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他就沒有鄧麗君! 臺灣詞壇泰斗,95歲高齡,今晨逝世!

前幾天寫了莊奴老先生,剛過幾天,今天就看了新聞,莊奴先生今晨在重慶逝世,享年95歲。


2014年11月22日,浙江衛視《中國夢想秀》,有著“小鄧麗君”之稱的侯小媛現場一曲《小城故事》,給大家來了一記完美的回憶殺。舞臺上的侯小媛不僅長得很像鄧麗君,聲音、韻味、氣質也都帶著幾分鄧麗君的氣息,現場觀眾大為驚奇。

然而,當她說出她的夢想的時候,大家更是“躁動不安”。她是為一個人而來,這個人當時已經93歲高齡,介紹他的時候是這么幾句話:半杯苦茶半杯酒,半句歌詞寫半天。半夜三更兩點半,半睡半醒半無眠……這是老先生自己對自己創作態度的總結。

當老先生由人攙扶著出現在舞臺上的時候,全場自覺起立鼓掌,臺灣著名音樂人黃國倫更是跑上前去殷勤攙扶,并說:“作為一個后輩音樂人,這是我的榮幸。”

他被稱為臺灣詞壇泰斗,與內地的喬羽和香港的黃霑被稱為“詞壇三杰”,一生創作了3000多首歌詞作品,很多成為經典傳唱至今,鄧麗君、高凌風、鳳飛飛等許多歌手當年正是因為唱了他的歌而迅速走紅。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算是鄧麗君。

據統計,鄧麗君一生唱了500多首歌曲,百分之八十都是他來填詞,《甜蜜蜜》、《小城故事》、《又見炊煙》、《原鄉人》、……這些耳熟能詳的歌全出自他手,鄧麗君說過:沒有他就沒有鄧麗君!

他,便是詞作家莊奴!

莊奴,原名王景羲,1921年生于北京。小時候在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媽媽教導下,接受了很好的私塾教育,重點學習了唐宋詩詞等古典文學,這為他日后的歌詞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抗戰爆發后,莊奴家里生活一度拮據,當時聽說報考中華新聞學院可以領到面粉等物資,為了養家,莊奴一心想著考進去。據他回憶,當時第一期收了30個學生,每個學生每個月有一袋洋面和四十斤白面可以領,在當年日寇入侵的狀況下,能夠領到這筆物資,對莊奴一家來說,真的算是雪中送炭。最終,莊奴從2000多個考生中脫穎而出,成功考進中華新聞學院。

莊奴說,當年在考場上,試卷剛發下來,自己只是略掃幾眼,便開始馬不停蹄地填寫答案,下筆速度非常快,只用了30分鐘便交卷了。不得不說,在寫作方面,莊奴的確是個“快槍手”。

當年在臺灣,有一天,一個人拿著份歌譜來請莊奴填詞。莊奴問是誰唱啊?長什么模樣?那人告訴他,演唱者是鄧麗君,臉圓圓的,聲音甜甜的。莊奴一看旋律,也是甜甜的感覺,腦海里馬上冒出三個字——甜蜜蜜,不到五分鐘,經典曲目《甜蜜蜜》便完成了。

“甜蜜蜜,你笑的甜蜜蜜,好像花兒開在吹風里,開在吹風里……”整首歌詞,環環相扣,一句接一句,邏輯明朗,連貫上口,鄧麗君一唱便紅遍大江南北,成為當年寶麗金公司發行的鄧麗君專輯《甜蜜蜜》的第一主打歌曲,這張專輯在很短時間內就售出超過百萬張。

為什么能寫那么快?首先,源于莊奴小時候書讀的比較多,積累多;其次,小時候莊奴還有記日記的習慣,平時讀書看報,讀到好的詞句,他都會摘抄下來,聽到演講里有觸動的語句,也會隨手記下來,幾年時間,光摘抄本、日記本就寫了有半人多高。

俗語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正是這樣的習慣,使得莊奴不但積累多,而且腦袋轉得也快,后來做記者的職業,更是訓練了快速寫稿子的能力。

1949年,莊奴到了臺灣,他做過記者,當過編輯,生活拮據時,他便以筆名莊奴寫些小散文、詩歌、小品等投到報館賺點稿費。時間一久,便有人注意到了莊奴的才華。這人便是被稱為戰后臺灣地區國語歌壇拓荒者的作曲家周藍萍。

1958年,導演唐紹華要拍歌舞片《水擺夷之戀》,周藍萍馬上向他推薦了但是還未謀面的莊奴進行歌詞創作。隨后,莊奴作詞、周藍萍作曲、鳳飛飛演唱的《愿嫁漢家郎》隨著影片《水擺夷之戀》的上映一炮走紅。從此以后,莊奴進入了文藝圈,專門從事歌詞創作,包括唐紹華在內的許多臺灣文藝界的老板、制作人等,也變成了莊奴的常客。

