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家。能夠得到“皇帝光屁股獎”對我來說是極大的榮譽。這次獲獎實在令我很意外,也讓我覺得有些尷尬,因為我查詢了歷屆獲獎者名單,發現其中有很多人都切實地做出了改善世界的了不起事跡,在公共領域捍衛世俗主義。我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我喜歡想事情而不是做事情(笑聲)。所以我想我的獲獎感言應該說什么呢?然后我想起來萬圣節馬上就要到了。吊詭的是,萬圣節是自然主義者與無神論者群體最喜歡的節日。所以我挑選死亡作為這次演講的主題。你們可能注意到了,我并不是研究死亡的專家,更不用說研究世俗主義的專家了,而且死亡還是個多少有些禁忌的話題。因此我決定降低一下難度,將這個話題引入我自己的研究領域,也順便談一下物理,因為物理總能讓大家感到內心溫暖(笑聲)。
你可能會問,一名物理學家對死亡有哪些了解呢?我的工作與死亡有什么關系呢?幾個月之前,我在紐約參加了一場辯論。我與Steven Novella一隊,我們的論敵是Eben Alexander與Raymond Moody。我們的論題是“死亡并非最終結局”。Eben Alexander是一名神經醫生,也是《紐約時代》榜上有名的暢銷書作家。有一次他因為腦膜炎而陷入昏迷并且造訪了天堂。我們知道這段經歷是真實的,因為他親口這樣說,而且他的態度很誠懇(笑聲)。Steven Novella與我盡我們所能地提供了科學證據。好消息是我們贏了這次辯論(掌聲)。辯論舉辦方在辯論之前與之后進行了民意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同意我方論點的人數在辯論之后的確增加了,可見人的思想是可以通過理性討論加以改變的。不過大家可以看到還是有將近半數的人相信死亡并不是最終結局。這個理念確實很有說服力。
我們當然可以說這只是一廂情愿的幻想,但是還有很多無神論者與自然主義者都認為我們無法確切主張人死后究竟有沒有來生,因為我們沒有證據。我想說的是,我們可以確切主張人死后肯定沒有來生(掌聲)。為什么這么說呢?我的論點如下。首先,人的思想意識是大腦的產物,在大腦活動以外沒有思想意識。其次,大腦是由原子組成的。接下來這一條爭議就比較大了,就連我都好些朋友都不認可,但我還是要說:我們知道原子的運作方式,原子的運作方式對我們來說已經不再是秘密了。而且由于原子運作方式的限制,當你死后作為你的信息是不可能繼續存在下去的。讓你成為你的知識、想法與理念并不會離開你的身體,而是會與組成你的身體的原子一起遭到埋葬或者火化。
我想簡要說一下“我們知道原子的運作方式”是什么意思。無論怎樣延展我們的想象力,我們都不能說自己知道一切物理定律。但是與組成人體的原子有關的物理定律我們已經全都知道了,我們已經不可能繼續發現影響組成大腦的原子運作的全新物理定律了。這條論點很微妙,要是今天的演講有三個小時,我肯定會和大家掰開揉碎地解釋一下這些定律都是什么以及我們的底氣為什么這么足,但這樣的話我也會煩的。所以我決定還是祭出物理公式把大家全都嚇倒好了(笑聲)。這一條公式就總結了所有用來理解大腦當中原子運動的定律,以及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能量、物質與尺度。這個公式涵蓋了量子力學、時空結構、重力、包括電磁力與核力在內的其他作用力、包括電子與夸克在內的物質以及希格斯粒子。物理學定律為其他事物留下了充分的空間,比方說我們依然不知道黑洞如何運作。我不想說物理學已經沒什么搞頭了,我就是一名物理學家,暫時我還退休不了。但是我們現在已經掌握了足夠的知識讓我們可以完全肯定地說,如果的確存在著其他類型的作用力、粒子與場,那么它們肯定影響不了你的大腦當中的原子。它們要么太弱,以至于產生不了什么作用,要么就早已被我們找到了。
