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來!潮水就要來了!”
在浙江海寧丁橋鎮的觀潮點,喊潮人趙云祥連續14年用大喇叭“喊”走了一批又一批對危險毫無警惕的人群。
如果沒有這位70多歲老人的鍥而不舍,很難想象會有多少生命被這突如其來10多米的大浪席卷而去。
1萬多次的喊潮,趙云祥遭遇過很多的“無視”和“不理解”,有些人前一秒才從死神的手里逃脫,下一秒卻依舊嬉笑打鬧不知感恩。
他們也許不會想到,那時聽不進去的一句話,在關鍵時刻救了他們的命。
曾經有人這樣問,每年交通事故的數量一直居高不下,那么交通警示牌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有人答,給愿意接受勸告的人一次機會。
是的,機會就在這,在伸手就能碰到的地方,但不是每個人都愿意欣然接受。
01 聽得進他人勸告的人 不會過得太差
偶爾我們需要問自己,這件事,一定要去做嗎?
8月初,四川彭州龍門山鎮龍漕溝突發山洪,截至目前已造成7人死亡。
當地人說,龍漕溝是一個當地人不會去的“未開發景區”,屬于地質災害點位,很容易發生泥石流、山洪等災害,河道周邊設有警告標志和防護網,嚴禁一切人員進入河道。
災難易發,而且一發不可收拾。當地政府定期組織人力去勸離游客,還對被人撬開的防護網作了多次修補。但“慕名而來”的游客依然絡繹不絕。根據官方通報,當地政府在山洪發生前已經組織人員對游客進行勸離,但直到山洪鋪天蓋地的那一刻,還有人滯留在河道內,對即將發生的一切渾然無感。
甚至在發生山洪之后的幾天,依然有游客執意前往龍漕溝游玩。
《西雅圖夜未眠》里有一句臺詞,你每一天都在做很多看起來毫無意義的決定,但某一天你的某個決定就能改變你的一生。
一個人不可能永遠沿著固定的路線行走而沒有絲毫偏差,就像鐘表不可能永遠準確無誤。
所以,我們的所有決定,不一定是在頭腦100%清醒,以及完全了解現實事實的情況下所做的。
他人的勸告,就像是蒙住雙眼時,從間隙里照進的光,讓我們有了不同的視角。
還記得大學快畢業那會兒,就業問題一直困擾了我們大半個學期,婷婷和萱萱也不例外。
思前想后,既然就業不容易,倒不如選擇考研,既避開了就業難題,又解決了畢業之后的去路。
班主任知道后,把兩個人叫到了辦公室,仔仔細細地把那年的就業形勢、考研利弊分析了一遍,在班主任看來,以她們倆的個性和成績,考研有些勉強,耗著耗著容易錯失機會,還不如趁就業形勢趨好的時候,抓住機遇先就業、再擇業。
畢業后,萱萱再三考量,選擇了就業,而婷婷則一意孤行,以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架勢,邁上了長達三年的考研路,屢戰屢敗,還錯失了很多就業機會,挫敗感一度讓她失去了找工作的信心。
回過頭看,萱萱已經積累了一些行業經驗,也逐漸接到了更好的offer。她告訴我,當時班主任說的一句話,讓她印象深刻: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也許你會覺得,是那句話改變了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其實不然。真正改變人生的,是你對那句勸告的態度。
聽得進他人勸告的人,都有共同的特點:容得下不同的聲音。
當然,旁人的勸告未必完全適用,但坦然讓外界的聲音進入自己的世界,給自己一次校正和反思的機會,是不會吃虧的。
人生是漫長的,如果連不同的聲音都容不下,那你又怎么能確定自己走在對的路上呢?
