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誰”,這應該是自有人類以來最古老的問題了。窮其一生,人們一直在探索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擁有怎樣的人格,我也不例外。
? ? 談到我的人格特征,不得不先說說我的家庭。阿德勒說:“確定一個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只有了解了他在家庭中的位置,才能完全地了解他?!?/p>
? ? 我出生于一個半工半農的家庭。我的父親是一位工人,而我的母親是一位農民。我有兩個姐姐。聽母親說,我出生時,計劃生育作為國策,正被用來減少人口數量。雖然父親明明知道我的出生會給他帶來一系列的處罰,比如減少工資、行政處分等等,但父親卻堅信我是一個男孩兒——對于一個出生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男人來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觀念根深蒂固——因此,父親冒著很大的風險,決定讓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 ?我出生那天,父親從縣城步行四十多公里到老家,踏進產房的那個瞬間,正好奶奶從產房出來,看到父親,第一句話就是:“是個女孩兒!”父親嘆了一口氣,連看都沒看我一眼,轉身就出了產房。
? ?我從小就爭強好勝,不甘人后,或許就與此有關。母親每一次對我講述這些細節,對我都是一種刺激,都會讓我更加堅定“用自己的優秀證明給父親看”的念頭。或者說,整個童年,我都是為了證明自己給父親看而活著的。
? ?小時候的我乖巧聽話。五歲那年,我開始上學,直接讀一年級。那個時代,農村的孩子上學都比較晚,一般都是八歲才開始上學。而我,沒有任何面對新環境的準備,直接就和比我大兩三歲的孩子一起讀一年級,失敗是可想而知的。
? ? 阿德勒說:“新環境是對兒童準備性的一種測試。如果兒童準備充分,他就會滿懷信心地迎接新環境。如果他對新環境缺乏準備,他就會感到緊張,并進而產生一種無能感。這種無能感會扭曲兒童的判斷力,并對環境做出不真實的反應,即這種反應和環境的要求格格不入。換句話說,兒童在學校的失敗主要是因為兒童準備上的缺失和不充分。”剛開始讀一二年級時,我的成績很糟糕,再加上老師對我要求很嚴厲,經常懲罰我,導致我對上學感到非??謶帧?/p>
? ? 讀到三年級時,我的姐姐開始介入到我的學習中,她為我補習,并給我買了試卷讓我來做,給我批改、講錯題。我的成績慢慢變好,從倒數幾名變成班里的前幾名,老師開始重視我,我也因此有了信心。
? ? 在《追求優越及其對教育的意義》這一章中,阿德勒說:“如果我們能以溫和、關心和理解來對待這些孩子,他們則會令人吃驚地表現上出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以這種方式轉變過來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出更大的雄心,其中的原因很簡單:他們很害怕回到原來的狀態。他們過去的生活方式和無所作為成為警示信號,不斷地鞭策著他們前行。在后來的生活中,他們中的許多人就像著了魔似的,完全變了個樣子:他們夜以繼日,飽嘗過度工作之苦,但卻認為自己做得還不夠?!?/p>
? ? 我對這段話深有感觸。后來的學習以及工作中,我都刻苦努力,因為我知道,我并無任何天賦,要想優于常人,只能靠自己的刻苦努力。一直到現在,我都有一種危機意識,總是擔心自己有一天會落后,會被淘汰,因此,我不斷地讀書學習,讓自己始終保持前進的姿勢。
? ? 我是家庭中最小的孩子。阿德勒說:“長子和幺子的處境各不相同。幺子曾是家里最小和最弱的孩子,他的處境要相對不利一些。為了補償他的這種自卑感,年幼的孩子會加倍努力,以超越其年齡較大的哥哥或姐姐?!卑⒌吕者€說:“如果年齡較大的孩子取得正常的進步,那么這就會刺激年齡較小的孩子投入更大的努力以追趕他的哥哥姐姐。其結果是,較小的孩子通常更加積極進取,更加咄咄逼人。”
? ?我的兩個姐姐成績都好,性格外向剛強。而我不善言辭,家里有客人來,我總是躲在一邊不肯出來和客人說話,因此,我小時候非常自卑,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姐姐。為了戰勝自卑,我學習非常努力,每到年末,都會拿到幾張獎狀??吹礁赣H望著我的獎狀露出笑容,我心里才會有一絲滿足。
? ? 在性格上,我恰恰和姐姐相反,比較內向文靜,唯一的愛好就是讀書,用阿德勒的觀點來說,或許這也是我潛意識中和姐姐爭寵的一種方式——當我自知從外向剛強上無法超越姐姐時,就用一種相反的方式,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 ? 跟著郝老師學習完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這本書,我才深深地意識到,原來每一個孩子人格的形成,都與其家庭有著很大的關系。弗洛伊德說過,一個孩子,即使在最慈愛的父母那里長大,他的內心也會留有很多創傷。我的童年已經結束,永不可能再重來,只希望我作為母親,可以將對我的孩子的傷害降低到最小。