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那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你不得不知的心理學效應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現(xiàn)象,我們可能只覺得好玩,而心理學家們就開始研究了:“這是為什么呢?”所以,他們常常會做一些稀奇古怪的實驗,然后總結出有一些規(guī)律,形成了一些有趣又實用的心理學定律或效應。

《墨菲定律》封面


心理學暢銷書作家書魚,就用一整本的《墨菲定律》來講解一些心理學實用效應。書魚還是知名知識分享類博主,曾參與編輯“中國網(wǎng)絡文學好看榜”,任執(zhí)行副主編。2018年任華語網(wǎng)絡文學IP價值論壇執(zhí)行副主編,參與”首屆華語網(wǎng)絡文學TOP100”等項目。主理微博推書賬號“推遍天下”,粉絲逾數(shù)十萬,深受粉絲喜愛。

在《墨菲定律》這本書里,作者從心理學家的實驗,真實的故事案例入手,再加上一些通俗易懂的介紹,告訴我們一些深奧的理論知識。然后再結合當下的熱點或者契合人們生活、交際、工作、感情等方面的知識,深入淺出地教給我們?nèi)绾螒?,讓我們懂得那些有意思的心理學效應,可以怎樣地幫助到我們。

在《墨菲定律》這本書匯集了56個心理學效應,例如:墨菲定律、框架效應、刺猬規(guī)則、沉沒成本效應、海格力斯效應、責任分散效應、聚光燈效應等等,這些都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懂得就會幫到你,反之可能會有損失


下面我們就詳細了解一下,生活中常用到的你不可不知的幾個心理學效應。

第一個關于心理學共識的——墨菲定律。

以前常聽說到這四個字, 但是對于其真正的含義,怎么應用,幾乎一無所知。這次通過讀《墨菲定律》這本書,讓我了解到。原來這個是這樣的。

有些事情就是很怪。比如,以前上學,上課不會的時候怕被老師點名,故意趴低一點,但是偏偏被老師點到。墨菲定律就是這么神奇的事情,事情往往會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發(fā)展,簡單來說就是:越怕什么越容易來什么,這就是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怎么來的呢?

1949年,一位叫愛德華·墨菲的空軍上尉受命參加火箭減速超重實驗,實驗最怕的就是出錯了。但是,令人完全想不到的是是, 有人把16個加速器全部裝錯了位置。墨菲慨嘆:“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變得糟糕,讓他去做就一定會糟糕?!焙昧?,他的這句話被人記下來了,還演變成了墨菲定律。

怎么避免呢?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我們不能抱有僥幸心理,做事需提前預設各種影響因素,考慮全面,從細微處入手,做好應急計劃。


接受最壞的可能,做最好的打算

第二個是與社會關系相關的——責任分散效應。

在說到責任分散效應時,作者結合實際案例。讓我們知道,這對每個人都很重要。

2011年10月13日,震驚全國的“小悅悅事件”,一名女童被車輛碾壓,18名路人先后在7分鐘內(nèi)路過此地,卻都視而不見,女童最終在被送醫(yī)后搶救無效死亡。至今記得看到那段視頻的痛心。

想起前段時間,長沙一名 9 歲男孩遭毆打致死的事件?,F(xiàn)場很多人圍觀,但凡有一個人出手,悲劇就可能被遏制,孩子還是活著的孩子。

可是,他們都選擇了漠視,眼看著孩子癱軟在地,徹底失去生命體征。這些冷漠的行為反應了心理學上的責任分散效應。讓一個人完成的任務,他就去做了。

如果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那么,完成任務的責任就會平攤到每個人身上,進而削弱這一群體中的個人責任感,讓每個個體的潛意識中就會想推卸、逃避任務。就像一個和尚挑水喝,三個和尚就沒水喝。

那么,如何應對呢?若急需幫助,最好將求助的訴求直接指向某一個人,而不是地向周圍所有人呼救。指派任務找固定負責人,防止多人互相推諉。


看懂心理學效應學會如何應對


第三個 關于我們自身心理息息相關的——聚光燈效應

這完全是個教你變臉皮厚的方法。

有一天我衣服穿反了,覺得那個別扭啊??纯绰对谕饷娴臉撕灒娴氖请蒙稀?/p>

心想別人會不會笑我:“你看那人,衣服穿反了,哈哈哈。”又不能當街脫了反過來,真的是難受,心里刺撓一上午,回家趕緊換了。但是想想,這事除了自己,好像并沒有別人發(fā)現(xiàn)。那我不是白難受了一上午嗎?

生活中總是這樣,有很多你自己十分在意的事情,或許你身邊的人根本就沒有注意到。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聚光燈效應。人們總是高估旁人對自己行為舉止、外貌特征和行為等的關注程度。

其實,人家并沒有那么在意,你今天穿了什么,做了什么,甚至你覺得出丑的事情,別人可能壓根就沒注意,即使看到,也會很快忘記。所以,大膽點,放松點,臉皮厚點,生活更輕松愉快。


別人并沒有那么在意你,放松點兒


第四個與我們的思考方法相關——刻板效應

前兩天看到一個視頻,路邊上一男子對一女子拳腳相加蹲在地上發(fā)出哀嚎,男子還試圖把她裝進車的后備箱。被人錄下后發(fā)到網(wǎng)上,很多的評論,讓人意外。有的人就從視頻里推斷出此女子肯定是“拜金女”, 那輛車肯定是那個男子的,她肯定是靠男人吃飯被打就算活該之類的。他們通過什么判斷的呢?

