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90后步入中年危機”成為眾多營銷號反復撩撥的痛點,正如之前被80后嘲笑非主流的90后,他們又一次被“陷入了中年危機”。
“90后”到底在焦慮什么?
各種“雙11”、“618”、“818”電商節大肆吹捧“個人消費升級”,物欲的刺激加上漲得飛快的高房價,年輕人的經濟基礎遠遠跟不上日益增長的物欲增長。社會階層固化,年輕人上升通道逐步收窄,收入普遍不足構成深刻的矛盾,這是整個泛90后(包括85后)群體面臨的“中年危機”。
知識爆炸的時代下,獲取知識的模式產生了極大的改變。學校的課堂學習、原有的知識儲備已經遠遠落后于工作所需。互聯網高速發展下,產生越來越多新的東西,信息量級化暴增,和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構成矛盾。這是這代人普遍面臨的“知識焦慮”。
在“干貨文”、“深度好文”、“10萬+”漫天飛的時代,看了那么多“深度好文”后發現還是沒有變成那個更好的自己。向上破層的焦慮感與日俱增,害怕成長得不夠快,害怕被后浪拍死沙灘上,這是“個人成長的焦慮”。
大多數人想要的并不是“功成名就”,而是“一夜暴富”
中產階級,包括有上升需求的整個年輕群的焦慮讓知識付費的興起有了可能。這種焦慮感被不斷包裝,使得隨時充電、學習進取從癢點變成痛點,成為心理剛需。知識第一次,可以被包裝成一個產品,并進行售賣。這種包裝炒作下的“傳播優勢者”,利用各種個人崇拜,賺得缽滿盆滿。
“他們販賣的哪里是商品,分明就是無限焦慮中的心理按摩,是上升無望人群的中產階級錯覺。”—-張俊
確實,提供能夠解決這種焦慮現狀的捷徑,這個想法本身就非常吸引人。把線下存在多年的知識書籍、知識課程、知識節目、知識咨詢、分享會等等變成了可以在線即時獲取的“快餐”,以此來“對抗落后焦慮、成為更好的自己”。既滿足了年輕人的求知欲和虛榮感,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他們的知識焦慮,產生一種“我有很努力”的錯覺,美好得讓人看不出這是一個精致的偽裝和騙局。畢竟,大多數人想要的并不是“功成名就”,而是“一夜暴富”。
30天讀完XX本書
20天引爆學習力
10堂課教你成為牛掰的產品經理
互聯網運營大咖吐血整理運營十則
……
以上加上無數的專欄訂閱、付費課程、知識社群,確定大多數不是基于懶惰和焦慮所征的智商稅?事實上,“所謂知識付費的產品賣的不是知識,賣的是讓買家覺得自己在學習的體驗。”
無數年輕人渴望通過快速汲取知識,實現自我提升,以便解決問題,緩解焦慮。然而他們忽略了一點,能力的提升和技能的養成,往往靠的是日積月累的仔細打磨。并不能簡單靠這些被反復加工過的二手知識,也不能靠這些牛逼轟轟的行業大咖的經驗分享,更不可能因為這些被精心包裝的速效課程就能快速養成。
普通人因知識而產生焦慮,聰明人用知識來解決焦慮
普通人因為渴求知識,尋求個人成長而帶來的學習焦慮,聰明人用知識來解決:
?越是碎片化學習,越需要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對碎片知識進行整理和分類。
尋求高效地獲得知識本身并沒有錯,但妄想走捷徑就未免太焦躁了。碎片化時代,人的時間和注意力都變成了一種稀缺資源。然而越是碎片化,越需要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對碎片知識進行整理和分類。不經過大腦分類加工的知識其實并不能真正被理解吸收,沒有內化何來的舉一反三。
知識體系就像一張無形的網,把零碎時間學到的東西進行歸納和總結,分別放置到合適的位置,讓他們真正融入你的知識體系。因為實驗證明,經過分類存儲的知識更容易進行提取。比如在看完一篇“深度好文”后,用思維導圖及時進行歸納,無疑能加深你的理解和認知。
比如下圖是根據一篇講如何提高文案洞察力的文章整理出來的思維導圖。相信通過一番整理,對該文章的理解會更深刻,也能形成相應的系統。下次再思考文案怎么寫的時候,也更有方向性。
?淺嘗則止的學習方式無法應對能力和技能提升的需求,我們需要“刻意的練習”和深度學習。
