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結合就是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孔子強調學是求得知識的源頭,通過博學、好學、多聞、多見獲取大量感性知識,同時又認為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上,還必須強化思維活動,把從博學、多聞、多見得來的知識作進一步的思考,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必須加工提煉,通過分析、整理、歸納,提高到理性認識,他的名言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這就是說,如果只學而不思考,囫圇吞棗,縱然是海闊天空,也難免一知半解,茫然困惑;反之,僅限于思考而不以所學為根據,則必將陷人空想無益的危險境地。所以他又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在他看來,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化;學思結合就是力求學一以貫之。這種學、思并重的學習方法是很有進步意義和現實意義的。
孔子還認為,在學與思求取真知的過程中,切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決不要主觀臆想,不要作絕對化的斷定、不要固執成見,不要自以為是。
這種實事求是、充滿辯證法的治學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孔子本身就是學思結合的典范。
史載,他跟師襄學彈琴,先學了一支曲,反復練習了十幾天還不停。師襄對他說:“這支曲子你已經學會了,再學一支新的吧。”他答道:“還不行。我僅僅學會了彈這支曲子,還沒有把握技法啊!”于是又專心致志地練了幾天,師襄對他說:“曲子的技法你已掌握得相當準了,可以學別的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體會把握到曲子的志趣和神韻呢,還是讓我再練幾天吧。又過了些時候,師襄對他說,你己經領會了志趣和神韻,可以學新的曲子了。孔子又認真地說:“我還沒有悟出作曲家是個什么樣的人啊。”于是仍就彈練。師襄在旁邊認真地聽后說:“聽你的琴聲,我好像看見有個人在嚴肅地思考,快樂地抬頭遙望而懷念著遠方。”孔子興奮地說:“我已經體察到作者的為人,黑黑的面孔,高高的身材,兩眼仰望遠方,一心想著以德服人,感化四方。除了周文王,還有誰能作出這樣曠達的曲子呢?”師襄聽了,又吃驚,又欽佩,向孔子行了個禮,高興地說道:“一點兒也不錯。我的老師傳授這支曲子時說過,此曲名叫文王操,你對音樂的理解太正確了!”為準確理解和把握琴曲的深邃內涵,孔子孜孜以求,堪為學思結合的典范。
在這個故事背后,學東西有四個層面:第一層面就是“得其曲”,意思就是學到了技巧和方法;第二層面是“得其數”,意思就是掌握了內在規律;第三就是“得其志”,就是理解了他的志趣和動機;最高境界是“得其人”,就是進入了對方的心靈世界。
另外,擊磬襄并沒有一開始就把“這個曲子的名字叫《文王操》”這個信息傳遞給孔子,這是古人的一種教學方式。
一開始不把所有的內容都告訴對方,給對方留一定的空間和空白,然后讓學習者自己用自己的理性、認知和判斷力,一點一點去探索那個知識,經常強調的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當事人應該懂得自悟、自得,這樣理解得才深,掌握得才透。
參見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原文記載: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 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