我這話別人一般都聽不懂,所以我要重復一遍以上論述的核心:我并不想說我們已經理解了全部物理定律,我不想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以外的物理學領域無法做出新的發現,我們甚至都不知道基本物理定律怎樣在宏觀層面上產生了如此復雜的現象,例如青蛙、生態系統以及銀河系的旋臂??茖W領域還有無數艱巨工作需要完成,但是我們已經有了一套基本框架,我們將其稱作量子場理論。量子場理論要么是對的,要么是錯的,而目前現有的所有證據都支持量子場理論。假如量子場理論是對的,那么除了我們已經發現的方式之外就不可能再有其他全新的影響大腦原子運作的方式,作為你的信息也不可能在你死后繼續保留下來。就算Eben Alexander的書賣得比我多得多,也改變不了這一點。
對于那些聲稱自己有證據證明死后有來生的人們,我們應當怎么做呢?我會向他們呈現兩個選項,他們選哪個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意識到自己選的是什么。選項一,某些尚未得到明確定義、不遵從已知任何物理學定律的超自然物質與大腦原子產生了互動,而且此類互動躲過了科學史上一切受控試驗的探查;選項二,人們在瀕死時會產生幻覺(笑聲,掌聲)。我請大家考慮一下這兩個選項,當然這種事就沒有必要送交最高法院了,因為他們經常做出錯誤的決定。但是除了那些號稱自己去過天堂并且著書立說的人們之外——因為顯然他們已經肩負了宣揚天堂的任務——我們還可以采取更科學的態度。既然人體是由原子構成的,而且我們也知道原子的運動方式,那么生命究竟是什么呢?這個源自基本粒子的運動與互動的復雜的非基本現象究竟是什么呢?
埃爾溫.薛定諤專門談到過這個問題。在納粹掌控奧地利之前,有很多著名物理學家都逃跑了,原因要么因為自己是猶太人,要么因為自己的朋友是猶太人,要么是極端厭惡納粹政權對待猶太人的方式。薛定諤也逃跑了,原因是**開銷太高(笑聲)。于是他滿世界找工作,終于在愛爾蘭圣三一學院求得一份教職。于是他搬到愛爾蘭并且成為了一名生物學家,在此期間他寫了一本書,名叫《生命是什么》。這本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預見了很多我們發現DNA與基因編碼之后才得出來的科學結論。這就是物理學家的思考方式。不過他也試圖回答自己在標題當中提出的問題:一團物質怎樣才算是“活著”呢?他提出了非常有趣且引人思考的回答:如果某團物質在理應停止之后很久還在運動,那么這團物質就算有生命(笑聲)。好比說你養了一只小雞,只要你不停的給小雞喂食,它就會到處亂跑撲扇翅膀。小雞死后就會停止運動,身體也會腐敗分解,回歸大地。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讓生命體到處亂跑亂叫呢?他的答案是我最喜歡的一條物理定律,也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宇宙或者封閉體系的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持續增加。熵就是衡量事物混亂無序的標準。把完整的雞蛋打碎是很容易的,讓打碎的雞蛋回歸完整就很難了;將生雞蛋打碎做成炒蛋很容易,將炒蛋還原成完整的生雞蛋就很難了,而且這個過程肯定不會自發進行。
這是一條非常深刻的物理定律,在社會、個人以及科學層面都牢牢抓住了人們的想象力,此外也為創造論者提供了口實。“既然有一條著名科學定律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會崩壞,一切事物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越來越缺乏組織性,宇宙最終會歸于熱寂,那么你怎么能指望我相信,所有這些令人驚嘆經常的復雜性——生物體,生物圈,還有你們這些人總在念叨的進化——完全是從毫無秩序可言的史前泥漿當中自發形成的呢?”對這個問題有兩種回答方式。第一種是簡單正確的回答:封閉系統。地球并不是封閉系統。網上有個取笑創造論者的段子:“物理學家總是聲稱地球不是封閉系統,這純粹是胡說八道。如果地球當真不是一個封閉系統,我們的天空就應該懸掛著一個碩大的能量球(笑聲),這么好的好事一聽就不可能是真的?!钡诙€回答要更加精細一些:生命在地球上的出現確實在字面上違法了熱力學第二定律,但是并沒有違反這條定律的精神。
