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清明節的小長假一直被艷陽和初春的氣息籠罩包繞著,不由得在戶外賞春踏青時還在感慨,清明時節雨紛紛,春,還差一場雨。許是為了應景清明的氛圍,憋屈了一天的天氣終于在傍晚時分落下絲絲細雨。
細雨沙沙,撫觸著街道兩旁的梧桐新葉,似是吳儂低語,漸漸雨滴變大,敲擊著窗前的晾衣架,發出叮咚的聲音,仿佛擊打在心扉深處,這節奏、這次第,引思緒深沉。
清明時節應是談論與死亡相近話題又不被避諱的時刻。自古生老病死自然定律,生命傳承不熄,人類有了繁衍,有了回歸。既有對迎接新生命的欣喜,也有對逝去先人的追懷。生命的輪回中,感受著世事的變遷,點燃每一次希翼,追逐至高點的繁華,又承載跌落的孤獨,跌宕起伏中終究歸于平靜。這就是人生。
關于死亡
曾經在醫院工作有直面死亡,看著一個生命緩緩吐出最后一口濁氣飛升上仙的過程,也有過親人離世的恐懼與不舍。生命彌足珍貴,走了的人了卻一切牽掛,給在世的人留下無限懷念,只有這時才能去考慮那個關于終點的問題。無論怎樣生活要繼續,生命的傳承也不會停歇,唯有珍愛自己現下的擁有,才能淡然透視那個終點。如同瓊瑤的遺囑,追隨生命將息的自然規律,不搶救、不過度醫療,這是在參透生死的一種坦然和大度。
人在感知生命不遠亦之初,是有恐懼的(主要是病癥遷延期長的患者),并且焦躁與不接受,試圖接受各種辦法去延長,但是隨著時間慢慢推移,無效和更加痛苦接連襲來時,便開始嘗試正視現實,會想到去安排身后事(如果來的及的話),在一切的顧慮都得以妥帖安置后,就會用平靜等待最后時刻的來臨。當然這里不包括那些突發意外和緊急痹癥。
公公離世已有5年了,那是一個和善的老人,不善言辭卻有些執拗,面對強勢的婆婆,往往他是以遵從或無聲的冷漠來抗議,很少見他發脾氣。可能長期的情緒壓抑也鑄成惡病質的累積(醫學上有相關循證支持),從發現肝癌到接受一次次手術,他都能很配合默默的接受,自己定期去復查、接受醫生的建議、治療、住院,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病情。但病情的進展卻與他積極的應對剛好同向而行,這時他有過不接受與憤怒的爆發,為進一步的治療跟婆婆起過劇烈的爭執,幾次抗衡之后便不再激進,平靜的面對生活和治療,直到發展成肝性腦病,思想意識不再清晰。他去世的時候,我們都守在他的床前,他的已經渾濁的眼光掃視四周,找到他小孫子的位置,不知是否看到了,但覺得他似是放松了,然后慢慢眼光暗淡下去。他的小孫子,那是他們互相陪伴的快樂,那是他從小牽著小手走過海邊、走過木棧道,坐著公交車從起點到終點感受旅途快樂的爺孫倆之間的秘密。告別的那一刻,他是否想到了爺孫倆曾有的快樂時光?公公走時是安詳的。
克服死亡焦慮
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來自對死亡的恐懼,記得汶川大地震時,面對滿屏報道的那一個個無生氣的曾經鮮活的生命,抑制不住地落淚,內心里彌漫著巨大的來自死亡的恐懼。那些突如其來的生命終止,來不及對家人有所交代,更來不及實現自己的報負,甚至來不及思考生命盡頭的來臨。這些都帶給生者對死亡的焦慮與恐懼。本周古典老師的主題分享教給我們一個應對死亡焦慮和恐懼的方法:直視驕陽。
歐文亞隆在《直視驕陽》中打過一個比方:“死亡就像刺眼的陽光,直視驕陽不免帶來痛楚,但躲避并不能讓它自動消失;相反,即使不看它,它也籠罩著你的時時刻刻,甚至或明或暗地驅使著你的行為、選擇。”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直視驕陽。
直視驕陽的三個禮物:1. 想明白退出機制,你就踏實了。那就是為自己謝幕時打好腹稿,安排好身后事,有關產業、子女、遺囑等等,甚至可以想好謝幕致辭、謝幕氛圍等,想好這些就安心了,就可以踏踏實實地去睡覺了。2. 活在當下,珍惜身邊的人。每一個安排在今生與你相遇的人,都是注定的緣分,尤其是你身邊的人,他們或許陪伴了你大半生,或許從你身邊匆匆而過,好好愛他們,也享受生活,這樣在畫休止符的時候,擁有一個不留遺憾的樂章。3、創造人生。人生短暫,雖然不一定非得轟轟烈烈,但以積極的心態去經營它,并順便考慮為這世界做點什么有意義的事情,也是自我實現的登峰造極。
做到以上這些,內心擁有了坦然,那就可以好好地活著了。
最好的超越死亡的方式,就是把此生活成天堂。
假如現在的我是二十多年后的自己,會是一個什么樣子?二十多年后,我,應該是六十多歲了,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退休了。那時,兒子大了,獨立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應該已經結婚了,而且還有了小孩。(繁衍后代)那時候的我應該是幫他照料一下小孩兒,安排一下自己的老年生活。每天,早上出去散散步,到公園里去遛遛彎兒,然后買菜做飯,收拾家務,閑暇時間,是屬于自己的空間,應該是拿出自己的喜歡的書讀一讀,然后每天也沉浸在不斷的成長進步當中,我覺得每天的學習和進步我肯定是不會放棄的,那時候的我應該已經想好了,自己走向終點該怎樣去面對?把一些不放心的事安排妥帖,比如說家里的財務情況,孩子的安排,或者還有健在的父母生活的料理。整理一下我青壯年走過的路程,審視自己的人生,然后,開心的活著,甚至可以發揮余熱去講個課、帶個教什么的。珍惜擁有的,愛惜自己的身體。想到這里就笑了,為了那個美好的,二十年之后美景,那么現在,也應該把一些事情安排好,或者想好退路。就像古典老師說的,融入群體,創造人生。繁衍后代現在是已經完成了。假如我將來走向終點,應該是,順其自然,即便患病也不采取那些過度醫療的手段。崇尚人生自然的走向,尊崇大自然的規律。續續保持快樂的心境,在學習和愛好當中,豐養自己,內心歸于平靜。
2017年4月5日
后記:寫作踐行成長中,這篇文是用了兩個晚上的時間完成的。很喜歡古典老師文中的話,就以此為題目吧。寫作確實可以鍛煉人的思考能力,最起碼原先關于這個主題的領域是輕易不會去觸及的。那就繼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