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只是年輕人體驗不到這句話的份量。
瓊瑤阿姨的愛人,2002年就重病臥床,直到靠鼻飼管為生,而瓊瑤阿姨早就是瓊瑤老奶奶,一個老人照顧另一個老人,說起來是輕描淡寫的家事,卻讓當事人只覺生在地獄,苦海無邊。
所以瓊瑤阿姨說,是我守在臺北,你們出國散心。
孩子表白孝心只是靠嘴,如果也鞍前馬后照顧親人一年,只怕自己也怕自己內心也陰暗了,希望老人平安解脫。所謂血濃于水啊,也擋不住久病磨人。
讓老人安樂死,我贊同。一個人日子到了頭,就不要無止境耗費社會資源,最終一個老人能拖垮一家人。
我爺爺當年癌癥,我媽媽伺候床前五年,爺爺還是走了。只是這五年,我媽媽天天半夜幫爺爺擦汗喂水換尿片,一場病下來,她也老了十年。
找個保姆?第一當時家里沒錢,第二即便有錢,保姆也不愿意做伺候癌癥晚期病人的事情。
而爺爺的強烈求生欲望和折磨家人愧疚,他內心何曾不是天人交戰?——爺爺內心天人交戰這一點也是我后來深深領悟到的,一個人壯年時,心中有豪氣,說讓我安樂死容易。真到了老年,反而求生欲望很強烈,并不愿意死。所以我以后立遺囑要早立,50歲時離遺囑,而且規定以后萬一我的想法變來變去,關于安樂死的想法,以這份遺囑想法為準。
反正那時我就想安度晚年這個事情是不是因為太多不能安度,才變成祝福?
如今我人到中年,也見過不少老人離去,重病燒錢且磨人,吞沒多少善良人心?
所以我很同情瓊瑤奶奶,她費心勞神,出力出錢,只因為不是原配,被兒女質疑想卸包袱,這指責當然委屈。
很多人批評瓊瑤,說你做小三選擇了愛情,就要承擔好照顧愛情的辛苦,我覺得要是你長期照顧過這樣的病人,想法會不一樣。還有這事和瓊瑤當年的感情風波關系不大吧,畢竟都一起生活了快20年了。
還有人批評瓊瑤你不過是一周去幾次醫院,照顧老人有護工醫生,你做了什么?——讓80歲的老人,一周去幾次醫院,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等你老了,你就知道了。我媽現在70歲,買個菜要2小時,被我弟弟說慢,她自己委屈的要哭,我走不快了,我走不快了啊。
可兒女也有難處,大好事業不能為了老人放棄,美好人生也不能為了老人舍棄,讓自己同意親人離世,于情于理又壓力巨大,難。
想起古代談孝道,一云父母在,不遠游,二云丁憂三年。
可那是田園農耕時代,今天嘆息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的人,哪里敢真的追求詩和遠方?
我也理解,真要安樂死放開啊,不曉得多少人,找出種種理由,假說這事病者醫院,拔下鼻飼管。
一場重病便教許多人獻了原形,人性不過是自私。
與其讓人性面對生死殘忍考驗,真不如我們認真想想安樂死,是不是老齡社會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