他們可能曾經(jīng)見過或者聽過有些女子比較在意金錢物質(zhì)而以為所有女孩都是那樣。這就體現(xiàn)了心理學上的刻板效應。就像《墨菲定律》里講得:“只了解概況,容易以偏概全”。

人們往往根據(jù)舊有的認知判斷事物,并且很難改變。有的時候,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是你以為的嗎?并不是。就像視頻里被打的女子發(fā)聲:這寶馬是我的,被威脅才沒報警。并貼出了自己的汽車行駛證上,之前那些存在刻板反應一味指責的人就被事實打臉了吧。

所以,我們在思考問題或者發(fā)表觀點的時候,還是要注重事實,了解和尊重事實,這樣的依據(jù)下思考才有正確的前提。而不是根據(jù)自己記憶主觀地妄下判斷。


打破刻板效應,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觀點


第五個跟與人相處有關——南風效應

一個媽媽帶著五歲的女兒上了公交車??纯礉M座的公交車,母女倆只好站在一個年輕人旁邊。年輕人為了不讓座,只好假裝睡著。女兒說:“媽媽,我好累,這個叔叔怎么不給我們讓座呢?”,別人也把目光放在旁邊的年輕人身上。

這個年輕人肯定超級尷尬。只聽那位媽媽說:“叔叔是工作太累了睡著了,等叔叔醒了肯定會讓給你的?!毕乱徽镜臅r候,那個年輕人假裝剛剛醒來的樣子。把座位讓給了小女孩。小女孩說:“謝謝叔叔,叔叔辛苦了?!?/p>

經(jīng)常會有為在公交車上搶座鬧矛盾的事情。其實換個思路換個方法,解決問題,結果可能就大不一樣。

這就是《墨菲定律》里的南風效應。當你面對一件事情及事件中的人時,你的態(tài)度決定著對方的態(tài)度,進而決定著事情最終的結果。有時寒冷強硬的態(tài)度,不如溫暖和煦的態(tài)度能更好地解決問題。所以南風效應也叫溫暖法則。



溫暖和煦的態(tài)度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第六個與每個人的成長相關——延遲滿足效應

前段時間,河南平頂山的一對夫妻上了熱搜。妻子做美容,老公知道后哭了,真的讓人唏噓不已。原來,這位妻子購買各種美容項目和塑身衣,讓這位妻子花了20多萬。

這樣為欲望付費的不理智行為,也在很多大學生身上上演,各種打白條的軟件,讓他們超前消費,還不起跳樓的案例也不是一兩個。為一時欲望或面子,用生命買單, 真的值得嗎?

在面對誘惑時,他們更能控制和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抑制內(nèi)心的沖動,這就是《墨菲定律》中提到的延遲滿足效應,其中講到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研究人員在桌子上放了零食,糖果或者巧克力等。如果十五分鐘后,研究人員回來,誰就沒有吃掉糖果,就能得到雙倍的獎勵。在后來的跟蹤研究后發(fā)現(xiàn),能堅持等待的孩子更有自制力,也有更強的社會競爭力、較高的學習和工作的效率。

糖果對于小孩子的誘惑力非常大,有30%的小孩抵擋不住誘惑,在十五分鐘內(nèi)就會吃掉糖果,而不管后面有沒有獎勵。成年人對于很多欲望也很難控制,不懂得如果延遲滿足,就會不計后果,造成無法挽回的慘劇。

所以,我們要遠離誘惑,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的自控力,提高自己延遲滿足的能力,為長遠生活做規(guī)劃,從小的目標開始,養(yǎng)成專心致志做好當下事情的自律。當完成的時候可以給自己設置一些獎勵,通過達成目標獲得獎勵來滿足自己。


能抵制棉花糖的誘惑是最了不起的自律了吧


書中還是其他許多由生活現(xiàn)象演變而來的心理學理論。雖然說是理論,但是經(jīng)過作者的解釋,讓它們變得淺顯易懂,通過心理學家的分析,明白其中的原理,我們可以放下焦慮、緊張的情緒,對很多事情可以見怪不怪了。這是一本隨時都可以拿來讀的書,靜下心來,用書中的理論去品味生活的點點滴滴,從中悟出道理的同時,指導我們的生活。

在快節(jié)奏的成長路上,總會有遇到一些磕磕碰碰,不妨停下來,審視一下自己的心理,給心理多一點時間和空間,來做一個健康心理的人。而穩(wěn)定健康的心理也需要我們學會和自己和解,需要了解更多人們心理的底層邏輯,助我們的生活一臂之力。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