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圣寺,東對洱海,西靠蒼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古城北約一公里處,位于蒼山之麓,洱海之濱。建筑鱗次櫛比,氣勢磅礴,堪稱中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筑之一和云南古代文化的象征。崇圣寺建成之后即為南詔國、大理國時期佛教活動的中心。大理國二十二代皇帝中,曾有九位到崇圣寺出家為僧,使得寺廟成為倍受東南亞國家崇尚的“妙香佛國第一寺”。公元1056年,緬甸國王曾兩次來崇圣寺迎佛牙,大理皇帝段思廉在寺中以玉佛相贈。在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稱之為“天龍寺”。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三塔、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聞名于世,但崇圣寺與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毀于歷代的戰火及自然災害。2005年4月22日,總投資1.82億元人民幣的崇圣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其所屬的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區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因為依山而建,所以,從大門往里走,隨地勢逐步上升。看向下一個寶殿,都要抬起頭來仰視,讓人對佛產生無限敬仰之情,而同時感覺自我的渺小。這明顯區別于平原的建筑,在平原即便寶殿建在高臺上,也難有這樣的氣勢。尤其是來到大雄寶殿面前,讓人無比震撼。大雄寶殿為仿北京故宮太和殿,重檐九開間,有三層臺基,殿面闊51.7米,雄偉壯麗,氣勢磅礴,是大理最為著名的古跡和中國現存最高的座塔之一,也是全國體量最大的大雄寶殿。一千多年來,崇圣寺三塔經歷風雨侵襲和多次強烈大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展示了中國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藝和智慧。
據說,崇圣寺的“圣”指的是“圣觀音”。大理地區在大理國(937-1253年)時期開始興盛佛教密宗,而觀音菩薩就是大理密宗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位。現在崇圣寺的主尊是“阿嵯耶觀音”,就是“圣觀音”的意思。是不是因為這樣,崇圣寺在大雄寶殿后面的高臺上,還有一個寶殿——阿嵯耶觀音殿。這不同于河北趙縣柏林寺,柏林禪最雄偉的建筑大雄寶殿在整個寺院的最里面,后面就沒了別的寶殿了。而在崇圣寺院,大雄寶殿后面還有啊嵯耶觀音寶殿。在阿嵯耶觀音寶殿里面,供奉的就是女面男身的啊嵯耶觀音,據說這是最早傳入中國的觀音形象。
崇圣寺分為兩部分,后一部分是重建的崇圣寺,規模比較大;前一部分就是三座塔及一些附屬建筑,規模比較小。
崇圣寺三塔,由這一大二小組成。大塔叫千尋塔。
千尋塔與南北兩個小塔的距離都是70米,呈三足鼎立。千尋塔現存高度是69.13米,底寬9.9米,為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一共有16級,是中國現存座塔最高者之一,與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與西安小雁塔相似,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身內壁垂直貫通上下,設有木質樓梯。徐霞客到大理時,仍見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諾四旁皆高松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相對,勢極雄壯”,樓后為正殿,正殿后為“雨珠觀音殿,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
1961年3月4日,崇圣寺三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次游覽,由于時間限制,再加上找尋走散的同伴,這三塔之游實為匆忙,只是一瞥而已,有些遺憾。
因為等同伴落后了,急慌慌趕過去,看到穿著白族服飾的講解員,好奇之下準備拍照,被厲聲喝止。想起這是少數民族的地界,嚇得后面整個游覽過程都不敢輕易拍照。每次照相之前都要問詢是否允許拍照,簡直是坐下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