞,大家一起討論,這種氛圍對學習才最有幫助。
3.天下有經濟規律不起作用的例子嗎?
那么,這一周我提到了大家集中回答的幾個問題:
第一是天底下有沒有經濟規律不起作用的例子。
同學們有很多回答,大家首先要注意,我問的是“有沒有經濟規律不起作用的例子”,而不是問“有沒有人做違反經濟規律的事情”,這是兩回事。
天底下有沒有人摔倒?當然有很多人摔倒。這摔倒本身是不是物理規律不起作用的例子?不是,那是物理規律在起作用,人們才可能摔倒。有人摔倒是物理規律在起作用的例子。
所以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做了違反經濟規律的事情,結果他們失敗了,他們虧損了,把事情搞砸了,但這恰恰是經濟規律起作用的例子。
那究竟有沒有什么地方?經濟規律真的不起作用呢?
我覺得有些答案,可能是對的。比方說,有人說在沒有人的地方,經濟規律不起作用,我想連人都不存在,那當然就不會有經濟組織了,對不對?剩下的動物會不會符合經濟規律呢?這難說,可能有一點經濟規律會符合,但不是所有的經濟規律都能夠起作用。
也有人說,物質無限豐富的社會里面經濟規律不起作用,我覺得這個可能也是正確的。
因為經濟學存在的基礎之一,就在于“稀缺性”
你還記得我們講戰俘營里面的故事嗎?戰俘營里面有各種各樣的經濟組織,當他們解放那天,盟軍到來那天,物資涌進來那天,所有精心維護的經濟組織一下子就瓦解了,不需要了,所以物質極大豐富的社會,可能人們就不需要遵守什么經濟規律了。問題是這樣的社會真的會到來嗎?我想在我們可見的未來不會見到這一天。
同學們也提出另外一些情況,我想在那些地方,經濟規律顯然是適用的。如果我們在戰俘營里面的經濟規律都適用的話,那在監獄里面、在軍隊里面、在教會里面、在家庭里面,等等,經濟規律都是適用的。這些內容我們在這門課的后面,都會慢慢講到。
還有人說在兒童的世界里面,是不是存在經濟規律不起作用的社會?我覺得這個回答挺有意思的。因為在我看來,兒童確實是非常不遵守經濟規律的人,所以他們經常吃虧,所以他們生活不能自理。
人和動物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在于動物很快就能夠自立,基本上生下來它就能夠自立,而人卻不行,他到養到他們十幾歲以后才開始慢慢的自立,在這以前他們都得有人看護著才能生存下去。
他們是高度非理性的,所以經濟規律在他們的世界里面,能起多大的作用,確實存疑。但是你也不能說,兒童的世界里面完全沒有經濟規律。你如果是有孩子的家長,你可能還記得你送小孩到托兒所以后,他們最早學回家的是什么詞。
在美國,據說小孩最先學到的3個詞是:more、mine、no。什么意思呢?
- more是說“我還要”,“我還要”是什么意思?這是需求定律;
- mine是什么意思?這是“我的”,“我的”是什么意思?這是產權保護;
- no是說“不”,“不”是什么意思?這是要自由,要獨立。
你看我們很難說,兒童的世界里面完全沒有經濟規律吧。
4.公正與效率的考量
另外就是關于公正和效率的問題,很多的回答都非常精彩。當中古小千同學的回答最有深度。他在評論里說:“公正的背后其實是效率的考量。在司法實踐里面,各國都有這么一條慣例,就是犯人如果配合司法部門自首認罪,那么他們的量刑就會比較輕。”
如果完全從公正的角度看,你只要做了壞事,那就應該得到一樣的懲罰,對不對?但是如果你又自首了,你就可以得到輕判,這當中不是不公平嗎?這不公平背后有效率的考量。這是因為要給一個犯人定罪,當中要消耗很多的資源,如果這個犯人主動配合的話,他浪費的資源就比較少。這樣的話就要給他一點獎勵,所以這公正背后其實是有效率考量的。
我給古小千同學的回復,我覺得也值得大家進一步的思考,我沒有標準的答案。
既然減少司法資源的消耗,是咱們要考慮的一個目標,那你倒過來看:
- 有錢有勢的人,他們被定罪的難度就要比普通人更大,因為有錢有勢的人,他可以請最好的律師組成律師團,跟司法部門較勁,因此司法部門同樣也要動用大量的資源才能把他們繩之以法。越是遇到有錢有勢的犯人的話,國家要消耗的資源就越多,那么我們可不可以說,為了節省國家的資源,節省納稅人的金錢,我們就適可而止了,到一定程度就放那些有錢有勢的人一馬。
這種想法聽上去當然是離經叛道的。但有意思的是,所有的人,所有的國家其實都受到了有限資源的約束,他們真實的司法實踐,是不是已經體現了他們對效率的考量呢?
這是一個挺有意思的問題,歡迎你繼續做深入的探究,并且在留言板里面跟其他同學分享。
后面禮拜三和禮拜四的兩篇文章,講的是“看得見和看不見的”以及“經濟學不關心陰謀論”,這兩篇文章下面的留言也非常精彩。大家提到了很多非常有趣而且深刻的例子。
比方說最低工資的例子,比方說價格管制的例子,美國禁酒的例子,美國禁槍的例子等等。特別有意思的是,有人還講到,印度曾經為了鼓勵大家消滅眼鏡蛇,提出了一個懸賞方案,誰殺的眼鏡蛇多誰得獎就多,結果眼鏡蛇的數目不減反增。為什么呢?因為大家都去飼養眼鏡蛇去了。
5.為你建構扎實的經濟學體系
我們頭一個禮拜的4講內容,都沒有涉及到具體的經濟學的一些術語、經濟學的一些圖表、經濟學的一些概念,而是一個基本的方法論。
這4講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一個整體。它反映了我們對經濟學的一個總體的、方法論的看法,那就是:
- 經濟規律普遍存在;
- 我們人世間各種制度的安排,更重要的不是看過去,而是看未來,看它怎么樣指導未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 經濟學訓練人怎么去看見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怎么樣才能通過想象力來進行正確合理的比較和選擇;
- 經濟學的一個關注重點,是事與愿違的現象和規律。
這四點必須有機地結合起來,反復地進行思考和運用,因為它們是統率整個課程的基本的方法論。
這里我還要提醒你,要再去留意一下我在發刊詞里給你準備的全年課程表。這個課程表你不僅要仔細看,而且我還建議你最好用彩色打印機把它打出來貼在墻上,這是你今后一年思想進步的地圖。
咱們這個課,這講講,那講講,我們當中有很多例子把它串起來,你想不到這些例子當中,它們是有共同的規律的,你別以為咱們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所有講的內容都是精心安排,循序漸進,按部就班,有的放矢的,最后的目的是要為你建構一座扎實的經濟學體系。
歡迎留言
最后我還要提醒你,我還為你準備了黑板報,黑板報上面貼了這個星期我認為最精彩的留言。你下拉專欄文稿就可以看到,歡迎你踴躍留言,希望下周能夠在黑板報上看到你的分享。
好了,這就是這一周問答時間里,我特別想說的內容,謝謝你。
我們下周再見。
黑板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