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從微信朋友圈上看到朋友孩子寫毛筆字的照片,從姿勢上一看就是初學,用的紙居然是宣紙,不僅想起一則唐代軼事-----
《新唐書》記載:褚遂良與虞世南有過一次對話:“褚遂良亦以書自名,嘗問虞世南曰:‘吾書何如智永?’答曰:‘吾聞彼一字直五萬,君豈得此?’曰:‘孰與詢?’曰:‘吾聞詢不擇紙筆,皆得如志,君豈得此?’遂良曰:‘然則何如?’世南曰:‘君若手和筆調,固可貴尚?!炝即笙病?br>
褚遂良的父親褚亮和虞世南、歐陽詢是好友,是以褚早年習字是以虞、歐為主,有一天,褚遂良問老師虞世南:“我的書法跟智永比起來,誰更好些呢?”虞世南笑著說: “智永的書法一個字值五萬錢,你的字行嗎?”褚遂良又問:“那我跟歐陽詢比呢?”虞世南搖搖頭,說:“歐陽詢能做到不論用什么樣的紙和筆 ,都能隨心所欲地書寫。你能做到嗎?”褚遂良聽完,垂頭喪氣地說:“我什么時候才能達到他們的境界啊?”虞世南說:“要勤于練習,使手、筆互相配合,才能達到書法的至高境界??!”
歐陽詢能做到不擇紙筆成就大家,智永和尚學書法四十年不下樓,退筆成冢,皆因他們刻苦練習,才能做到心、手、筆協調配合,書法高妙,而不是追求什么精良的紙筆。朋友孩子初學寫字,看坐姿、執筆之僵硬,用普通毛邊紙完全可以,為什么要如此奢侈浪費呢?尚記得我的啟蒙書法老師,山東淄川的牛國泰老師曾說過,宣紙制作工藝很復雜,是很珍貴的紙,平時練字用毛邊紙就可以了,到寫作品時方可用宣紙,不要鋪張浪費,暴殮天物。這話我牢牢記在心里,身體力行,雖然20年來拿毛筆的時候了了無幾。
湖北農民書法家汪敦銀,習字50余年,筆法精到,直逼晉人,這篇是信手寫來,天趣盎然。汪敦銀每晚習字,書法已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今人對工具、裝備的追求真是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看到一篇博客文章說起某公精研書桌小文玩,對墨亦有研究,一知名畫家送給他一幅自己的畫作,此公后來和朋友閑談說,畫家用墨太不講究,怎么可能把畫畫好?聽得讓人不禁后背發涼。
對物的偏執也體現在當前一些運動、休閑項目上,如騎行者、登山者、攝影者對各類裝備、衣物、器材的無止盡追求,真是舍本求末,不知所以然了。前幾年一對夫婦去爬四姑娘山遇險,當然是極盡裝備精良之能事了,沖鋒衣、登山鞋、登山杖等專業背包里應有盡有,施援者乃當地一老農,什么裝備也沒有,就穿雙解放鞋把他們解救下來。這個例子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
中國人歷來的傳統,勤儉節約,現在宣揚的一些西方消費觀足以毀滅一代人,衣食住行要追求精致,小資情調,奢侈攀比之風愈演愈盛,仿佛窮慣了的人一下子暴富,物質的極端豐富之后,開始追求物的極致。我覺得應該象書法一樣,自然的、天然的、原生態的是最好的,做人、做事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