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隨著氣溫逐漸回升、早晚溫差變大,容易使人體體溫調節中樞、內分泌系統發生變化,引起春燥。在春天,人也容易神魂不安,久睡卻并不振奮,如同湖北籍大詩人孟浩然詩中所講“春眠不覺曉”。
作為楚菜的發源地,黃陂的飲食文化集楚菜之大成,又有著獨特的風韻特色。武漢黃陂一行,無數黃陂美食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呈現面前,鮮辣爽口之余,也徹底喚醒了春天尚未振奮的神經。
食不厭精,無窮無盡的變形的主食
在湖北省許多古文化遺址出土大亮稻谷殼都表明,荊楚大地從遠古以來就聚居,并以水稻為食。隨著歷史的不斷演進,聰明智慧的黃陂人,把稻米和雜糧發展出無窮無盡的形式的主食。
今天的黃陂,米粉、豆絲、糍粑、春卷、年糕等,早已完勝米飯、面條等簡單主食,讓“吃飯”成為一件趣味無窮的事情。
以珍珠圓子為例,一顆顆晶瑩剔透仿佛珍珠一般的圓子,卻蘊藏著烹飪者的巧思。
做珍珠圓子,最好用肥瘦三七開的肉做餡兒,太瘦不夠滑潤,太肥則口感油膩。圓子蒸熟之后,口感軟糯適中,滋味鮮美可口,外層包裹的糯米粒粒豎起,晶瑩潔白、油亮發光,真如顆顆珠圓玉潤的珍珠一般讓人不忍下筷。
烹飪珍珠圓子所用的“蒸”,是湖北民間傳統的一種烹調技法。蒸菜大都作為筵席中的大菜上席,故江漢平原素有“不上格子(指蒸籠格)不請客”的習俗。此菜多以小蒸籠上席,傳統的蒸籠一般直徑17厘米左右,小巧精制,俗稱“垛籠”。
珍珠圓子既把湖北“蒸”的技法運用到了主食之上,又祛除了肉的肥膩,為主食增加了香甜,一枚圓子,讓人齒頰留香。
江湖兒女,三餐不可無魚
考古發掘曾發現大量的動物遺骸和栩栩如生的雞羊魚等動物陶型,表明楚地先民在距今數千年前,就飼養豬狗雞羊,捕撈魚蚌。至今,在荊楚大地婚喪喜慶節日宴席中,也是“無魚不成席”。荊楚魚米鄉,魚的制作和吃法十分豐繁,令人眼花繚亂。干魚臘肉是楚地冬臘月的一道風景線:“仲冬天氣肅鳳霜,臘肉腌魚盡出缸。生怕寒潮收不盡.天天高掛曬臺傍。”
除了武昌魚等易做的地產淡水魚等,黃陂的鱔魚更體現出烹飪的技藝。
荊州、沙市一帶的皮條鱔魚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膾炙人口,以皮條鱔魚為例,選用二百克左右的活鱔魚,洗凈去骨,切成二寸長、四分寬的鱔魚條,裝碗后,撒上少許食鹽揉搓幾下,用水豆粉調勻掛糊,經過三次不同火候氽炸,投入醬油、白糖、姜末、大蒜、蔥花等,用稀濕淀粉勾芡即成。其特點是:色澤金黃透明,外酥內嫩,酸甜爽口,味道醇厚。
鱔魚肉不多,又有著細密的骨刺,但這樣一來鮮嫩的味道盡顯,土腥味又盡除,同時克服了魚刺,不禁讓人大呼機智。
湯品繁多,一切精華盡在湯中
到了黃陂,會發現無時無刻都有鮮甜的湯。
楚地人愛湯與這一地區的氣象、水土、氣候及其他條件有關。人們愛煨湯:逢年過節要煨湯;生日喜慶要煨湯;貴客臨門要煨湯;婦女“坐月子”要煨湯;病人病后補身子要煨湯。煨湯品種繁多,有排骨湯、雞湯、牛、羊肉湯,最為珍貴的是甲魚湯、八卦湯,總之魚、肉、菜、果、野味、山珍海味都是良好的煨湯原科。
湯的制作多種多樣,有煮有熬,有煨有燉。湯汁油而不膩,湯料爛而不糊。湯是開胃妙飲,能促進血液循環。寒冬,以湯驅寒;炎夏,以湯開胃,可以補充身體需要的鹽分、水分和營養。
體現黃陂湯中之大成的莫過于黃陂三鮮,說起這道菜,看圖就知道是用魚丸,肉丸還有肉糕做成的,看似簡單的三道食材,其實一點都不簡單,三者做工的精致和復雜讓這些美食更加美味。三樣菜即可單獨成菜,也可三樣合一,在當地過年或紅白喜事,都會有這樣的菜上席。老少皆宜,清爽可口,素有“沒有三鮮不成席,三鮮不鮮不算好“之說。
不同的料理,卻同樣有著鮮、辣、勁的特色,透露著黃陂人乃至武漢人講究的生活態度,這個春天,味蕾就此蘇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