瑋蓮
最近在讀《遠山淡影》、《穆斯林的葬禮》、《追風箏的人》,作品透過家庭對人性做了深層的關(guān)注,家庭是最溫暖的地方,而有時也是最冷酷的地方,對生命的消耗往往是致命的。夫妻之間、母子、父子之間處不好,傷害會隨著歲月侵入到骨子里,等到覺醒時便是一種內(nèi)心的撕裂之疼。走近人性,似乎連呼吸都覺得困難,感謝作家們的直擊和吶喊,一路的覺醒和救贖……
我們是否審視過婚姻家庭給了我們什么?婚姻家庭中是否注重過自身的成長?婚姻家庭中彼此是否成全了對方的追求?是否激發(fā)過對方的靈性?是否讓我們變得更美好?隨著時代我們該怎樣經(jīng)營自己的家庭,該怎樣面對孩子的婚姻,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婚姻若只是兩個人的事,幸福的婚姻會多一些,這世上會少了很多痛苦。一樁婚姻,往往是兩個原生家庭,甚至是多個家庭的交匯融合包容分離,人在其中要耗掉大半精力去經(jīng)營維護,是一生的功課,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而往往自己都覺得有理,漠視中家里沒有了溫暖,寒氣直逼。周旋中,有人被繁瑣的俗事淹沒,任生命枯萎;有人自我修煉,一步步救贖,家便始終保有溫度,溫暖每一個人,完善自己的生命。
民國第一才女,集詩、文、畫、戲劇、建筑諸多才華于一身。天地有氣息,人生天地間,活于俗世中,亦帶了不同的氣息。她,自帶一股獨立自主,自然清新的風,似人間的四月天,時時拂上我們的面孔,有一股淡淡的溫馨縈繞心間。她有超越世俗的浪漫,也有著濃重的煙火氣息。她徹底走出母親的影子,改變了舊式女人的形象,成就了陽光的人生,疾病和困苦未曾讓她失去一點光彩,她是林徽因,是山谷回蕩的音。
回望林徽因的生命歷程,終是覺悟和自省的。她的庶出身份,她母親的笨拙,性格自私偏狹,在家庭中尷尬的地位,讓她很小就懂得不要做母親這樣的女人。林徽因的成長,首先得益于她的祖父林孝恂。兒時的林徽因,大多跟祖父生活在一起,八歲時跟隨祖父移居上海。十歲時,又跟著祖父進京 ,耳濡目染,也處處習得了祖父的的胸襟、氣度和眼光。
林孝恂是福建閩侯林氏。光緒十五年考中了進士,與康有為同科,被授予翰林院編修。林孝恂寫得一手好字,他的為人外柔,內(nèi)剛,開明、務(wù)實。他代理過杭州知府,后到上海,與人合股,參與了商務(wù)印書館的經(jīng)營,傳播西方醫(yī)學、科技、新文化知識。
林孝恂的家庭以及他的整個家族,也較早地受到開化風氣的影響。林孝恂在家鄉(xiāng)開辦了私塾,設(shè)東西兩齋,東齋傳授四書五經(jīng)等舊學,西齋傳授地理天文和英文、日語等新學。林家開放的教學風格,使得林家弟子得以中西文化能兼容并包。培養(yǎng)了一批出類拔萃的人才。比如林徽因的堂叔林覺民、林尹民慷慨為國,成為黃花崗烈士。林覺民在起義前留下一封《與妻書》被后人傳頌為千古絕唱!其文筆激蕩,感人淚下!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更是博識之人,曾擔任臨時參議院秘書長、眾議院秘書長。他和梁啟超攜手共推憲政運動。一九一七年入閣做過三個多月司法總長,為期甚短卻盛名一時,成為一位叱咤風云的憲政人士。
