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作、學習、娛樂逃不掉爭論,離不開爭議。你說到底咸豆腐腦是正義,或者甜豆腐腦才是傳統?你來告訴我工作方案A還是B好?你看小四的電影精彩還是腦殘?你聽,Justin B.的歌是叛逆還是潮流?太多太多爭論,逃不掉,跑不開,拋不下,離不了。除非你決定在深山野林里過一輩子,永遠不與人交流,那“爭論”將一輩子陪著你至死不渝。
還記得很久很久以前的修道之人常說“難難難,莫把金丹作等閑”,但今天更難的是把爭議做等閑。那我們到底怎么做呢?徹底擱置爭議,不聞不問?還是積極參與?
首先,我們絕對是要參與的。所以先對“不聞不問”這一答案進行討論,為什么“不聞不問”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一個人的學識終究有限,因為一個人的判斷力終究有限,也因為一個人的見識與交流量終究有限;在知識爆炸的今天,任何人對于問題的看法都難免片面,我們稱之為——Prejudice。所以積極參與交流,以更多人的信息,角度,學識討論同一問題,才能得到更為準確的看法。
其次,確定交流目的——理解他人觀點依據與推理。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我們交流的目的在于得到更多的信息與角度,所以我們交流的核心在于了解他人的觀點——包括觀點依據和觀點推理過程。所以在交流的過程中,是否表露自己的觀點——不重要。我們整個交流的核心應該集中于對方的觀點上,不能過于執著與自己的觀點,不能急于用自己的觀點說服他人。無論自己的觀點多么正確,亦或是來源多么權威,都不能以此為借口去說服他人,或者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
再次,交流的過程必須是雙向且等價的。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也必須要多提出對對方觀點有利的信息,雙方的互惠才能帶來更多的交流。如果只是一方單獨提出信息和觀點,除非信息價值很低,否則很少會有人這么做。所以為了更長久的交流我們也必須有所付出,多提出對對方有利的信息才能換回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正如我們上文所提到的,我們交流的目的就在于獲得更多信息,而付出是得到的前提。在長久的關系中,不平衡的收益關系會使人產生離開這一關系的想法,只有能讓人長期產生收益,或付出與收益平等的關系才是長久的。
然后,交流的過程中肯定會有不同,理解不同。在我們與他人進行觀點交流的過程中,肯定會產生很多的不同點,可能是他人的論點自己不能贊同,也可能是他人的論據有極大的缺陷。但是首先各種小的缺陷肯定是我們所不需要關注的。那么,這些“不同”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呢?到底是一開始就提出來還是慢慢等待結束呢?我覺得如果要完整了解對方的觀點依據及推理,就應該首先了解其觀點形成的整個過程,無論對錯。只有在了解了對方完整的觀點和推理過程時,我們才能確定那些所謂的錯誤是不是真正存在??赡苡行┮罁c推理過程的錯誤并不影響結果的正確性。所以我們應該在了解完整的推理及依據后,再對對方的觀點予以判斷,然后提出“不同點”并交流,也了解對方的其他依據,對方的真實水平。
最后,交流的過程中始終要保持低姿態。不僅因為我們的目的在于向他人索取,也因為低姿態的人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好感。所以告別自己的咄咄逼人與驕傲自大吧,用低姿態開始與他人交流,這才是真正讓人在交流中成長的東西。寫到這里,不由想到所以有成就的人貌似都是如此,人到中年有所成就就學會了低調與謙讓,不再與人爭論,也學會了聆聽??赡苓@就是真正的成熟吧!成熟果然就是這樣,不管你愿不愿意,時間總會逼著你愿意的。但愿所有的這些所謂的“成熟”不會在以后的以后讓我們后悔,但愿所有的成熟都能給隨性留下空間。
除此之外,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被說服。很多的人的觀點與我們不同是因為成長環境,個人經歷以及學識水平等各個因素,所以我們并不能在所有時候都去說服別人。同時我們也沒有意義去說服那么多的人,所以慢慢接受,很多人是我們不能,也不必要說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