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人心的《解憂雜貨店》 | 慎思日思錄 10/17

讀完了東野圭吾的這本《解憂雜貨店》,雖說是長篇,且我讀書喜歡“求甚解”,讀書一般是比較慢的,但我兩天就把它讀完了。小說引人思考,讀來卻不費勁,是佳品。

為什么說人人必讀呢?當下中國正是一個全民迷茫的時代,這本書會告訴我們,什么才是真正的社會文明。

封面

雜貨店的“奇跡”

*前方高能:有關鍵情節透露

在孤兒院“丸光園”長大的三個失業青年翔太、幸平和敦也聚在一起,因為認定那個想買下孤兒院重建的女企業家是騙子,決定在夜間去偷她的錢作為報復。三人作案后躲進不遠處的一個荒廢雜貨店中去,無意中發現了雜貨店的秘密:這個雜貨店曾經的店主浪矢雄治三十三年前一直在店中通過信件為人們提供解決煩惱的建議。而在這個夜里店中發生了時空錯亂的“奇跡”,三十三年前的人們的求助信投到了當夜的店中,于是這個作案三人組冒充起了店主為他們“解憂”。

這是整個故事的基礎設定,在這個設定下,作者講了五個求助者的故事,他們分別得到了浪矢老人或者三人組的耐心“解憂”。

他們當中有在陪伴病重的愛人和實現自己夢想間猶豫不決、無從選擇的運動員“月兔”靜子,有面臨選擇繼承家業經營魚店還是堅持夢想做音樂人的松岡克郎,有懷上有婦之夫的孩子苦惱是否應生下孩子的“綠河”川邊綠,有正頭痛是否應該跟隨破產后的父母一起暗夜潛逃的“保羅·列儂”浩介,還有因為經濟困難而在糾結“是否應該選擇做一個常客的情人”的“迷途的小狗”武藤晴美。

求助者之間恰巧跟“丸光園”都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系,他們身上的劇情都是三十三年前開始的,但在他們的故事卻持續到三十三年后。作案三人組在故事的最后發現,他們“剛剛”幫助的求助者“迷途的小狗”正是三十三年前的武藤晴美,當晚他們搶劫的女企業家。

在故事的明線下,作者還講述了一條暗線,解憂雜貨店和丸光園之間千絲萬縷卻又無從說起的聯系,是源于八十年前這兩者的創始人,浪矢雄治和皆月曉子兩人不得善終的愛情故事。皆月曉子終生未嫁,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孤兒院的教育事業,死后在天堂“祈禱”,借三人組之手給三十三年前孤兒院的孩子們解憂。

但凡故事,都需要建立在一個設定的場景之下,基于作者的世界觀來敘述。而幻想小說,一般就是在常理之外設定了某個不一樣的規則(比如這里的時空穿越,雖然穿越的只是信件),有了這個設定之后,所有的元素就會因為這個規則的變動而舞動起來,發生有趣的化學反應。

解憂雜貨店的故事通過幾個不同視角不同主人公的身份來表述,把一個大故事變成了幾個小故事。一個夜晚,一間小店,三個少年,三十三年。也許把時間、空間都揉碎了,剩下的就是真情、正義,和美好吧。作者借浪矢老人和三人組之口,把這些真善美傳遞出來,暖人心脾。

平凡人的胸懷和“不良青年”的愛心

即使有人寫出三十封搗亂的“求助信”,浪矢老人也耐心作答,他說:

不管是騷擾還是惡作劇,寫這些信給浪矢雜貨店的人,和普通的咨詢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他們都是內心破了個洞,重要的東西正從那個破洞逐漸流失。證據就是,這樣的人也一定會來拿回信,他會來查看牛奶箱。因為他很想知道,浪矢爺爺會怎樣回復自己的信。你想想看,就算是瞎編的煩惱,要一口氣想出三十個也不簡單。既然費了那么多心思,怎么可能不想知道答案?所以我不但要寫回信,而且要好好思考后再寫。人的心聲是絕對不能無視的。

這是多么大的心胸啊,個人的欲望和得失加作在判斷上,總是會產生各種抵抗和憤忿情緒,而打開心胸,一切都會變得晴朗開闊。所謂王陽明說的“去人欲、存天理”,大概就是如此吧。

在避難中的小偷幸平也說:

這個月兔的煩惱也不能不幫她解決啊。

人不是只有善惡之分,不只是罪人和良民之別。盡管會做小偷,但這幾個孩子身上也顯現出濃濃的責任心、愛心,還有使命感。

浪矢雄治,一個曾經的機械工,因為與富家女皆月曉子私奔失敗,被迫回鄉務農,后來開了小雜貨店度日的平凡老人。翔太、幸平和敦也,三個失業青年,多次犯案的小偷團伙。這樣平凡甚至不正面的人,他們在面對他人困厄時的正義感,更讓人心動。

