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你所喜愛的人生》
2017年3月8日
在屬于婦女的節日里,我讀了這本美國設計師Ayse Birsel寫的充滿創意的書《設計你所喜愛的人生》,可謂寓意深長。
我屬于70后,學習、工作、結婚生子。。。。。。一步一步走過來,一半是自己的選擇,另外一半也是自己的選擇嗎?關于人生,我從小到大聽到許多告誡,看到許多成功案例,或是失敗的教訓,問題是,我有真正地去思考過我的一半的人生是怎么過來的,然后我余下的一半人生要如何過嗎?
在職場工作了這么多年,更多的是理性思維,做好3-5年,5-10年職業規劃,其它的看似順其自然地過來了。然而人生需要我們放眼全局,把自己,家人,朋友,社會,乃至世界一起放進來思考,并與他人合作。沒有標準定義,沒有所謂最理想、最完美的人生,而是設計屬于你的人生,最像你的人生。這對我來說,需要打破慣有的思維,重新認識、感知自己,需要的不僅是勇氣呢!
那么,可以試試看用“玩”的心態,來初識所謂的設計人生吧。。。。。。
在你想到的和你需要的之間創造交集,這就需要我們像設計師一樣思考:
1. 積極樂觀地思考
2. 同理心,從他人的視角看問題
3. 看到大的圖景
4. 與他人合作,產出更多豐富的想法
5. 最后,多問“假如”,認真回答自己的答案
作者分享了她應用的設計流程:解構、再重構。
認識解構,可以從認識“湯”開始,哈,不是么?湯的配料被分解成每個組成部分,我們可以替換一些原料嗎?當然可以啊!于是我們開心地使用新的配方,得到新的湯!如果人生就是“湯”,那么配料是什么?你想要改變、替換和保留哪些配料?如果你嘗試改變通常做湯的方式,那會怎樣?如果你嘗試改變吃的方式,那會怎樣?
先畫出你人生吧。在人生的主題上,添加你的任意想法,直到窮盡。然后我們可以用一個模型圖——四象限圖,看看我們的人生是否平衡。
再想想我們的偶像,都是誰?他們賦予我們何種啟發和力量。如果問我一輩的,或許是馬云,王石等。如果問更年輕的,也許又是各不相同的答案。
回到你當下的人生,你可以比喻成什么?關于我們未來的人生,能想到什么?舉個例子,人生是一棵樹,一顆結了豐碩蘋果的蘋果樹,或者是石榴樹。人生是太陽劇團,多姿多彩,充滿樂趣。現在需要反思我們如何從這里到那里,我們需要哪些準備,需要做什么,與誰一起做。再想想對于我們來說,人生中重要的人、事、物等等,填寫一下。這有點像閱讀一本書后得到的關鍵詞,人生中也是如此啊,與我們相關度最大,最在乎的是什么。
開始重構人生了!只有3個圈,因為我們不可能要太多。當然,還是可以按照四個象限的方式畫出四個層面的三個相交的圈。屬于你的,獨一無二的圈!然后,我們需要表達出來!用愿景地圖,愿景信,事項清單,宣言,用詩歌,大膽地表達出來!
開始行動吧。從一幅畫開始。。。。。。設計屬于我自己的人生,哪怕只有一半,也是一樣可以很精彩。
因為相信曼德拉說過的話:“有些事情看起來總是不太可能,直到你真的把它做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