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人性善還是人性惡?我說都不是。


關于人性是善是惡的問題,從古至今一直爭論不休,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告子講性無善無惡。后來又有漢儒董仲舒的性三品論,唐代佛家講的兼備善惡論。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在筆者看來,人性是不能用善惡來評價的,如果非要評價,那么“人性私”這個講法,恐怕更合適一點。

關于人性的評判上,先要弄清一個問題。先不說人性善惡,僅僅關于善惡如何評判的問題,恐怕就已經是見仁見智了。在同一個問題上,評判者的立場不同,得到的結論就截然不同,所以如果僅僅是空泛的談論人性是善是惡,其實并沒有什么意義。

如上文所言,善惡問題,在個人角度講,是無法達成統一的,但是從全人類的方面講,卻是可以規定出幾個標準的。比如,不隨意殺人,就是善的。尊重每個人的自由選擇權,也是善的,讓每個社會成員至少能夠生存下去,即達到溫飽,這其實也是善的。

我舉這幾個例子,目的在于說明,如果把“什么是善”這個評判權交給全人類的話,那就只能得到有限的幾個對全人類來說都是“善”的原則。同理,“惡”也是如此。

我上面的說法,聽起來都是符合人類的直覺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全知全能的神,都只能根據自己已知的事情來評判事物的好壞。普通人已知事情的局限性,就決定了他們在作出評判的時候,也必然是局限的。

而評判善惡的人,恰恰就是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

作為一頭大象,其實我也很無奈啊

我們每個人對善惡的看法,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片面的,有局限的,這就好像“盲人摸象”中的盲人一樣,不能看見大象的盲人,只能通過自己知道的事物進行類比,來想象大象的樣子,實際上大象既不像“墻”,也不像“蒲扇”,更不像“管子”。

所以在人性的描述上,單純的講“善”“惡”,甚至講“善惡兼有”,其實和上面講的摸象,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因為,即使你把管子和蒲扇掛在墻上,離真正的大象的樣子,還差的十萬八千里呢。

拋卻善惡,講人性私,實際上在以善惡論人性的基礎上,就有更大的靈活性和描述力。我們每個人,在通常狀態下都是先保存自己,然后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的,這也是人類在自然界中進化這么多年自我保護的基因決定的生存策略。

一個平日里與人為善的人,在身處絕境的時候,如果必須要傷害其他人才能保存自己的話,那么他也會認真考慮這個可行性的。而一個平日里自私自利,為禍鄉里的人,在遇到自己在乎的人遇到危險,他一樣會不顧自己伸出援手的。

孟子以“乍見褥子將入井”來證明性善,荀子以人的天然本性證明性惡,實際上見小孩要掉到井中的惻隱之心,是一種心理上“共情”的表現,也就是“將心比心”的心理傾向。

孟荀二人所言的,其實都是人類多年形成的自我保護機制而已。如果非要說善惡,那可以這樣理解:第一,優先對自己善,特殊情況下對別人善;第二,對別人善的行為不能和第一條沖突。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