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箏記
? ? ? ?余自六歲習箏,今已十有一二年矣。憶余童稚時,嘗謁姊家,見臥房橫架瑤箏一臺,異之。撥弄琴弦,音域甚廣,可作淙淙流水之清疏,亦可作十萬大山之巍峨。余甚喜。遂尋師習之。
? ? ? 初,隨師習指法,不出勾、托、抹、劈、撮此五類。左手則加之按、滑、揉、顫,微帶油腔,曲音多變。一年得十余曲:《漁舟唱晚》《高山流水》《瀏陽河》《紫竹調》《西江月》《茉莉花》《漢宮秋月》。余得其法,練熟還生,以澀勒出之。前二三年,每赴課,必守時。師甚喜。然,年歲益增,余心漸墮。每至冬日,寒風冷冽,砭人肌骨,賴床不起。赴課屢遲,師亦無奈。古人“業精于勤荒于嬉”,此言得之。幸箏為余之甚愛,因以持之。終于夏歷辛卯年季夏,西歷二零一一年七月,得授中國民族管弦樂會古箏十級優秀證書。前后歷時,七年有余。其間艱辛困苦,個中滋味,余心了然。
? ? ? 箏,華夏古來彈撥樂之名器,舊稱瑤箏,秦箏,鸞箏亦是也。舊時秦箏多十三弦,十六弦,而今多二十一弦。故音域益廣,張力益強。近代箏曲如《幻想曲》《溟山》《西域隨想》,風格奇譎,一改前代婉約之風,指技亦大有長進。奏《西域隨想》,或拍面板,或擊弦面,西域三十六國民風即在眼前。此其前無古人之處。
? ? ? 古箏流派亦多,以陜西箏,河南箏,浙江箏,潮州箏,山東箏為最。陜西箏音多跳脫,曲風細膩,慷慨急楚,委婉纏綿。如《秦桑曲》《香山射鼓》。河南箏以左手按、滑見長。渾厚淳樸,時有豫劇曲風。傅玄《箏賦》評“曲高和寡,妙技難工。”時人以《漢江韻》《姜女淚》為高。浙江箏即武林箏,又稱杭箏,多傳于吳越一帶。曲風明朗細膩,綺麗優雅。如《高山流水》《四合如意》。潮州嶺南之地,箏派亦自成一格,有別中原。音律婉轉,曲調悲切。以《寒鴉戲水》《柳青娘》為最。山東齊魯之地,文風甚厚,教化亦有之。戰國策載:“臨淄其富而實,其民無不歡竿、擊筑,彈箏。”多花指,連托。吟揉按滑,剛柔并蓄,淳樸古雅。《鳳翔歌》《漢宮秋月》是也。以上五家為箏派之佼佼,余略作評述。
? ? ? 余曾習《將軍令》一曲。曲意曲折,鼓角密集,儒將風度,銜枚疾走,戰場廝殺,凱旋歸營皆在曲中。一氣呵成,勢貫長虹。余雖甚喜,而曲難工。常練至臂腕酸痛不能止,仍未達其曲意。年歲益增,悟性漸高。后知曲各有意,先知其意而方善操曲。《漁舟唱晚》,取王勃“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詩意,斜陽晚照,碧波萬頃,欸乃歸舟。技法雖易,至境甚難。雖至今日,不敢言全通曲意。
? ? ? 樂者,天地之和也。自五四以來,民樂之學日漸式微。禮崩樂壞,曲譜盡失。幸得有識之士,不遺余力,推陳出新,繼往開來,更上一層。琴箏笛蕭之屬再反塵世。
? ? ? 蕭綱《彈箏》詩云:“彈箏北窗下,夜響清音愁”。寒夜聽箏,賞心樂事。然余寓居公寓,深恐擾民,又怕鄰人嗔怪,只得作罷。唯幸十二余年,不負瑤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