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之積極主動

如果你工作中遇到過這樣的同事,請在心里默默打個勾:

遇到問題喜歡推卸責任,抱怨領導沒有交代清楚,抱怨同事不夠配合;

做事不分輕重緩急,想到什么做什么,一切由著自己的性子;

打工心態,所有工作等待領導安排,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對照看看,中了幾條?其實,羅列這些場景,并不代表這就是現實中你同事的樣子,相反,這恰恰反映的是你自身消極被動的想法或性格弱點,說明你自己可能還是依賴型的人,還沒有真正獨立,就像還沒有長大的孩子,遇到任何問題會問自己的爸媽怎么辦,而不是自己想辦法獨立解決。

那么,如何做才能讓自己從依賴型人格變成獨立型人格呢?首先要學會積極主動。

在史蒂芬·科維寫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積極主動是排在第一個的習慣,因為你只有下定決心掌管一切,才能真正開始培養其他習慣。作者在書中提到:人性的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人類不僅能針對特定環境選擇回應方式,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的環境。

一、學會思維轉換

那么,怎樣學會思維轉換呢?

作者在書中引用燈塔與船的故事講述了一個思維轉換的過程:

兩艘演習戰艦在陰沉的天氣中航行了數日,一天天色已晚,濃重的霧氣使得能見度極低,船長站在艦橋上瞭望。

剛入夜不久,艦橋一側的瞭望員忽然報告:“右舷位置有燈光。”

船長問他光線的移動方向,他回答:“正逼近我們?!?/p>

船長命令信號兵通知對方:“我們正迎面駛來,建議你轉向20度?!?/p>

對方說:“建議你轉向20度?!?/p>

船長說:“發信號,告訴他我是上校,命令他轉向20度?!?/p>

對方回答:“我是二等水手,你最好轉向20度?!?/p>

船長聽完勃然大怒,大叫道:“這是戰艦,轉向20度?!?/p>

對方的信號傳來:“這是燈塔。”

結果,船長改變了航道。

以原則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就像燈塔,是不可動搖的自然法則。

舊有的消極被動的思維模式是由外而內的解決辦法,會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歸咎于別人和環境的缺陷。

而改用由內而外的積極主動的思維模式,需要我們從自己的內心做起。比如:你想在工作上享有更多的自由與自主,那么先做個更負責任的盡職的員工;如果你想獲得領導的信任,那么你先做個值得信任的人。

二、做出自己的選擇

在消極被動與積極主動之間有一個巨大的空間,叫做選擇,也就是你有自己的選擇。

我們往往喜歡把自己的消極被動歸咎于外在的世界,比如:

基因決定論認為,你的脾氣不好,是因為你自己祖先的DNA里就有壞脾氣的成分,借著基因遺傳到了你的身上。

心理決定論認為,你現在的落寞是由父母造成的,因為童年時期的你只要犯錯就會被父母責罵、懲罰甚至跟其他孩子進行比較削弱了你的自信;

環境決定論認為,你消極被動的工作方式完全是因為老板的不作為,部門環境的影響,其他員工的不良行為導致的。

總之,一切原因都是外界造成的,唯獨看不到自己還可以選擇其他的方式,比如積極主動地由內而外地改變自己。

正如你面前擺著一臺電腦,你可以選擇自主編程,不受本能的影響,積極主動地創造屬于自己的程序。

為什么人類可以做到這些而動物做不到呢?因為動物的能力有限,只能聽命于本能和后天環境,而人類的天賦卻永無止境。

羅斯福夫人說過: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傷害你,除非你同意。如果你不把傷害你的權力交到別人手里,他們是沒辦法中傷你的內心。

人生都是你選擇的結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所以千萬不要輕易地放棄自己選擇的權利。

三、擴大你的影響圈

作者在書中提到,看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在哪個圈,也能大致判斷他是否積極主動。

因為積極主動的人會更專注于“影響圈”,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的能量是積極的,能夠使影響圈不斷擴大;

而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注于“關注圈”,緊盯他人的弱點,環境問題等,導致他們的能量越來越消極,從而造成影響圈日益縮小。

以微信朋友圈為例:

“關注圈”相當于你朋友圈里其他人分享的內容,而“影響圈”就是自己在朋友圈分享的內容。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了他人的分享內容上,從而讓自己的生活被他人左右,而少數人會在自己的朋友圈中下功夫經營自己,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因為關注他人很容易,經營自己很困難。

所以,從日常生活開始,專注于影響圈,擴大影響圈,訓練自己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

總結

幸福,就像不幸一樣,是一個主動的選擇。

所以,從現在開始,做個積極主動的人吧,做自己生活的掌控者,而不是乘客,這樣你才會有和生活談判的底氣。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