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仁義行,是心性;行仁義,是理性。孟子說要“盡力知性”,由仁義行,是盡心;行仁義,是盡力。盡力去做,怎么也不能跟盡心去做相比,唯有盡心,才能無微不至,無所不達,盡力,總是力有不足。盡心盡力,做一件事,不能說我盡力了,要問盡心沒有,這就是心學。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薄?/p>
庶物,庶是眾,庶物可解著萬事萬物。不過,焦循直接將庶物解著禽獸,因為前面的話是“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這里接著說舜對禽獸和人類都了然。張居正說是“世間萬物,飛潛動植”,不光是禽獸,植物也包括進來。《莊子·漁夫》里有一句:“寒暑不時,以傷庶物?!奔竟濆e亂,就會傷害庶物,這也是指動植物了。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不管是人,還是禽獸,甚至植物,都懂得趨利避害,都一樣的。那差別的幾希之理,在于物有物理,人有人倫。舜對于這些都明白,對萬物之理,物盡其用;對于人呢,明察人倫之序,教化天下。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這句話很重要,前面孟子說了:“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彼淳陀幸活w赤子之心,仁義就在他的心中,甚至說,在他的脊柱神經里,遇事接物,不需要經過大腦思考,他的行為反射就是仁義。他本性中的仁義,慈祥惻怛,從心上生發出來,自然無所不愛,而他的行為,無論對何人何物何事,都是仁義,這就達到生知安行的境界,生而知之,安而行之,自然而然就是仁義,不仁義自己就會不安,自己受不了,做不出來。這就是由仁義行。
行仁義呢,如果說由仁義行,是仁義在心中;行仁義,就是仁義在大腦里,是學知利行,學而知之,利而行之,學習到了,知道仁義有利,為了仁義的好處而行仁義。甚至,是困知勉行,困而知之,勉強行之,吃了不仁義的虧,知道自己必須行仁義,勉強自己去行。
可以說,由仁義行,是心性;行仁義,是理性。孟子說要“盡力知性”,由仁義行,是盡心;行仁義,是盡力。盡力去做,怎么也不能跟盡心去做相比,唯有盡心,才能無微不至,無所不達,盡力,總是力有不足。張居正說,舜這是繼承帝堯精一之統,開萬世心學之傳。
盡心盡力,做一件事,不能說我盡力了,要問盡心沒有,這就是心學。
我的孟子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中華書局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中國華僑出版社
孟子正義,焦循,中華書局
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