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稿|法國人眼中的美國人

這是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第一篇拆書稿,本想用別人的“托克維爾精思錄”作為題目,但思來想去還是不妥,會有種自己的孩子戴了別人的帽子的感覺。

“舊書不厭百回讀”,這本書斷斷停停拿起來翻過數次,沒有百回,確也有4回了。

倒不是對它不厭,相反是“陣厭”總發。

但20年開年第一件事還是硬著頭皮啃下來了,這算個不錯的好頭。

言歸正傳,托克維爾的文字確實不太好消化,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強結構、緊層次、密邏輯,蠻像一張經緯網,放大某一點吸收又耐人尋味。

而作為筆者,我的所學有限,因此只能盡力剝絲抽繭來盡展一隅。

在本書上卷第一部分的前四章中,托克維爾向我們講述了美國的誕生史,簡單說可歸為三個階段:

混沌之中的民主生命

競走他鄉的朝圣之旅

獨特文明形成三部曲

混沌之中的民主生命

心理學中,一般要想研究一個人的性格、習慣和行為模式需要追溯到他的童年及原生家庭身上。

美國同樣如此。

要想了解美國為何有如此獨特的民主面貌,它的立法、民情和社會制度,則需追溯到美國的養父母英國身上。

而17世紀的英國正處于激烈的宗教紛爭中。可以說當時的教派之爭像一場智力競賽,連一向深沉的英國人都變的好爭善辯。但也正是這樣的方式,讓民主觀念在混沌之爭中開始孕育,他們的知識得到了增加、頭腦得到了深刻的訓練、民情也變得更好了。

自由精神萌芽在清教徒之中,各派斗爭也算是讓他們肯定了在大不列顛國土中沒有他們想要的東西,起碼這里沒有合理的權利觀念和真正自由。

這里只有成為國教后迅速腐化和唯王室是瞻的權威。

競走他鄉的朝圣之旅

王小波書里有一句話,“人必須過他可以接受的生活,這恰恰是他改變一切的動力。”

所以對于這些新教徒,當本國的束縛越來越多,不羈的靈魂也越來越渴望自由新鮮的空氣。

壓榨迫害到達闕值點以后,這些人不管是出于內心渴望也好還是求生本能也好,他們決定轉而去新大陸尋找“應許之地”。

這片應許之地就是美國的新英格蘭地區,而這批人登陸之地就是如今新英格蘭地區馬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距離弗吉尼亞幾百公里。

為什么要提及弗吉尼亞。

因為這批朝圣者并不是第一批登陸這片海岸的人。當年被英國送到弗吉尼亞的淘金者才是第一批留在北美洲的他鄉客。

為了方便理解,我手繪了一幅關于英國移民遷居圖(有誤差不要細究)



這兩批人是完全不一樣的。

1607年登陸弗吉尼亞的英國人多為在本國內沒有受過教育、沒有家業、因為貧困和行為不軌被流放驅逐至此的淘金者。

1620年登陸普利茅斯的英國人則多為在本國內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階級及冒險家,有的甚至還因天才與知識聞名歐洲。

淘金者多為烏合之眾難以成事,英國便加派一些管理者并引入了蓄奴制來推進淘金進程。但這一舉措也成為對整個南方性格、法律和未來產生主要影響的歷史節點。

而新英格蘭地區的英國人本身就是主動離開母國,來這里求知和朝圣的。

主動性和被動性,受教育程度都決定了后來發展不同的南北方情形。

獨特文明形成三部曲:相融、平等、獨立

在繼續下面內容之前,我是希望讀者能夠先入為主的記住兩個結論:

1,美國民主的最獨特之處就在于它的太極性:宗教精神和自由精神互為陰陽二儀

2,財產+學識=力量

相融

當新英格蘭的英國人在普利茅斯一安頓下來,他們就迅速訂立了合約,成立社區創造法律,建立社會。

很多時候,我是覺得人的一生就是一個回憶載體,歷史的發展都是按照一群人的回憶為車轍印而不斷向后滾動,繼續創新,繼續成為下一代子孫的回憶承載。

所以他們的法律也同樣如此。

甚至你可以說今天美國呈現在世界面前的主要社會問題的謎底也都可以從這個時期的立法中找到。

法律條文不可能憑空而來,于是這些立法者就根據《圣經》的部分內容和在母國的生活經驗制定了刑事法和政治法。

代表宗教精神的刑事法,依舊將英國內部的宗教偏見以各種嚴刑和死刑的方式被用在微不足道的罪行上。比如瀆神、行妖等。

而代表自由精神的政治法,則明顯體現了這個人智開化民族的創造力。許多不被英國承認的普遍原則都在這里得到了正式認可。比如:人民參與公務,自由投票決定賦稅等。

也許會有讀者好奇,英國難道就放任這些殖民地的人們這樣亂搞嗎?

