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之大壑丨《天地》章十二

《莊子》解,每章一讀。

文:

諄芒將東之大壑,適遇苑風于東海之濱。苑風曰:“子將奚之?”

曰:“將之大壑。”

曰:“奚為焉?”

曰:“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吾將游焉!”

苑風曰:“夫子無意于橫目之民乎?愿聞圣治。”

諄芒曰:“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情事而行其所為,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圣治。”

“愿聞德人。”

曰:“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共給之之謂安;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財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來,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此謂德人之容。”

“愿聞神人。”

曰:“上神乘光,與形滅亡,是謂照曠。致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亡,萬物復情,此之謂混溟。”

解:

本章寓言故事記述了諄芒和苑風的對話,苑風問而諄芒答,主要寫了諄芒對“圣治”“德人”“神人”的理解。

相比“德人”“神人”,諄芒對“圣治”給出了儒道雜混的解釋。“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情事而行其所為。”這是儒家至世的理想。“行言自為而天下化”,這又突出了道家的自主人格和天命流行。“四方之民莫不俱至”單獨出來,儒道都可解;但根據前文,此處更側重儒家所謂的萬民歸順。

第二問描述的“德人之容”有十足的道家品質。思慮、內秉是非善惡都是世俗中人的基本特質。德人如同傻子,凡事不操心,無思無慮茫茫然。文中“財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來,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有些疑惑。就算是世俗人,“財用有余”“飲食取足”的情況下也不一定會關心它們的來路。這里要作何解釋呢?

“神人”是“德人”的進階。文本用“照曠”“混冥”兩個詞描述“神人”。“上神乘光,與形滅亡”,來無影去無蹤,指“神人”不可琢磨。“致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亡,萬物復情。”順從天命,自然發情,指“神人”同天地萬物一體。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三月末,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心情也跟著躁動。下班開車回家,陽光燦爛,仿佛近日五內郁結都已散開,仿佛入土了一世。
    不二時間閱讀 213評論 0 0
  • 文/逍影歌 1 國慶放假,老媽是希望我回家去,她說我好久沒回去了。但其實我之前六月份就回去過兩天,加上很久沒外出去...
    阿穎sxcw閱讀 734評論 2 2
  • 一個人,聽風聲 很輕 天很藍、世界很靜。
    劉凱鋒閱讀 124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