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8字,建議閱讀5分鐘。你可以收獲的知識要點如下:
- “XXX也這么做”的絕大多數使用場景是:**當有人對自己做錯的事情提出質疑時,通過舉別人的例子強行證明自己是對的;
- 強行證明自己是對的,滿足了我們自戀的心理;
- “自我實現的預言”的意思是,我們說了一句話,就會愛上自己的這句話,而為了證明“我說的是對的”,我們會把事情朝這個方向去推動。
很多人反感父母在自己面前提“別人家的孩子”。“你看看隔壁家的王二蛋 ,學習多自覺啊!”“我同事的女兒今年考上重點中學了,你怎么就沒人家這么爭氣呢!”但如果仔細反回想一下,我們也經常在父母面前提“別人家的孩子”:“這次考試的最后一道大題,XXX也沒做出來。”“我沒考上重點大學能怎么樣呢?馬云不也沒考上嗎!”</br>
以上這些把自己與別人作對比的話術,我們統稱為:“XXX也這么做”。這種措辭,也是一種“神一樣的借口”。</br>
這也算借口?那國家號召我們學雷鋒、學王進喜,學習各種各樣優秀先進個人的光輝事跡豈不也成了借口?</br>
這兩者是不一樣的。學習他人的實質是:“XXX這么做”,而找借口則是:“XXX也這么做”。
1.兩種差異
首先,我們要區分“XXX這么做”與“XXX也這么做”的差異。二者的差異,在于一個“也”字。</br>
“XXX這么做”,不是借口。看到XXX做了一件事,你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學著他的方式跟著做,這是一種人類最基本的“模仿學習”的方式,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比如我看到李雷每天都在整理錯題本,我覺得這個方法值得借鑒,準備模仿他。這時候“XXX這么做”體現的是一種學習心態,是好的心態。</br>
“XXX也這么做”與“XXX這么做”相比,只多了一個“也”字,但卻讓這句話從“學習”的心態轉變成了“找借口”的心態。“XXX也這么做”的絕大多數使用場景是:當有人對自己做錯的事情提出質疑時,通過舉別人的例子強行證明自己是對的。強行證明自己是對的,就是我們總說的“狡辯”。</br>
比如,我上學的時候被父母抓到逃課去網吧,當他們問我為什么去的時候,我一般會說,XXX也去了(XXX是我們班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這便是一種狡辯。在我說出這句話的一瞬間,仿佛去網吧玩游戲這件事因為XXX也去了而變得像主動申請上課外班一樣崇高,值得被表揚。</br>
這種例子比比皆是。考試沒考好的時候會想XXX也沒考好;不努力工作的原因是同事們都在玩游戲;之所以橫穿馬路是看到隔壁的王老太太先這么干的。</br>
我們使用“XXX也這么做”這個借口,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那我們為什么在錯誤很明顯的情況下,還要強行證明自己是對的呢?</br>
2.自戀心態
強行證明自己是對的,是“自戀”的心理在作祟。</br>
自戀在心理學里不是貶義詞,它是每個人最基本的一種心理狀態,有著很深的合理性。“自戀”有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形式——“我是對的”。</br>
一旦我們說了一句話,做了一件事,我們就會不由自主的愛上自己說的這句話、做的這件事。而出于人類最本質的自戀需求,我們會不由自主的嘗試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力圖證明:我是對的。</br>
通過不斷地證明“我是對的”,可以慢慢豎立起“我比你強”的感覺。最終實現“我說了算”的效果。所謂自戀,其實就是希望,在各種事情中,“我說了算”。</br>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證明“我是對的”的過程中,大腦就像一種過濾器,自動忽略很多我們不想看到的信息。因此就算一件事錯的很明顯,當事人也極有可能不自知。</br>
這種類似于“過濾器”的心理機制,被稱為選擇性注意。當我們做了一件事,為了維護“我是對的”這份自戀,我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那些可證明我做對了的信息上,而那些不符合我行為的信息,就被自動忽略了。這樣一來,我的行為,就十分符合看到的世界。</br>
“XXX也這么做”,是證明“我是對的”的一種方式。追求“我是對的”這種自戀的心理,才是導致一切的根源。除了動動嘴皮子舉別人的例子外,用親身的實際行動證明“我是對的”,才是最可怕的事情。</br>
3.自我實現預言
我曾以顧問的身份與別人合作做過一個項目,在合作的過程中,發生了這樣一件事。</br>
項目在即將上市前遇到了一個推廣上的難題。當時有兩個推廣方案,方案一是使用網絡(包括論壇、微博、郵件)進行初期客戶的獲取,方案二是通過線下走訪的方式獲取第一批用戶。在進行了初步的嘗試后,發現兩種方案的轉化率相差不多。但因推廣方面的資源有限,必須要確定一個方案為主體進行推廣工作。</br>
此時,項目的兩位負責人出現了分歧。負責人A認為,一定要使用網絡進行推廣,這樣的推廣方式覆蓋范圍廣,成本低。而負責人B認為,用線下走訪的方式能與用戶深度接觸,獲得更有價值的信息。</br>
辯論到最后,大家投票通過了負責人A支持的“網絡推廣”方案。負責人B很不開心,撂下一句話:“網絡推廣”的效果肯定不好,不信走著瞧。</br>
幾天后,推廣工作的組長因病回家休養,負責人B臨危受命,負責相應的推廣工作。他當時曾撂下過狠話,堅信“網絡推廣”不會取得效果。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負責人B表面上雖然沒有任何對方案A的抱怨,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出工不出力,有意無意的把延緩方案A的執行速度。正常情況下,微博、論壇、郵件都是每天要更新、推送的。但在負責人B的手中,變成了三天一更新,而且更新的內容質量也得過且過。</br>
這種情況下,方案A不僅沒有取得預期中新客戶飛速增長的效果,還因內容質量急劇下滑,流失了大量的老客戶。最終在一次會議上,負責人B說出來那句他覺得可以揚眉吐氣的話:“你們看,我早就說過“網絡推廣”的效果不行吧。”</br>
負責人B的“自戀”心理已經到了病態的程度,他不惜犧牲所有人的利益,用親身的實際行動證明“我是對的”。方案A與方案B客觀上的差別本來不大,但負責人B內心深處認為方案A不行,將來一定會失敗。因此他便會把事情往他認為的方向推動,最終導致了方案A的失敗。</br>
這種現象也被稱之為“自我實現預言”。</br>
- “自我實現的預言”的意思是,一個人常說的那些話,可能會成為他自己的生命預言。因為人是非常自戀的動物,一旦你說了一句話,你就會愛上自己的這個說法,而為了證明“我說的”這句話是對的,你會把事情朝這個方向去推動。</br>
如果你堅信自己是一個樂觀、開朗的人,你便會通過實際行動來證明這一點,生活態度也會變得積極向上。如果你總說自己是個不善交際的人,你也會把自己往這個方向推,逐漸變成內向自閉的人。</br>
今天,我們談到了“XXX也這么做”是一種借口。它滿足的是“我是對的”的自戀心理。為了滿足自戀心理,證明“我說的話是對的”,我們會用實際行動把事情朝我們預言的方向去推動。這種現象被稱為:自我實現預言。</br>
4.知識要點
今天的知識要點如下:
- “XXX也這么做”的絕大多數使用場景是:**當有人對自己做錯的事情提出質疑時,通過舉別人的例子強行證明自己是對的;
- 強行證明自己是對的,滿足了我們自戀的心理;
- “自我實現的預言”的意思是,我們說了一句話,就會愛上自己的這句話,而為了證明“我說的是對的”,我們會把事情朝這個方向去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