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藝術之道與術

微思考


攝影藝術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是為寫實而存在的,而是感性的定格和保留,也就是為了追求某種藝術的高度。為了達到這樣的高度,“感性的質量”和“定格保留的技術手段”都需要。前者為“道”,后者為“術”。道為術之本,術為道之用。攝影師必須首先考慮,他/她究竟想表達什么。否則,寬與窄、高與低、明與暗、光與影、清晰與模糊等效果本身并沒有意義,而“道”與“術”之完美融合才是攝影藝術之至高境界。

原文解讀


【攝影藝術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是為寫實而存在的】


一方面,作為建立于技術手段基礎之上的藝術形式,強調寫實會讓其失去藝術的價值而變成了純技術的奴隸

另一方面,攝影本身也無法寫實,在這個方面用“井底之蛙”來形容企圖以寫實為訴求的攝影師們并不為過。因為無論借用多么高超的攝影手段,最終留下的也不過是鏡頭口那么大的“天空”而已。

那么攝影藝術究竟是什么?我想從哲學的角度給一個定義,不知道大家是否會認同。

我個人認為,攝影藝術實際上是攝影師的哲學觀、審美觀和即時的情感與所見產生某種共鳴之后,對于所見的一種框架化、結構化和靜態(tài)化。是不是很抽象?那我說簡單點好了,攝影藝術就是感性的定格和保留


從這個角度講,攝影藝術的成功就取決于兩個因素,“感性的質量”和“定格保留的技術手段”。前者我稱之為攝影藝術之“道”,后者我稱之為攝影藝術之“術”。道為術之本,術為道之用。細心的讀者可能注意到我前面一直在用“攝影藝術”而不是“攝影”一詞,為什么呢?因為這正是本文我想強調的重點 —— 攝影的藝術層面而非技術層面。

由于攝影的易操作性,周圍愛好攝影的人著實很多,但有能力把攝影上升到藝術層面的人其實很少,因為懂“道”遠比簡單的掌控“術”難度大得多,或者可以說根本不能同日而語。但是現在,單純地重“術”已經變成了一種風氣,到處都是拼器材、交流參數、后處理手段的文章,而交流攝影藝術本身價值的并不多。“術”當然重要,但要注意的是,“術”永遠是為“道”服務的。換句話說,攝影師必須首先考慮,他/她究竟想表達什么。否則,寬與窄、高與低、明與暗、光與影、清晰與模糊等效果本身并沒有意義。有些時候,逆技術的作品反倒是好作品,就如同繪畫中的印象派、抽象派等作為非主流而存在時一樣。

【片面重“術”只能稱得上攝影,而極難上升到藝術的高度】


重“術”本身無可厚非,也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愛好。這有點像演奏技法、唱功、文學辭藻等,當到達極致之時同樣會給人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并且最偉大的攝影藝術家其實也需要有高超的攝影能力,以便準確、全面地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主題。


【作為攝影藝術的追求者,重“術”本無罪,罪在只“片面”】


片面的重“術”有點像演唱中的炫技,矯揉造作的去做高低音的變化、真假音的轉換等。雖然能充分地彰顯表演者所能駕馭的音域之寬度和深度,但并不是適合詮釋所有的作品,因為對于不同作品的理解和再創(chuàng)造要比所有技法都重要得多,也是選擇技法的立足點。簡而言之,片面重“術”的作品雖然可能絢麗無比,但卻因為少了靈魂而總是缺乏撼動人心的力量。

【攝影藝術之“道”需要厚積而薄發(fā)】


攝影藝術之“道”本身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就像一開始我給攝影藝術所下的定義。“厚積”包括了攝影師多年沉淀下來的哲學觀、審美觀,還有同理心和其他的一些復雜情感

與其他藝術形式不同的是,攝影藝術往往不會給你很多的思考時間,因為最佳畫面經常轉瞬即逝,這就需要攝影藝術者更要注重日常在美學修養(yǎng)、哲學思考等方面的積累。這樣一來,當最符合心理共鳴的某種畫面不期而遇地呈現在面前時,攝影師就能在無意識中抓住那個最美的時刻。這有點像李白即興作詩時的狀態(tài),雖然大家都看到了同樣的場景,但是詩仙能瞬間以最合適、最能引起共鳴的比喻或描述找到最佳的切入和結束角度


據說下面這首《詠石牛》就是詩仙小時候即興所寫。可能我們中不少人見到過石頭牛,但是有多少人會瞬間發(fā)現這么多的獨特角度呢?希望借用此詩讓大家體會一下面對同樣場景時的不同狀態(tài),攝影藝術之“道”也大致如是。

此石巍巍活象牛,埋藏是地數千秋。
風吹偏體無毛動,雨打渾身有汗流。
芳草齊眉弗入口,牧童扳角不回頭。
自來鼻上無繩索,天地為欄夜不收。

【“道”與“術”之完美融合才是攝影藝術之至高境界】


經過了前面的闡述,這點應該不言自明。不過什么樣的融合才算是完美呢?畢竟,我不算攝影愛好者,那么就只能借用我之前對于流行音樂的一段評價去類比攝影之“融合”狀態(tài)了。

"在流行音樂界,稱得上歌神和歌后的也需要具備一些古典的氣質。首先要能準確、深刻且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音樂作品本身。其次能夠將音色、節(jié)奏、旋律、情感、高中低音的搭配、真假音的轉換輕松地融匯到演唱之中、服務于作品。不賣弄技巧,因為其天資和能力能夠輕松駕馭所有稱得上技巧的東西;不嬌柔造作,而是如雁過無痕、一氣而呵成。"

(圖片來源于網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前面一篇筆記講了急躁型和活躍型2中情緒特質的人。我自己是比較典型的活躍性情緒的人,想的多做的少,往往還喜歡虎頭蛇尾...
    85后栗子閱讀 483評論 0 3
  • 心是生命最中心的地方。而心好像是水做的,很軟,不堪一擊,經常會因為那些人間冷暖的故事心痛不已。心又好像是石頭做的,...
    葬予閱讀 272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