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時,最長的一次曾歷經三年的時間,船上不僅帶著專門的醫生和大量必備藥品,為了保證在海上有充足的新鮮蔬菜和水果,還隨船攜帶了部分的盆栽蔬果,還把家禽帶上船,在船上圈養起來,一備需要時所用。即使策劃的如此周到細致,仍有一些人因為水土不服而喪命。
在海上不同于陸地,人的生命時刻都有遭遇風險的威脅,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是獨自一個人漂流在海上,在極度缺少水源和食物的情況下,還可以活下去嗎?能活多久?
潘濂在1818年出生于海南的一個農民家庭,自小在海邊長大的他,能如一條魚般自由的在海里穿梭,從18歲開始,他就在船上打工,1939年二戰爆發,英國需要大量的海員用以海運物質,潘濂便在“貝洛蒙”船上當了二等侍應生。
三年后,也就是1942年11月3日這一天,“貝洛蒙”被德國潛艇上的兩枚魚雷擊中,潘濂眼疾手快忙穿上救生衣,在船上的鍋爐爆炸前跳入海中。僅僅兩分鐘時間,貝洛蒙就全部沉入大西洋海中,共有53人失蹤。
幸免于難的威廉漫無目的的在海上飄了兩個小時候后,看見不遠處有一塊木筏,就滿懷希望地游了過去,等他上了木筏后,在上面找到40升的淡水、還有一些罐頭、餅干等食物以及其他日用品。
威廉不知道自己何時才能獲救,更知道,僅僅這點東西,決不是可以維持生命的長久之計,他就自己另想辦法,把電筒里的線搓成一股,用彈簧擰成魚鉤拿來釣魚,看到釣上來的一點小魚,他又把船上的鐵釘擰成魚鉤,果然,鐵釘能釣上的大魚是小魚的五六十倍。在海上下雨的時候潘濂就把船頂帆布上的雨水接下來用以飲用。
為了能活著回到大陸,威廉想盡一切辦法,然而,一次無情的暴風雨掀翻了小木筏,將他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所有魚干和水,全部葬送到了海底。
為了活下去,他在抓到一只海鳥后,自己吃了一部分,然后用另一部分做為誘餌去釣鯊魚,這是一種極其危險的操作,大家都知道鯊魚的厲害,一旦失手,就會把性命賠進去。
然而餓壞了的潘濂,已經顧不得那么多了,幸運的是,他竟然真的釣到了一條幾英尺的小鯊魚,他把鯊魚打死,用鐵片刨開鯊魚的肚子,吸鯊魚的血止渴補充能量,把魚肉風干成肉條作為食物。
潘濂在海上孤獨漂泊的日子,嘗盡了心酸,更見識了一些人的冷漠和無情,他在海上曾看到船只和飛機路過,便大聲呼喊向對方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