02 承認自己的失誤 其實真的不難
前幾個月有一則這樣的新聞,一位胡女士中了“刷單”圈套,完成三筆任務后,刷單金額已經達到3萬元。
由于手里的錢不夠,她便向家人要錢,女兒意識到母親遭遇了網絡詐騙,便試圖勸說母親放棄刷單。可胡女士卻像被“洗腦”了一樣,絲毫不聽家人勸阻,執意要給對方轉賬,女兒別無他法,連忙報警求助。
民警上門后,先是一番極力勸說,見胡女士還是堅持轉賬,民警果斷出手奪過手機,耐心解釋了許久,才終于讓胡女士醒悟過來。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里寫到,只要你承認自己有可能犯錯,你就永遠不會陷入困境。
我在知乎上曾見過一個這樣的求助帖:為什么我總是聽不進別人的勸,哪怕我知道自己是錯的。
同樣的求助貼,很多人甚至發在了求醫平臺上。原來,在一些人眼里,“聽不進勸”竟然是一種病。
人都有一種本能,趨利避害。
所以人們更愿意去相信自己想看到的,想聽到的。
要接受自己行為上、思想上、選擇上的失誤,這種痛苦來得最快也最直接,當然也就變成了人們當下最不想看到和聽到,以及最想躲避的“害”。
我曾經聽說過一個家暴案例,男人有酗酒的陋習,為此,女人經常要忍受醉酒男人的拳打腳踢,親戚朋友甚至周圍的鄰居輪番相勸:這樣下去,遲早會出事的。
但她依舊沒有動離婚的念頭。
對她而言,一想到離婚后,自己的生活無所依靠,孩子要在不完整的家庭長大,便情愿忍一時,風平浪靜,熬一熬,白頭偕老。
直到有一天,女人接到兒子學校電話,他們10歲的兒子,在學校把同學肋骨踢斷了。
女人趕到學校,看到兒子竟然沒有一絲悔意,和每次喝醉酒就對自己施暴的丈夫一模一樣。
那一刻起,她后悔了。
第一步往往是最難邁出的。
很多人明知道眼前的是萬丈深淵,卻因為不敢承認自己錯誤的選擇而執意跳下。
是啊,承認自己的錯,本來就需要很大的勇氣,比花費力氣糾正錯誤更大的勇氣。
在漆黑的地方,每一道強光都是刺眼的,哪怕那是照亮道路的光。所以總有人寧愿溺死在謊言的泥沼,也不愿意循著真相的光芒走出來。
但,承認失誤的痛,遠遠比不上將來為失誤買單的痛。
我們還有很多機會去扭轉錯誤,卻沒有多少機會一錯再錯。
03 理性消化別人的意見 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今年上海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某封控小區一位老人因為不遵守防疫要求而執意下樓的視頻傳遍各大平臺。
面對老人此舉,值守民警好說歹說,怎么也勸不動。無奈之下,民警喊道,我為了誰啊!我自己也有家啊!你們有家待不住,我是有家不能回啊!
老人怔住了,隨后便轉身回了家。
這一轉身,成全了民警值守的職責,也成全了老人對自己和他人安全最大的負責。
把別人的話聽進去,只是第一步。
學會理性判斷和消化別人的意見,不全盤否定,也不照單全收,是成熟的成年人應當具備的另一種能力。
一個人所表達的意見,是基于自身認知范圍、過往經驗、價值標準所作出的主觀判斷,除此之外,還會受到情緒、利益、個人情感等因素的影響。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人這一生聽到最多的,就是父母的意見。
《小歡喜》中方圓對童文潔說,該他們走的彎路一條也少不了,該他們撞的南墻每個都得撞。
大部分父母提出意見的時候,都摻雜著對自身對子女的期望和長遠的考慮,有時候,他們會把吃過的虧、走過的彎路,納入到對子女的人生規劃里,作為警醒。有時候,他們還會把自己沒有機會實現的一些想法,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他們代替自己去完成。
但對于當前一個階段的子女來說,這些意見卻很少會被接納。
當父母帶著不一定絕對理性的態度說話時,你其實也帶著不一定絕對理性的態度在聆聽。
久而久之,父母的話,就變成了聽不進耳的嘮叨。
他們大多數人,并沒有走過父母走過的路,那些遙不可及的憂慮,在他們眼里,遠得很。還有些人,并沒有什么切實的原因,只是“叛逆心理”作祟,盲目地把父母的意見拒之門外,執意做父母禁止他們做的一切事情。
他們內心總有一飛沖天的狂熱,總覺得自己的人生,父母不懂,也沒有權利干涉,按著父母設定的劇情去過的人生,沒有意思,也不完整。
的確,獨立的人生,本該有獨立的思考體系。
但是,如果撇開對父母那些嘮叨的“天生排斥感”,你真的覺得那些話,一點道理都沒有嗎?
如果提出這些意見的,是朋友、是上司、是同事,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一些?
這些疑問,往往會在很多年后,父母已老,子女也歷經滄桑,才會找出答案。
執著和固執,只有一線之隔。
抵觸情緒和偏見,常常會讓人失去正確的判斷力。在缺乏理性思考前提下,盲目排斥他人的意見,其實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行為。
多見者博,多聞者知,距諫者塞,專己者孤。
隨著年齡增長,你會發現人生路上多幾位“喊潮人”,是很幸運的事情。
別人的話就像一面鏡子,能照出自己平時發現不了的樣子。別人指的路,未必是最適合你的康莊大道,但至少能讓匆忙而焦慮的你停下步子,對前行的方向作另一番思考。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