她的祖父接受了新文化的影響,破除了男尊女卑、婦女不進學堂的舊風俗。家中的子女都上學念書。林徽因的大姑媽林澤民就知書識理,能詩會畫,還寫得一手好字。林徽因出生在這樣一個開明的家庭,她的大姑媽林澤民成了林徽因兒時的啟蒙老師。在大姑媽的教導下,林徽因從小練習王羲之的小楷字,五歲誦讀詩書,六歲用文言寫家信,八歲入西式小學,十二歲入教會中學,十六歲游覽歐洲,二十歲用英語演出泰戈爾的劇目。特別是林長民帶林徽因游歷歐洲,使她大開眼界,增長知識,從此確立了她的人生發(fā)展目標——建筑學。隨后,林徽因與梁思成赴美留學。在兼容并蓄的中、西學問之路上,林徽因步步為營,每一腳都踩在點上。為她日后的高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她的聰慧贏得了父親的寵愛,她在自省和努力中,一步步完善著自己的生命。她收獲了浪漫的愛情,喚醒她詩意的生命;她選擇了現(xiàn)實的婚姻,成就了她獨立自主的家庭地位;她選擇了建筑,成就了中國建筑史上的珠聯(lián)璧合;她的博學和胸懷贏得了金岳霖的終生傾其所有的相助和暗戀。她所得到的是她的才華配的上的,而不是以貌贏得了眾多有識之士的尊重。
她是一代偉大的建筑才女,她拯救了青瓷,她設(shè)計了國徽,她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制作,她是一顆耀眼的明珠。
那個時候女人沒有走出家門的機會,獲得受教育的更是寥寥無幾,并且也大多是開通和殷實的家庭才會送女孩子上學。環(huán)繞她的那些緋聞也大多來自女性,況且女人往往為難女人,容不得和自己熟知的女伴比自己優(yōu)秀閃光。張愛玲也是遭遇過類似的情況,所有的詬病大多來自女性群體的妒忌。所以林徽因周圍大多聚集了優(yōu)秀的男人,無疑她的美貌給了閑聊和嫉恨者以依據(jù),而她的智慧和靈氣,終還是贏得了更多優(yōu)秀者的仰慕。
她是人間的四月天,溫暖了天地的心。可她的家庭關(guān)系并不順暢,一度令她情志郁結(jié),加速了她的隕落。姑嫂關(guān)系不好,留過洋、寫新詩、搞建筑的林徽因,幸福婚姻的背后是鮮為人知的艱難。
我惋惜她的早逝,也替她選擇了梁思成而遺憾,盡管人們不喜歡徐志摩,但我看好她和徐志摩。金岳霖因林徽因獲得了君子的美名和精神的富有,我覺得他是幸福的。
她婚前不受婆婆待見,直到對方去世才有情人終成眷屬。而婆婆的陰影,一直伴隨她的余生。
林徽因的婆婆李蕙仙,是清末了不起的白富美兼高知女性。父親是順天府尹李朝儀,清末著名維新派大臣。禮部尚書李端棻是其堂哥,也是她與梁啟超的媒人——即便丈夫是后世鼎鼎有名的梁啟超,也是梁啟超高攀了李家。
李蕙仙在梁家的地位,從嫁入那天就定下了基調(diào)。而官家大小姐來到清貧的詩書之家,沒有任何怨言和不悅,反而努力適應新生活環(huán)境,努力操持家務(wù),也博得了梁氏宗族的一片贊譽。
1896年李蕙仙隨梁啟超來到上海,夫妻倆一起創(chuàng)辦了鼓吹維新的《時務(wù)報》,在上海開辦女子學堂,她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學校長,兩人還一起經(jīng)歷了清末民初政壇、文壇的種種風波。甚至當戊戌變法失敗、梁啟超只身亡命日本時,李蕙仙帶著全家老小一起避難至澳門,獨自擔當起服侍老人、撫養(yǎng)幼女的重任。
作為跨越新舊兩個時代的新女性,李蕙仙照理應與林徽因惺惺相惜才對,可一旦扯進婆媳關(guān)系,兩代新女性便如針尖麥芒,處處相對。
男人看林徽因,多半是欣賞,何況看著林徽因長大的梁家人。可人生閱歷豐富的李蕙仙一眼就瞧明白了才女的真身。作為才女,可以陪兒子舞文弄墨、風花雪月,但作為妻子,還得有過日子的能力,要回歸油鹽醬醋茶。她覺得林徽因難以勝任。入得廳堂、下得廚房、能紅袖添香,有大家閨秀的端莊,更有掌事管家的能力,這才是李蕙仙要的兒媳。況且林徽因還有各種傳聞,也令李惠仙心中郁悶,為癡情的兒子覺得不值。何況林徽因還有那樣一個母親。
1924年9月13日,李蕙仙因病去世。林徽因嫁入梁家再無阻礙。可婚姻生活卻因為四個小姑子的存在變得郁郁寡歡,時不時消耗著她的生命,家人是無法回避的……