第一,英國國內因為宗教紛爭已經手忙腳亂

第二,這些人除了被迫流放的,大部分在國內都是宗教異己者,對于大部分主流宗教教派的人來說,這些人早被恨透了,巴不得他們搞死自己才解恨。

所以他們在另外一片土地上隨便亂搞,死活都與母國無關,況且人數那么少對母國來說,無關緊要。任其折騰也起不了大風浪。

但還多虧了英國這種心態,給了這片土地自由生長的空間。雖然他們也沒想過會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熱心的宗教主義者成為慷慨激昂的創新者,這事別說在英國了,在當時整個歐洲都不可能發生。

因為宗教和自由之可能在歐洲的國土上此消彼長,互相蠶食。

但在北美洲,讓人驚訝的不是兩者形成太極,而是這兩種身份碰撞帶來的奇妙化學反應。

作為托克維爾的讀者,我大膽的私以為,正是因為這些英裔美國人是宗教主義者,他們自發的熱愛的去建設未來的社會時是把其當作宗教份內事一樣去貢獻去付出。

當一個人是主動性的為一樣事物付出時,有付出便有深愛,所以如今美國人的愛國心充滿著內在力量,說其源于此也不為過。

同時也正是因為在母國受夠了形式、權威、抑制和壓榨,發誓要擺脫這一切的英裔美國人在新土地上即便同樣面對不同信仰的教派,也能共言于好,攜起手相視對笑著說,“宗教偏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內心共同的追求。”

這份理智和信念,自發的讓人們從行動上更為克制和包容。

我是相信這份力量的。就像是當我已決定好了說要成為溫和而堅定的人時,每一次爆發節骨眼上的成功克制都讓這份正向力量多長一分。

所以我相信他們也同樣相信改變的力量,因為他們要過自己能接受的生活和人生。所以,我想如今美國文化的罕見包容性和多元化,說源于此一定也是不為過的。

當宗教與自由不再分庭抗禮時,就已經是在向平等邁出第一步了。

平等

我們都知道世界學府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都在美國的馬薩諸塞州。那么緣何這里能成為世界教育先驅。

這也要歸功于這些最初的立法者們在有關公共教育上做出的貢獻。

雖然這些人秉持的是上帝的口諭,認為祖先的智慧不應被帶入墳墓,否則就是助長了人類公敵撒旦的力量。

但依舊算是宗教開啟了民智。對神戎命的遵守將人們領導向平等自由。

這些立法者們規定兒童教育是本州的首要利益,居民必須出資支持辦學。拒絕出資的巨額罰款,拒絕送子女入學的剝奪父權由社會撫養。

因此,可以說,在美國人人均有權接受初等教育。這樣的方式使的人人的知識水平都接近中等水平。

大多數人在宗教、歷史、科學、政治經濟學、立法和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識水平大致相當。

在他們看來智力的不平等取決于上帝,但美國人起碼保證讓人人都有相等的發展條件。

可以說,這也屬于美國文明的突出特點之一:學識平等。

這些立法者們將平等推向新的高度的,則是繼承法。

繼承法要求父親的財產由全體子女均分。

這種均分財產制度保證了財產不斷被分割,越分越小。那時候的歐洲國家,權力是馭人的唯一辦法,而地產則是權力的唯一來源。

一小撮擁有土地并統治居民的家族瓜分著統治權,并不斷的隨著遺產繼承而世代相傳。

到了北美洲這篇新大陸,財產的歸屬不再世襲。土地不再代表家庭,家族精神也被打碎。

幸運的子女均分的財產有可能足夠生活,不幸的子女可能老子本身就沒多少錢,均分后更是沒有多少油水。

即便有獨生子女,繼承下上一輩的基業,但大環境下保持土地完整性并不會獲得收益,對于金錢的野心也會促使他們主動賣掉土地:因為流動資本比其他資本帶來的收益更大。

可以說,繼承法在強迫家庭與它合作消滅家族自身。

子女不用為財產分配而爭斗,均分下有限的財產也對生存起不了太多保障作用,于是人人都需要靠自己去賺錢。

也就是在財產上實現了平等。

前面我們說過財產+學識=力量,所以財產和學識方面的平等也就相當于力量上的平等。

人人了解公共事務,人人參與公共事務,沒有貴族力量的干擾,人人平等。美國的社會情況呈現奇觀。

托克維爾認為身份的平等產生觀點、孕育情感、移風易俗,而且改變者所有不是由它產生的事物。

對此,我深以為然。但我同樣認為身份平等帶來的果正是人們追求平等的因。

以上是《論美國的民主》的第一篇拆書稿。我是果果,如果覺得有所收獲或意猶未盡,請繼續關注下一篇文章。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