為什么復雜精密的生命體會通過毫無個性的物理學活動產生出來呢?如果說物理運動有趨勢的話,那也應該是通向混亂無序的趨勢啊。羅杰.彭羅斯畫過一幅畫,畫面上的太陽是冰冷天空中的一個熱點。假如整個地球表面天空的溫度全都是白天的溫度,地球就會接收到多得多的能量,但是地表的溫度也會很快上升到與太陽溫度一致,那時候我們都得烤死。假如整個地球表面天空的溫度全都是夜晚的溫度,地表溫度就會很快下降,那時候我們都得凍死。地球上之所以有生命,是因為太陽是冰冷天空當中的一個熱點,因此我們從太陽那里得到了有序的第一手能量,這樣的能量能用來做有用功,例如光合作用與開大會。這些活動都會導致能量降級。我們提高了太陽能量的熵值,并且將提高的熵返還給了宇宙。我們從太陽接受一個光子,就會向宇宙輻射二十個光子,與此同時我們利用了每個光子的能量的二十分之一。換句話說我們從太陽獲得了多少能量就會向宇宙返還多少能量。太陽不是能量來源,而是低熵能量來源。我們用低熵能源來維持生命并且進行各種生命活動。
不僅僅在生物圈是這樣,在整個宇宙都是這樣。請讓我帶領大家回顧一下宇宙的歷史。這是一張宇宙大爆炸之后一秒鐘的照片,完全是白茫茫一片。大爆炸發生在137億年前,有時候有人會將大爆炸描述成為純黑背景上的一個白點,這個意象完全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意象表明大爆炸發生在原本就存在的時空結構當中,事實上大爆炸是整個宇宙從無到有的過程。大爆炸之后一秒鐘的宇宙溫度很高,密度很大,到處都很光滑均勻,到處都很明亮。大爆炸過去38萬年之后,宇宙終于透明了?,F在這張照片是宇宙微波背景照片,我們能看到各種結構正在逐漸形成,宇宙正在變得越來越異質化,越來越不均勻。照片上藍點的密度比較小,紅點和綠點的密度比較大。隨著時間的流逝,萬有引力會進一步加劇密度的差異。然后就有了我們今天這個美麗的宇宙,有各種星系、恒星與超星系團。第三張照片是哈勃望遠鏡拍攝的10的10次方年之后的宇宙,這是人類所拍攝過的最深刻也最美麗的照片。你只要將天文望遠鏡指向天空的空白一點并且打開快門,而且這部望遠鏡的功能像哈勃望遠鏡一樣強大,你就能看到這幅景象。我們生活一個具有上萬億星系的宇宙當中,誰知道哪顆行星上的外星人正在召開大會,爭取當地環境當中的政教分離呢?我們經常聽到的故事聲稱這就是宇宙的結局,可是并非如此。就算人類滅絕之后宇宙還會繼續進化。第四張圖片是10的15次方年之后的宇宙,此時所有的恒星都已經燃燒殆盡,最后一顆恒星已經熄滅,宇宙當中只剩下了冰冷的巖石與黑洞。但就算這樣也不是最終結局。所有的巖石與恒星殘骸都會落入黑洞當中,而且斯蒂芬.霍金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告訴我們黑洞不會永遠存在,而是會向外輻射并最終蒸發消失。這個過程大約需要一谷歌年之久,這里的谷歌是計數單位,也就是10的100次方。這時最后一個黑洞也會蒸發殆盡,剩下的就只有空蕩蕩的空間。我們現在的理論認為空間會永遠存在下去,這就是宇宙的歷史。
將這五張圖片放在一起,大家會注意到熵值一直隨著宇宙膨脹而不斷增加。大爆炸剛剛發生之后宇宙之所以如此順滑是因為當時的宇宙高度有序,密度極高。這樣的狀態極其罕見,也非常微妙。隨著熵增,宇宙當中出現了各種結構,恒星閃亮熄滅,人類生老病死。最終宇宙陷入了一片虛空,熵值達到了最高點。但是復雜性——也就是物質的組織方式——又是另一回事了。大爆炸剛結束時的宇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地方,一谷歌年之后宇宙又會成為一個非常簡單的地方。在此期間正是熵增的過程使得宇宙具有了復雜性,行星、恒星、星系與有機體正是因為熵增才得以產生。這樣的過程并非偶然,而是由宇宙的本質決定的。熵值只會增加,而復雜性卻會先升后降,直到達到熱平衡狀態為止。
