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一場讀書會都是由一個人或者少數的幾個人做分享,而大部分人只是傾聽,被動接受或被動輸入,大家會是什么感受呢?可以想象,我們一定會覺得索然無趣,收獲有限,同時,也沒有達到參加讀書會的真實目的,那持續性就有待考證。
這一節課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讀書會的本質含義:以讀書交友,碰撞思想,聯機思維,拓展視野,收獲N倍的讀書洞見。
那如何打破傳統的純分享式的讀書模式呢,袁老師講到了三種玩法。每一種玩法都特別有趣,能夠調動大家的參與性和體驗感,恨不得立刻使用。
第1種,搶任務的分享,有饑餓營銷的感覺。
因為任務是有限的,想參與的人數肯定更多,所以,誰先搶到誰就先擁有這樣的資格,而這個資格還賦予特殊的權利,比如逼迫自己去更深入閱讀,同時輸出自己的感悟,得到老師的指點等等。“搶任務”本身就是帶有意愿,只有我們愿意去做,我們才會去搶,當主觀能動性很強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參與更多,才能把這個事情做得更好,產出也會更好。
主動參與,有效輸出,則是讀書會的重要使命。
第2種多元化展示知識點。
這種模式不僅僅是體現參與感,更多的是趣味性,讓大家從單一的被動的輸入,轉化到多元的有趣的輸出。每個人都躬身入局,都貢獻自己的輸出模式,不管是思維導圖還是編排故事,還是用動物去描述,都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和參與性,這不是在讀書,而是在玩書。
在玩兒中深入思考,拆解難點,精準解讀,高效學習,提煉升華。
第3種是兩兩回顧趣味復盤。
這個模式不僅加深了兩個或者是多個人之間的連接互動,更多的是深入去思考這本書帶給我的一個收獲和啟發。以提問的方式復盤,特別有挑戰,如何提問如何回答不僅有助于提升深入思考的能力,也進一步驗證我們是如何讀書的,有沒有讀懂,有沒有真正的領略書中的精華。
可見,三種模式雖有不同,但本質都是一樣的:在玩中,在交流與碰撞中,在參與中,感受讀書會的魅力。
晚上的視頻互動讓我們看到讀書會的另一種玩法:猜測與反饋,這讓我想到的是如何快速選擇一本適合自己的書。
當看到一個書名,你想到的是什么?你覺得它是什么內容?這是你想要的嗎?……通過書名去判斷這本書跟自己的心理距離,這有助于我們快速去選擇和判斷,這是不是我們想要的一本書,會大大節約我們選書的時間。
通過視頻活動,讓我更加體會到玩耍的意義,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拘泥于形式,不固化自己的思維。
不僅是讀書會,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何嘗不是這樣。只要有創新的思維,玩耍的心態,任何事都可以做得有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