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兒子學校的學生家長與學校為了孩子學習的事情產生了一些分歧。
主要原因是:課改!
課改是基礎教育第二輪課程改革的簡稱。他把學生當成課程建設的主體,并以學生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課改具體內容就是從應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發生的有目的、有標準、有成果的新嘗試,新變化。
課改的性質是教育發展中的一個必然階段。課改的實質就是喚起老師的教學熱情,喚醒學生的內在潛力,喚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構人生發展體系,讓學生發展走向健康之路。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這里的“一切”,指的是學校的所有教育教學方略的制訂,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之上;這里的“學生”,顯然是指學校里的每一位學生;這里的“發展”,指的是學校的教育教學及一切課外活動,都要把目標鎖定在能夠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之上,有利于學生在學校獲得今后走向社會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學會辦事的能力,獨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證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在未來社會生存與發展。
課改之后的具體情況是這樣的:
以前,原本填壓式教育,一直由老師一人在臺上授課,學生被動接收。
現在,學生先自主學習,學習之后,再由學生站在臺上進行新學知識的講解,對于學生講不出,或是不會講的知識,老師則從旁協助講授。
以前,老師是課堂上的主角,現在整個教學模式的改變,使他們的備課習慣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我私下與老師進行了溝通了解,老師表示:課改讓他們感到很不習慣)。
現在,學生成了課堂上的主角,學生必需自主學習后,把新學知識的題做了,整個過程需要學生完全獨立自主的去查閱資料、學習和做題,(孩子表示:壓力山大,受不了這種學習方式,要做那些完全沒學過的題目,以及試卷,還要寫學習教案,上臺講課!什么鬼?根本吃不消啊!)
很明顯老師和孩子都不習慣,但也很無奈~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眼界,思維畢竟有限,本是學習吸收的時候,理應待在原本屬于她的位置。
我卻認為:學校的初衷是好的,主要還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雖說孩子目前的思維認知和理解力有限,但孩子的學習和適應能力相比成人來說,孩子能力反而更強。再說老師還是會從旁教導(據兒子說,一般是由學生來講,但是學生講不出,老師再講)那從這一方面來看,我覺得反而更好,老師更能掌握學生們哪些知識點是已經理解吸收了的,哪些是真正不會的,畢竟能說出來,講得明白,才是真的學會了。
孩子總要長大,與其以后,等到他上高中,上大學時,你想讓他再自主去學習,真的會很難,倒不如現在就開始真正讓孩子去做到,從現在就養成獨立自主學習的習慣,反而對將來的他們來說是最好的,效果也最直接。
自主學習能不累嗎?燒腦的事情肯定會煩躁,這不是很正常么(兒子表示壓力陡增受不了,但是還是得按學校要求的去做,現在不也在接受了嘛)
我就真的偷笑了,因為不用我去督促他學習,也不用我教他正確的學習姿勢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