因此對于創造論者的質疑,正確的答案應該是這樣的:熱力學第二定律不僅允許地球上產生生命這樣的復雜結構,而且生命這樣的復雜結構之所以能夠在地球上產生正是拜熱力學第二定律所賜。一切生命都寄生在熵增過程上面。我們是熵增浪頭上的沖浪者,直到被浪頭沖上永恒虛空的海岸為止。在這一點上宇宙其實并不特殊,一杯加牛奶的咖啡都能體現這個過程。剛剛將牛奶加入咖啡的時候,牛奶在上層,咖啡在下層,這是低熵狀態,組織性很強,狀態很簡單。假如你將牛奶與咖啡徹底混合起來,熵值就增加了,狀態也很簡單。只有在中間階段我們才能看到牛奶的觸須千回百轉地伸進咖啡當中,這時候才有復雜性。這些位于簡單開始與簡單結束之間的扭結觸須就是我們。我們就是宇宙從簡單到簡單的過程中暫時爆發出來的結構與組織。
幾年前我乘飛機出門,鄰座碰巧是地質化學家Michael Russel。他看過我的幾篇論文,于是對我說:“生命的意義是吧?那還不簡單?生命的意義就是氫化二氧化碳?!保ㄐβ暎┑厍蛟缙诖髿獾闹饕煞质嵌趸?,而二氧化碳的熵值比較低。地球大氣很想轉換成為熵值較高的狀態,也就是將二氧化碳變成甲烷。但是二氧化碳無法直接轉化成甲烷,只能通過一系列復雜化學反應。早期海洋當中偶爾出現了能夠進行全套化學反應的結構,這個增加大氣熵值的結構就成了一切地球生命的祖先。這樣的見解不僅對于科學的生命觀念至關重要,而且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也至關重要。當我與Eben Alexander以及Raymond Moody辯論的時候,不支持我們這一邊的觀眾們就是轉不過這個彎來。“死亡之后你去哪里了?不是說能量守恒嗎?那么組成你的能量難道消失了嗎?”生命并不是能量,不是作用力,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而是一套化學反應。所謂人死如燈滅,熄滅蠟燭之后能量并沒有轉移到別處,只是導致燃燒的化學反應停止了而已。你死了以后同樣哪里都不會去,你只是不再發生了而已。按照HBO招牌劇集的說法就是“凡人終將不再發生”。
只要等待的時間足夠長,我們每個人都能看到熱均衡那一天。地球上的醫學技術完全有可能極大延長人類壽命,人類完全可以活上幾千甚至幾萬年而不違反任何基本物理學定律。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走到這一步。就像地球上的其他哺乳動物一樣,我們人類也擁有十五億次心跳,跳完之后我們就該走了。所以我才說來生是虛偽的慰藉,希望人生會永遠持續下去的一廂情愿并不正確,天堂是一個很糟糕的主意。很多詩人與歌詞作家早就看穿了這一點,因為天堂就是熱均衡的最終狀態,在天堂里什么事都不會發生,只有無聊。David Byrne知道,“天堂就是永遠無所事事之地?!盠enoard Cohen也知道,“這個地方就像周六晚上的天堂一樣死氣沉沉?!蔽覍幙稍谥芰砩吓c你們這些不信者一起討論各種話題也不愿與天使在天堂里消磨時光(掌聲)。
在《10又1/2章世界史》的最后一章,作者朱利安.巴恩斯描述了他心目當中的天堂。故事主人公是一位死后上了天堂的英國藍領工人,天堂的導游向他解釋道,天堂里的人們可以想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但是必須自己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你的想象力與提問能力決定了你能擁有什么東西,我們不會向你提出任何建議。于是主人公說:“我想打高爾夫球,我想與美女上床?!苯觼淼膸装倌昀锼粩嗤晟屏诉@兩門技藝。他睡遍了各種女性,解鎖了各種姿勢;他將球技磨練得出神入化,隨便揮一揮就能一球進洞。然后他就厭倦了。于是導游對他說:“在這里每個人都還有一項選擇,就是真正的死亡?!薄澳敲从卸嗌偃藭@么選呢?”“到頭來所有人都會這么選的。”(笑聲)相信永恒完滿的存在方式確實存在是錯誤的想法。我們的生命轉瞬即逝,由熵增驅動,這其中最基本的道理就是不存在完美的生活方式。