不論是什么人,作為一個公民,他就該有一個公民應有的公德心。這方面的表達,我在中國大陸以外的文學影視作品是常常看到的,日本、美國、香港……我想這就是文藝作品中公德心的體現吧。而這又恰恰是今日中國所缺失的。退回到過去兩千多年,對士人的道德要求是做君子,做圣人,雖與今日的公德不盡相同,但多少也是這回事了。當初的精英教育今日成了大眾教育,卻未將當日的道德教育氛圍真正帶到今日,禮可以崩,樂可以壞,道德準則可以變,但道德教育與追求卻不可廢。

解憂,需要喚醒,而不是灌輸

已知道歷史真相的三人組,千方百計想要暗示三十三年前的“月兔”,讓她放棄那個不久后就會被證明不存在的奧運會參賽機會,卻終未能成功。

一個知道未來結果的人,想說服一個正在經歷當下的人,委實是不容易的。就如父母們都希望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去勸服孩子,幫孩子做出各種選擇,結果是越逼越緊,最后孩子越不聽話,相當于把孩子推到相反的極端。特別是在當下這個時代,父母與孩子代際間的社會環境、同齡認知、道德觀念和處事方式都加速地產生差異。在剛過去的這幾個10年發生的代際差異,或許可比之近代以前的50年甚至100年了。這種情況下的灌輸,恐怕比對牛彈琴還不如了。

所以既然是解憂,就要用喚醒的方式。正如想要跟牛交流,也是要用牛的方式跟它交流吧。

這么多年咨詢信看下來,讓我逐漸明白了一件事。很多時候,咨詢的人心里已經有了答案,來咨詢只是想確認自己的決定是對的。

這是浪矢老人的感慨。

小人物的夢想,燃燒的人生路

深夜的那首口琴曲《重生》,讓三人組明白當下正在求助的人,正是以后會因搶救水原芹的弟弟而喪生的松岡克郎。但他們又能明說,只好鼓勵他

“你對音樂的執著追求,絕不是白白付出。我相信,將會有人因為你的歌而得到救贖。你創作的音樂也必將流傳下去。”

當松岡堅持了音樂夢想,最終救人身亡,但他鼓舞了水原芹成為了當紅歌星。每次演唱會,水原芹都會唱起松岡創作的《重生》,她每次都會這樣說

“這首歌是我的成名作,但它還有更深的意義。這首歌的作者,是我唯一的親人—我弟弟的救命恩人。他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我弟弟的生命。如果沒有遇到他,就不會有現在的我。所以我這一生,都會一直唱這首歌。這是我唯一能做的報答。那么,請大家欣賞。”

讀到此處,我的眼眶是濕潤的。活著是為了什么,為什么一定要留下自己的聲音,出人頭地是不是真的那么重要,我想這個故事給了另外一個答案。是的,松岡至死還是一個小人物,但他的音樂夢想卻得以延續,他的人生卻因為他對水原芹的鼓舞,因為作品的流傳變得更有價值。這就是燃燒的生命。

在書的結局中,小偷三人組因為想測試而在寄信口投進的白紙,意外地在收信箱收到浪矢老人在三十三年前寫的回信,老人認定他們是“不知路在何方的迷途羔羊”,在信中,老人告訴未知的他們:

“正因為是一張白紙,才可以隨心所欲地描繪地圖。一切全在你自己。對你來說,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無限的可能。這可是很棒的事啊。我衷心祈禱你可以相信自己,無悔地燃燒自己的人生。”

……

無意于做更多的劇透,書中令人感動的并不只是這些,那些親情、愛情、恩情、未來、希望,都值得細細品味。

“只要拼盡全力去做,哪兒有做不到的事情!”

“讓深愛的人放棄夢想,這比死還讓我痛苦。”

“男人和男人的約定不能不遵守。”

“我也好,魚松也好,都還沒脆弱到需要你照顧的程度。所以你不要想這些有的沒的,再去全力打拼一次,在東京奮戰一場。就算最后打了敗仗也無所謂,至少你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做不到這點你就不要回來。明白了吧?”

……

東野圭吾先生這本奇幻小說,一反他一貫寫社會丑惡的風格,沒有兇殺,沒有懸疑,寫出了一個跌宕起伏卻又極奇平凡清淡的故事,居然是那么溫暖。

這讓我想起小學三年級,我領到人生第一張小記者證上映入眼簾的,讓我銘記至今的十個字,“弘揚真善美,貶斥假丑惡”

在我看來,這種小人物身上體現的真善美,才是社會文明最最重要的象征


本文來自@行者慎思的專題《慎思日思錄》,作者陸樹燊,創業者,微信創始團隊成員,前支付寶資深產品經理。轉載請保留原文和作者信息,需要轉載請在私信留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