正如黃霑和顧嘉輝的“輝黃組合”一樣,莊奴和寫了經典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所有歌曲的作曲家古月是一對黃金組合。當年,他們為了進行創作,兩人把自己關在屋子里,很長時間不出門。有人把劇本拿過來,他們就能在翻完劇本以后迅速將歌曲譜曲填詞,二人的創作能力一時傳為佳話,莊奴更稱自己是“和時間賽跑的人”。

“沒有莊奴就沒有鄧麗君!”雖然鄧麗君和莊奴很有緣,然而,他們兩人卻沒有正式會過面。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當年10來歲的鄧麗君參加歌曲比賽,莊奴擔任評委,二人匆匆打過一個照面,這也是唯一的一次,也正因為這樣,才值得懷念。

1978年,導演李行要拍攝電影《小城故事》,李行仰慕莊奴大名,托人邀請莊奴為影片創作主題曲。莊奴在片場看了男女主角的一段戲后,憑著對劇情氛圍、人物關系的感覺,一揮而就寫出了歌曲《小城故事》。但導演當時不是很滿意,覺得這歌詞和劇情關聯太少,最后歌詞經翁清溪譜曲,鄧麗君演唱后,竟然大火,電影《小城故事》也借勢紅遍了臺灣。

(鮮肉時期的阿B鐘鎮濤和水靈靈的林鳳嬌)

(《小城故事》里面的演技擔當歐弟,就是歐弟)

后來,鄧麗君變成了大明星,和莊奴更是無暇會面,但他們一直保持著書信來往。鄧麗君在一封信中說:“我們之間有三種關系,一是師生;二是父女;三是朋友。老師,我不知道怎么感謝您,感謝您這樣關心我,這樣愛護我,這樣疼我。最后要告訴您的是,給您寫信用“小麗”代麗君,表示我小卻很麗,小麗有謙虛的意思。”莊奴說,鄧麗君是千萬人的鄧麗君,卻是我莊奴一人的小麗,緣分至此,奇妙而美好。

自古才子多有情,相比黃霑的多情,莊奴更專情。

莊奴的原配叫陳孟華,原來是一位播音員,與莊奴結為伴侶,相伴相持。后來陳孟華轉行美容化妝,在臺灣名聲在外。然而,不幸的是由于過度操勞,陳孟華得了尿毒癥,為了給妻子治病,莊奴幾乎推掉所有工作,悉心照料。治病十年,莊奴把房子、汽車都給賣了,但最后還是沒有挽留住妻子,那時候,莊奴已近70歲,喪偶之痛,刻骨銘心,莊奴一度萬念俱灰。

后來在重慶,已到古稀之年的莊奴遇到了他第二任相伴相守的老伴鄒麟,兩人相差24歲,莊奴境遇不好,但鄒麟毫不嫌棄,一心一意悉心照料著莊奴。莊奴在很多場合表示了對太太的愛和贊美:“承蒙她不嫌我窮,不嫌我年紀老,跟我結合,我跟朋友講,跟朋友媒體講,我說打著燈籠去找,都找不著她這種人,因為她是一個具有中國傳統美德的婦女,所以我這十幾年跟她在一起非常快樂,非常幸福。”

莊奴還寫了一首《手杖》給她,“你就是我的手杖,生活中不好缺少的手掌,這輩子有了你,才懂得豎起來脊梁,挺起胸膛。”

現在的莊奴已經95歲高齡,和太太居住在重慶一普通的小區內,生活清貧卻充實幸福,但作為一個經歷了幾個時代的男人來說,莊奴堅信,無論年齡大小,供養妻子是一個男人終生的責任。

在《中國夢想秀》的舞臺上,莊奴完全沒有任何包袱,為了能憑借自己最后一點能力,為妻子掙得哪怕一點保障生活的費用,他心聲全吐:“我這一生寫了很多好歌,這個力量從哪里來,完全來自我的老伴,她照顧我的大后半生,雖然日子很苦,過得很寒酸,可是她始終愛我不已,鼓勵我,直到現在不停地給我加油打氣,希望給社會多寫一些好歌……我希望我的歌詞能夠賣出一分錢、兩分錢,能夠改善我的生活,能夠養活我的老伴兒。”

為愛,為責任!

“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北宋詩人晁補之寫過一組《視田五首贈八弟無斁(yi)》的組詩,其中第三首中寫到:莊奴不入租,報我田久荒。莊奴讀到這一句的時候思考,“莊奴不入租,報我田久荒”二句,這就是佃戶告知東家,今年土地荒蕪已久,無法繳納地租了。可憐的佃戶從東家那里租來土地,下氣力耕種,到秋收時,需把九成的糧食繳納給東家,自己只能夠取得一成的口糧。

他借鑒這種說法,把自己比喻為下氣力、吃辛苦的“佃戶”,他必須向自己的“東家”奉獻優秀的歌詞、文章,在得到聽眾、讀者認可的前提下,才能取得一定的回報。從此,“莊奴”這個自我勉勵、自我警醒的筆名就伴隨了莊奴半個多世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