“衡量一種東西價值的真正標準,是看獲取它所花的時間。”——《理性樂觀派》
學習之所以那么讓人痛苦,是因為認知的改變雖然容易,但技能的養成卻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坊間流傳的“十萬小時定律”并無毛病。然而
對于“一萬小時定律”的最大誤解在于,將“刻意練習超過一萬小時”這一必要條件誤解成充分條件、只注意“一萬小時”而忘了“刻意練習”。睡再久也成不了專家、吃了一輩子也只是個吃貨、騎自行車再久也成不了專業運動員——“你那不是有十年經驗,而是一個經驗用了十年”是比較形象的表述。只有持續針對未掌握部分刻意練習才能不斷掌握新技能,很多人只是表面上裝得很努力,其實不知道如何用功。
要知道,看10本創意書,聽10次創意大咖的創意分享會,看無數的創意案例,并不能讓你真正掌握創意這項技能。大師還是大師,你還是你。只有真正去應用,把那些生成創意方法落地,不斷去嘗試突破,才能提高你的創意水平。畢竟只有持續針對未掌握部分刻意練習才能不斷掌握新技能,或許是時候踏出舒適圈,去發掘和了解那些未層探究過的領域。
除了“刻意練習”,我們還需要“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由兩位美國學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提出,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批判地學習新思想和事實,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把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
確實,這個社會太浮躁。我們總是追求見識的廣博,追求廣闊的知識面,卻常常忽略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比如好的文案總是抓人眼球,給人以會心一擊,然而不過不深入思考這個文案為什么好?撇去文字的魅力外,它的洞察是什么?它抓住了什么痛點?這種寫作方式可以怎么學習?我如何去應用?那么看再多的案例,如果不深入思考,不去體驗那種層層深入思索的痛苦,是無法真正提高自身的水平的。
?知識對個人的意義是幫助我們去理解世界,并不需要有太多功利性和附加值
了解風,了解雨,了解四季更替,了解身邊的萬事萬物,當你和這個世界產生更多的聯系,周遭的一切對于你來說,不再是冷冰冰的環境背景。下次當你看到一顆樹,你能叫得出它的名字,它就對你產生了意義。這就是知識對我們個人所產生的價值,它幫我們去理解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產生更多的聯系,而不是用來焦慮。撇去自我提升的那種焦慮感,對知識純粹的喜歡,會讓你極大降低因知識爆炸而產生的焦慮。
?和別人進行知識交換,觀念的撞擊會讓你對現有知識產生更深的理解
在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適量進行知識輸出能有效加深你對知識的理解。畢竟在寫作或討論的過程中,你需要對原有的知識進行整理和加工,并加上自己的認知,對不完善的地方還要去加以了解和整理。知識輸出后,別人還會對你的觀點加以評論,這樣一來一回,進行知識的交換,不僅會產生思維撞擊的樂趣,還能讓你對現有的知識產生更深的理解。
?“進一步有進一步的歡喜”
“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步有進一步的歡喜。” 胡適先生的箴言沒有過時。管它的“中年危機”,管它的“成長焦慮”,管它的“知識焦慮”。時代越是焦躁,越要給成長以時間。
希望本文能給予閱讀者以啟發
暫時緩解身上背負的各種焦慮
真正投入學習的純粹快樂中
“孤勇之后,世界盡在眼前”
「共勉」
轉載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