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利用閑散的時間讀了《聰明人用方格筆記本》,覺得內容有點啰嗦,讀完也就放下了,這本書在豆瓣評價只有6.2分,我便覺得,沒有另外寫讀書筆記的必要,差一點就錯過了這個很棒的筆記法。
因為最近要對一個新的業務線進行相關的市場分析和競品調研,于是就決定用書里推薦的“黃金三分法”來試著做資料整理,意外發現簡直是超級好用!所以今天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推薦一下。
我身邊的很多人都有用筆記本寫寫畫畫的習慣,不論是紙質的筆記本還是像印象筆記那樣的電子筆記本。
但是留心觀察就會發現,許多人都沒有搞清楚記筆記的目的,包括我在內。以前更多的時候,是因為在開會或者學習的過程中,我在逐條記錄一些“重點”,或者自己當時的一些想法。
這些內容混雜在一起,很多時候我回頭再翻都不知道當時記這些東西到底有什么用了。
如果你也差不多是這個樣子,那么就一起學習一下這個10倍效率超好用的“黃金三分法”筆記術吧!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為什么記筆記,筆記的目的并不只是記錄,更重要的是整理和輸出,只有以輸出為目的的筆記,才是有價值的。牢記這一點非常有必要。
《聰明人用方格筆記本》這個書名會造成一些的誤解,以為重點是“方格”,其實不然,方格只是因為這樣的本子比起白紙頁和橫格頁更容易布局和繪制圖表,真正重要的是筆記的框架——黃金三分法。
下面提煉和總結兩個要點,這是我應用后覺得比較適合我自己的個人觀點,跟書中略有出入,供大家參考。
1.一頁只記一個主題,只分析一個問題。還是剛才說的,記筆記的目的是為了輸出,在之后翻閱的時候知道在講什么問題,因此不要把不相關的事情記錄在一頁上。有時候你會發現某個問題根本不需要占用一頁紙,那么是不是太浪費了呢?其實適當的留白不僅可以啟發思考,還能在之后做補充。而把幾件事記錄在一頁紙上并不利于思考,也不利于之后查找內容。
2.每一頁都要有三分法的框架布局,三個部分是逐漸推演的過程,不可同時進行。例如:第一部分陳述看到的客觀事實,第二部分進行分析、總結和提煉,第三部分列出具體的行動計劃。我最近發現使用大腦的一個誤區,就是經常把事實和分析,理性與感性混為一談。以收集市場和競品信息為例,如果你一邊體驗某個產品,一邊又在大腦中評價它的優點和缺點,一邊又在想自己該怎么做,那么往往體驗兩三個產品之后,大腦就快成一片漿糊了。
下面是麥肯錫的筆記本和東京大學筆記本,雖然一個是用于咨詢行業的工作筆記,一個是學生的備考筆記,但其實都應用了黃金三分法。
△麥肯錫的空·雨·傘筆記術
△東京大學筆記本
再次強調一遍,在筆記的第一部分,就客觀記錄事實,你看到了哪些重要的信息,客觀記錄下來就可以了,不要帶著分析和評判。第二部分,從信息中加以提煉和總結,形成你的觀點。第三部分,總結成行動計劃。
這樣的方格筆記本可以直接到某寶購買,雖然略小貴,但是感覺對于整理思路還是蠻超值的哦~
最后分享這本書里一句給我很大啟發但可能跟筆記術沒什么直接關系的話:當你決心開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總考慮這件事有多難,而要從你比較容易做到的地方入手。很多事情都是一樣,希望你能親自體驗一下“黃金三分法”筆記術,希望對你的工作和生活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