梁思成大姐梁思順和母親感情尤其深厚,當?shù)艿苋ビ魧W后,她的所有家書都反復傳達一個中心思想:母親反感林徽因,堅決反對你們結(jié)婚,我亦如此。但母親過世后,大姐很快便被眾人說服,對林徽因的態(tài)度有了大改觀,甚至親自操持了弟弟的婚禮。
但看似和睦的姑嫂關(guān)系并未持續(xù)多久。梁思順的女兒周念慈在燕京大學讀書,常會住到林徽因家里。看著女兒一天比一天叛逆,嚷嚷著要女性獨立大膽戀愛婚姻自主,她生氣地將緣由歸咎到弟媳頭上:是林徽因帶壞了女兒。
林徽因惱怒異常,她回擊梁思順:“全然出于嫉妒心,一直說不三不四的話。”
在外梁思順在社交圈里處處和她作對,在家有仍住在梁家的其余幾位小姑的百般挑剔,林徽因感受到做梁家媳婦的不易。她隱隱覺察到李蕙仙的女兒們連母親的過世都歸罪于她頭上。
這樣的無理之言讓林徽因氣結(jié)于心,終日抑郁致身體也愈發(fā)憔悴。在北戴河療養(yǎng)時,她跟朋友嘆息,自己有多么享受海邊的氣候和宜人景色,但是,“我遇到梁家的親戚,這對我的身體不太好。我覺得自己的身體被肢解成一塊一塊的,再也不能合為一體了。”
而在家庭矛盾里,真正的主角梁思成卻一直在扮演著一個奇怪的角色。梁啟超曾經(jīng)那樣煞費苦心地幫林徽因說好話,弟弟梁思永也寫信控訴姐姐梁思順對林徽因的偏見,可梁思成作為丈夫卻沒有在姐妹面前維護妻子。多數(shù)時候他保持著沉默,而沉默最是最大的傷。
習慣了西式思維的林徽因失望落寞情緒滿溢,她開始懷疑梁思成的愛。想起徐志摩曾對自己的百般體貼與熱烈追求,難免心頭懊悔自己是否做錯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郁郁寡歡之下,林徽因纏綿病榻,去世時年僅51歲。
林徽因放棄初戀的徐志摩,選擇了現(xiàn)實的婚姻,她和梁思成二人在思想上琴瑟和鳴,精神上是契合、事業(yè)上互助,世人眼里該是完美的。而婚姻終究要回歸柴米油鹽的生活,嫁給一個人意味著嫁給了他整個家庭,各種矛盾摩擦會消耗大量的精力,而親人間的誤解傷害往往更容易傷心郁結(jié)。林徽因的美和才華,成就了她獨立的人生,也消耗著她的生命。無法協(xié)調(diào)的與親人間的摩擦矛盾,終使她氣郁成結(jié),加速了她的死亡。在她艱苦的時代,被沖擊的時代,她沒有怨恨和憂郁,而無以承受的是親人的冷漠和誤解。
愛情是永恒的主題,婚姻是永遠的話題,世人大都喜歡梁思成厭惡徐志摩,而對于林徽因,她萬無一失地選擇了體面有地位的婆家,而始終容不進那個家庭,被永遠擋在了心門之外,倍受親人們給予的煎熬。她做了獨立自主的女性,怕重蹈母親的覆轍,要了現(xiàn)實的婚姻,而這場婚姻中成全的只是她在世人中的形象,而內(nèi)心的苦也只有她自己知道了。她婆婆家的人骨子里終是瞧不上她的出身。在平等自由的今天,生而平等也永遠在路上……
林徽因以她的才華和見識足可以生活的風生水起,然而她始終為家里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矛盾消耗著……
假如她當初選擇了徐志摩,或許都不必如此為生奔波,或許就不會有飛機失事,或許不會早逝……生活沒有假如,只有捉摸不定的命運,只有生生不息的輪回……
我們追求好的婚姻和家庭,希望更好地在婚姻中成長……愿歲月中能成為彼此的四月天……愿我們的子女都有獨立選擇的權(quán)力和自由,愿我們不要過多干預孩子的生活……愿他們的生命更精彩……
作者:瑋蓮又名孫志華,高級講師,愛自然、愛生活,業(yè)余碼碼文字,傳播美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