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一格
今年,我與媽媽的通話格外多。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
明明前兩天才通過電話,卻又埋怨我 “你怕是要把我忘記了”,三五句一聊,又總能繞到:“一年見不著你兩回,回家就跟走過場一樣,什么時候來蕪湖工作就好了”。
每當此時,我三言兩語應付過去,卻無法給出她想要的回應。 她越來越多地想要和我多說說話。
讓我詫異,她真像是一個要糖的孩子。
幼時,我是那個渴望被父母牽著手帶在身邊的小孩。我曾覺得我的父母是狠心的父母,拋下一切,三年在外沒有歸家,青壯年時的所有精力一概奉于打拼、漂泊,在一個我從未去過的陌生他鄉(xiāng)。
那是一段我感覺格外漫長、內心非常孤獨的童年,父母親的歸家成了奢侈,陪伴是奢望,電話是我們之間唯一的聯(lián)絡方式。
即便每一次都寥寥數(shù)語,但這無法觸摸的陪伴,是彼此多少個日夜翻來覆去時細細回味的彌足珍貴。
如今,父母上了年紀,終于肯從辛苦的打拼中退下來,生活這才將他們的時間歸還。
媽媽說,哥哥每晚都是加班到半夜才回家,雖說屋檐下同住一處,卻連好好說上幾句話的功夫都沒有。我只好安慰道,年輕人嘛,忙點是好事。但這無論如何,也掩蓋不了她感到孤獨、失落、沒有被需要的事實。
像是反過來了,幼時我渴望的陪伴,現(xiàn)如今成了他們心頭的期盼。
可我們哪管?正值熱血的年紀,也不知道哪來的自信能Hold的勇氣,撒腿就跑,一心奔赴自由。
夢想著有一天有一處有自己的一方立足方地。身附洪荒之力啊,誰攔跟誰急。
他們見這孩子已鐵了心,不撞南墻是不回頭了,只好作罷。 于是,就去從未去過的城市,找有趣的同類,做感興趣的工作,過喜歡的生活方式,還剪了媽媽不喜歡的發(fā)型……
在陌生的城市,學到、了解、見過很多很多的己所未知,可是,我們卻很久都不知道一個事實:
離家即是遠方,父母只能遙望。
之前一個上海群里有朋友聊到,我們好像一步一步把父母給屏蔽隔離了。對此,多數(shù)人深以為然。
有一個朋友說,她印象特別深,媽媽說了一句話:“你怎么就長得跟小時候不一樣了,你以前是圓臉,現(xiàn)在是長臉。”相處時日甚少,她不知,當初的小孩是如何長大了。
不知,幾年的時間,生活怎樣利得像一塊磨石,削瘦了豐滿的理想,蛻去了嬰兒肥;
不知,你漸漸看清了這世界的種種,發(fā)現(xiàn)沒有絕對的公平與不公,是與非黑與白,還有一種灰色地帶;
你流過很多回的淚,心里生出一種獨一無二的平衡智慧,也澄凈了當初眼中的戾氣;
不知,你遇見了喜歡的風景,眼前開闊不再閉塞;你還找到喜歡的人,從此心心念念是他……
你的成長,他們終究不會是重度參與的角色。
傳統(tǒng)老式的思想絕不會輕易就允許一個姑娘闖蕩江湖,二十幾年過去,他們慢慢學會做如何表達關心的親人,卻不知道如何做你的朋友。
很少有平行角度的推心置腹,直接導致你經(jīng)常撓頭心煩地抱怨“怎么他們就不能理解”,“為什么就不能開明一點呢”,漸漸地疏離……他們成了一個被通知的旁觀者。
即便他們曾是雷厲風行、說一不二的船長和舵手,今時今日也難以把控你的人生、決定你要去到何處。
但他們知道,生而為人,該歷的劫、該吃的苦早早等在那里,一分也不會少。
但是,他們總要以一種過來人的經(jīng)驗告誡你,盡量在可控的范圍以內就會少走彎路,But 你并不領情。
絕大部分人的內心,對父母的人生都是排斥的。我從小就想,我真的不要成為我爸爸/媽媽一樣的人,人生應該過成不一樣的樣子。
越是管束,越是想逆行之。
叛逆期只不過是來得早和晚的問題。他們想要你的工作離家近一點,你就對遠方更好奇。
然而,每個獨自在外的人,都有一顆想家又害怕歸家的心。 外面呆得久了,想念媽媽做的那道拿手紅燒肉,卻早已適應不了久待家中。
這種不適應,一方面是突然被包裹的溫情,一方面是家和遠方兩者截然不同的屬性相互抵觸。
回到家,看媽媽樂呵呵地燃起俗世的煙火,燉炒煮煎蒸,一雙手盤活了水、火與豐富的食材。一頓饗宴,味味俱全,應有盡有。飯桌上爸爸一再三令五申“多吃點!多吃點……”。 可是,吃飽喝足,你還惦記著遠方。
那是一種稱之為生活與追求、成就感與自由空間的東西。你還要在那里奮斗,找自我。
耳邊響起“詩與遠方”,你一次次出走,愿意并且一定要去做那個追逐的少年。
工作以后,每年春節(jié)后都有一個慣例,媽媽都在我走的前一天,備好一條家中腌制的臘魚和上好的臘肉段,爸爸一塊一塊切好,裝袋。
臨行上車時,又跑前跑后,把我故意放下來的東西再次拎過來,各種吃喝裝滿了整個后備箱。車啟動的那一刻,看見媽媽紅了眼眶,我一次也不敢回頭。
他們一定還在家門后望著我遠去的方向,四周空落落的,會是怎樣一種失落。
他們年輕時,忙忙碌碌,我年紀小尚在原處;等我長大了,奔走四方,他們卻老了,歸隱家中。
兩代人,各自的輪回,一步步反向疾馳的星軌。
匆忙奔赴了大半生,卸甲歸來,你生活里的一切發(fā)生在遠方,歡樂也在遠方。他們,一定是難過的吧。
這一世,血水相融,緣分很深。
深到,無論天涯海角,世上只此一款爸爸與媽媽,只此一款愛女。
無論如何生了矛盾,不嫌不棄,不退不換。 這一世,聚少離多,聚匆匆,離匆匆,緣分又何其淺。 細思潸然。
究竟該歸家,還是繼續(xù)遠行,這是今時今日你我永遠拿不到滿分的題,也是周圍多少分離的兩代人面對的傷感現(xiàn)實。
很長時間里,我們不過是要尋一個平衡的支點罷了。
家中一位長者,常說一句話:
諸事難周全,但是心里要有數(shù)。
無論是入江湖,還是繞雙親膝下,圓了什么,另一邊就定有缺憾。
有多久沒有看望父母了,請個假回家看看;有多久沒給家里打電話了,10分鐘的時間匯報一下思想和近況,陪他們嘮嘮嗑……別讓他們等太久,期望成為奢望。
幸好,當糾結沒有什么用處時,我們還能做當下能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