不僅僅天堂是個壞主意,就連幸福都是個壞主意。請不要誤會,我喜歡幸福,而且我現在也還算幸福。我所反對的是盲目迷戀幸福?!都~約時代》暢銷書榜上除了證明天堂確實存在的書就是指導人們追求幸福的書,介紹天文學的書卻沒有多少。我們錯誤地認為自己可以達到永久幸福的狀態,但是自然的本質就是運動、改變與進化,因此不可能存在完美的生存方式。心理學當中有一種所謂“享樂主義跑步機”的說法。心理學家衡量了人們在經歷足以改變人生的大事之前與之后的態度:好比說你贏了一張彩票,你的幸福感會陡然上升,然后在接下來的幾年逐漸下降,一直恢復到贏得彩票之前為止;假如你因為車禍而全身癱瘓,你的幸福感也會陡然下降,然后再逐漸上升,直到幾年之后恢復到車禍之前的水平為止。你盡管可以談論這其中的生物化學道理,例如多巴胺怎樣作用于大腦,但是這一切都反映了我們最根本的認識弊端:我們不可能實現完美永恒的幸福,因為完美永恒就意味著毫無改變,而毫無改變的狀態非常無聊,根本不可能使人幸福。這就是幸福與完美永恒之間的根本矛盾。
穆里爾.魯凱澤說過我本人最欣賞的一句話:“宇宙是由故事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組成的?!濒攧P澤并不反對科學,她還曾經為十九世紀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吉布斯撰寫過精彩的傳記。她真正想說的是,假如你在星巴克與其他人第一次約會,對方說“向我介紹一下你自己吧”,你肯定不會把組成你身體的每一個原子都列成清單給對方過目(笑聲)——當然在我執教的加州理工真有人這么玩,他們覺得這么做挺性感的——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更加大而化之的敘述方式,選擇向對方講故事。就是故事讓我們的人生有了意義。人生的意義并不在于達到某一種狀態并且停留在里面不出來。一切故事都有起承轉合,根據物理學定律故事必然要結束,而故事的精彩程度才是人生成功與否的標志。
當然我并不想貶低伴隨著死亡的真切悲傷。我們都失去過親朋好友,親近之人的逝去會令你感到非常傷心,這并沒有錯。失去我們關心的人的確很值得傷心。就算明知死亡不可避免,死亡帶來的悲痛也不會減弱,但是這一認知確實能影響你應對死亡的方式。我講個不太體貼的笑話吧:“我兒子得了癌癥,我覺得這應該是全世界最令我心碎的事情了,然后我也得了癌癥?!保ㄐβ暎┻@個笑話讓我想起了巴黎的人骨地下城。巴黎街道下方有一片綿延幾百英里的隧道,里面堆滿了上百萬人的骨骸。因為十七十八世紀的人們不太擅長修建墓地,雨水經常會沖開墳塋,將骨骸漂到街道上來。于是他們就將全市墓地的骨骸全都挖出來,集中存放在了地下隧道里面。這里的確是一個肅穆陰森的場合,但是巴黎人的態度卻與美國人截然不同。除了人固有一死的嚴肅氣氛,地下城里還有些無厘頭取樂的氛圍。例如擺放骨骸的人會用頭骨擺出心形,還會在墻上寫下各種格言詩句。有一條詩句粗略翻譯一下是這個意思:“地面的一切都會如此結束/精神、美麗、氣質、才能/如同鮮花一樣易逝/最輕微的微風也會將其吹散?!睋Q句話就是“別看你現在跳的歡,早晚給你拉清單。”死亡是必然發生的,死亡是很嚴肅的,嚴肅對待死亡是很正確的態度。但是死亡之所以嚴肅是因為生命非常重要。我們的人生不是彩排,而是唯一一次的正式演出。(掌聲)
最后我想讓大家看一看我本人最喜歡的宇宙圖片。我一直跟別人這么說:早晚有一天會有人給我整整一個小時的演講時間,到時候我會將房間的燈光全都調暗,將這幅圖片投放在大屏幕上,然后就一言不發地站到一旁,與觀眾們一起盯著這張圖片沉思一個小時。宇宙會讓人深切地感到自身的渺小與微不足道。但是我們盡管微不足道,卻依舊非同尋常。誠然,我們只是原子的組合,但我們這堆原子組合卻能夠反躬自省,能夠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能夠撰寫我們自己的故事。我們的生命不可能永遠存在,所以生命才如此重要。謝謝大家。(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