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駐足的地方,一定會讓人長久懷念。“邊門”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邊門,南方某省會師范大學圍墻上開啟的一扇門,門是鐵質的,很窄,但通向一個熱鬧的去處——邊門一條街。在這條小街上行走過的學生,不知要用多少萬計了,這個數量現在還在增加著。
清楚地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還很貧乏,校園又偏于郊區一隅,成千上萬青春勃發的學生,在夜幕降臨的時候,除了幾對關系已經明確的戀人,要選擇昏暗僻靜處竊竊私語外,其他的人大多會三五成群地向邊門走去,到小街的“燈火闌珊處”集合。
其實,集合是因為街道狹窄,匯行在街上,像集合一樣。學生們到邊門是各有選擇的,或者選擇吃,這是很重要的項目,那時候,國家還對師范生免費,吃飯是有補貼的,因此吸引了許多來自農村的學生,但食堂的伙食對于缺少油水的學生自是不夠,到街上的小店里打牙祭就成為心往的事情。三五個要好的同學圍坐一桌,點幾樣小菜,再要幾瓶啤酒,在滿屋的菜香和鍋勺相碰的音響中,合伙地歡樂,既滿足了腸胃,又排解了單調,如果還有女同學在場,推杯、說笑中夾雜著曖曖昧昧的空氣,就更是歡愉。
說到吃,要特別的說說邊門的蛋炒飯。米飯是在水里煮過,在蒸桶里蒸熟的,粒粒晶瑩、互不粘連,一把圓口的長柄鐵勺將豬油舀入鐵鍋,待油香散出的一刻,前后將雞蛋、米飯、蔥花“乒乒、乓乓”地混炒,接著鐵鍋向食盤中一扣,便將食者的眼睛和味蕾都吸去了。蛋炒飯的絕配是豆腐湯,一種味道很正宗的豆腐,切成整齊的小方塊,加入青白的蔥段,再撒入豬油,真是清甜可口,回味無窮。
到放映廳看錄像也是重要的選擇。在那個沒有手機的年代,街上的錄像廳可是極有吸引力的去處,隔著厚厚的門簾,就能聽到綿柔的音樂和悠緩的對話,那是在放映瓊瑤的臺灣愛情劇;“嘭、嘭——呵、呵”的沉悶聲響,那是激烈的武打片;還有男女生的混沌的英語對白,自是新奇的外國影片。付上很少的錢,在黑暗的空間里一坐,人便到了另一個世界。
吃飽了,說夠了,看完了,再去開放的教室讀書,或倒在床上無邊的暢想,一身的輕松,一心的滿足。
邊門,就這樣不斷地呈現著青年學生的跨進,跨出,像電影一樣,膠片留在了千萬學子的心里,不管過去了多少時間。
我就是其中的一個。畢業將近三十年,“邊門”一直在心里開著,包括那個留下我紛亂夢想的校園。
丟不下,決定帶著妻兒去“找青春”。
校園已經蒼老,但讓人心堵的是她竟然表現出不修邊幅,路面多處開裂,原來綠草的空地多處被后蓋的建筑填堵,宿舍樓裸露著晾曬的“萬國旗”,校園面色灰暗。初見的激動變成愴然,便更想早見到“邊門”來。
沿著教學樓下一小店老板的指引,終于看到了依然熟悉的邊門,急切地跨入。
眼前的所見讓我陷入茫然。這還是我那常入夢懷的小街嗎?
小街以前只是邊門向左的一段,現在已經向右延伸,且出現橫向的多條,因此街道比以前更長,店面也比以前更多,錯錯落落的廣告,嘈嘈雜雜的音響,紛亂不堪。
抬頭望去,廣告和店名是陌生的,“美甲、美瞳,紋身、修眉”,擁擠著,爭搶著入眼,還有韓文寫的看不懂的店名;低頭看去,燒烤攤拾步即是,冒著刺鼻的焦味;耳邊不斷地傳進叫賣的高音:“內褲,10元5條,文胸,10元一條……”腳下油膩、污水橫流,但人流卻如潮水,多是青春的學生面孔,興致勃勃地站在紋身店前,衣飾攤前,燒烤攤前,更有邊門內外不斷進出的身影。
沒有了,那間可以炒出誘人蛋炒飯的飲食店,那個掌勺的、說著硬硬普通話的店老板,那間用聲音吸著你跨入的錄像廳,還有下坡拐角的書店,還有緩緩的熱鬧,緩緩的清靜,以及綽綽燈光下,緩緩的青春的身影……
失望,折回。在跨出邊門的一刻,抬頭看到邊門墻壁上一條廣告——“好想你鴨”,透著曖昧的壞笑。
走吧,校園不可留,邊門更加不可看!
三十年了,三十年可以邁出多少步伐?一所培養、并仍在培養未來人師的沿海省級最高學府,可以用不修邊幅來呼應年老嗎?母校已經建了新的校區,但新的光鮮可以成為舊的邋遢的理由嗎?還有那條邊門小街,主流客戶的文化高度,以及三十年經濟的飛速發展,卻要讓位和滋生消費的臟亂、低端和低俗?并且還能夠達成紛亂中的共處,低下中的適應?
我無法解釋,只能記下這邊門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